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画说传统铺:牛年说牛,聊一聊流传千年、惠及邻国的《十牛图颂》

全文:约3550字

阅读时间:约8分钟

2021年,农历新年。

2021,牛年说牛

牛,以其朴实忠厚、勤劳肯干、无私奉献等优秀的品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诸多美好的寓意:如鲁迅先生笔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如改革开放时勇于开拓、任劳任怨的“垦荒牛”;还如金融市场形势一片大好的“牛市”…

牛势冲天

其实,古人以牧牛比喻修心悟道历程的诗歌为数甚多,其中又以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最为人熟知,流传也最广。

十牛图

郭庵(思远),为五祖法演禅师的法孙,曾在常德梁山为主持,属临济宗。廓庵禅师大约生活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前后。

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以牧牛为主题,用十幅图画(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鄽[chán]垂手),寓意禅宗修心证道如牧牛。一序 ( 著语 ) 、一颂 ( 诗 ) 、一图,生动地刻画出寻牛觅心到归家稳坐的过程,以阐示修行者由修行、开悟、调伏业识,终至见性,进而入世化众之心路历程。


牧牛图颂不仅流行国内,引起了无数后世禅人的吟和,而且远播韩国、日本,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日本一山国师所著的《十牛图颂》,即是依廓庵《十牛图颂》的框架创作而成。

“十牛图,古宿无途辙中途辙也。若论此事,眨上眉毛,早已蹉过,况有浅深次第之异乎?然去圣愈远,法当危末,根性多优劣,机用有迟速,又不可一概定之,故未免曲设多方,以诱掖之,此图之作是耶!” - 一山

和刻本·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


《十牛图颂》借用牧人和牛的形象,象征修行者驯服心牛,以重现本来面目。

千百年来《十牛图》的各种绘本存世较多,今天的主角是收藏于这是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保存最为精美的彩绘纸本(小编精修版)。

南宋·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精修版


第一寻牛序

颂诗:

茫茫拔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著语:

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家山渐远,歧路俄差。得失炽然,是非蜂起。

“寻牛”,即比喻迷失本性。

本心人人皆有,可奈何由于诸般念头的兴起,逐渐迷失自己,世人贪逐外尘,悖离本觉,本心则开始迷乱失落,离精神家园越来越远。

拨草寻牛,就是要寻回失落的清明本心。心牛迷失已远,寻觅起来自然也很艰难,以至力尽神疲,也难觅其踪迹。然而于山穷水尽处,却又柳暗花明。在枫叶流丹、晚蝉长鸣之中,已隐隐有了牛的踪迹。


第二见迹序

颂诗: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著语:

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金为一器,体万物为自己。正邪不辨,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见迹”,即比喻渐见心牛的踪迹。

修行者依据经典、禅书,探求修行意义,聆听师家提点,明了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甄别正邪真伪,领悟到禅的要义和方法,寻到了牛的踪迹。

深山再深也掩藏不住鼻孔朝天的牛儿,即使荒草再深也遮蔽不了清明的本心。可是“见迹”还是没有见到牛,也就是还没有进入禅门。


第三见牛序

颂诗:

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著语:

从声入得,见处逢源。六根门着着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见牛”,即比喻发现本身之心牛。

黄莺清啼,日暖风和,柳枝摇绿,赏心悦目。“本来面目”通过声色等呈现出来,处处都有它的作用,但它又是如此的妙用无痕,如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必须具备慧耳慧目,方能使它无处回避。只见牛儿头角森森,却又离形非相,绝非丹青所能描画。

“见牛”较之“见迹”是一大进步,但见牛并非得牛,见道尚非得道,只是初步开悟而已。


第四得牛序

颂诗:

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著语:

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胜以难追,恋芳丛而不已。顽心尚勇,野性犹存。欲得纯和,必加鞭挞。

“得牛”,即比喻已证悟自性。

虽然得到了牛,但这是一只长期奔驰在妄想原野的心牛,野性犹顽,恶习难以一时间消除。其时而奔突在高山旷野,时而贪恋于芳草园林,因此仍需紧把鼻绳,用严厉的手段,来驯化它的习性。

修道者虽然见道,但长久以来的习性已深,受到外界影响时,极易退堕到未开悟以前的情境,必须严苛自律,羁锁住惯于分别、取舍的意识。对此,禅宗谓之“见惑(理知的惑)可顿断如破石,思惑(情意的惑)需渐断如藕丝”。

见性(悟)固然不易,悟后的修行更重要。因此得牛之后,还须继续牧牛。


第五牧牛序

颂诗: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著语:

前思才起,后念相随。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不由境有,惟有心生。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牧牛”,即比喻悟后调心。

人的思想之流如长江之水,时刻不停流。虽然见牛,并不意味着一了百了,随时都有无明状况发生,正所谓“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

因此开悟之后要继续修心,须不断地断除烦恼,镇伏妄念。人们在日常的环境中,一念刚起,二念随生。迷惑的起因在于二念,若在一念兴起时,能如红炉点雪,顿作消熔,就不会再生执念。对此禅宗称之为“后念不生,前念自灭”。

时时以菩提正见观照,直臻于纯和之境,才是觉悟证真,不为境迁。此时种种调伏手段即可弃而不用,人牛相得。


第六骑牛归家序

颂诗: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著语:

干戈已罢,得失还无。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牢笼不住。

“骑牛归家”,即比喻骑乘驯服的心牛归于精神的故里。

学禅者经过了发心(寻牛)、学习佛禅义理(见迹)、修行而见性(见牛)、见性悟道(得牛)、在正念相续中精益求精(牧牛),可谓艰难曲折、倍历辛苦。驯牛之时,还需要不断地鞭挞。

修行者进行艰苦的砥砺,终于使心灵脱离妄念的羁绊。心牛驯服,人牛合一,已臻一体之境。此时,妄想已被调伏,本心无染,清明澄澈,充满喜悦。一如天真烂漫的牧童,笛横牛背,沐浴晚霞,骑牛归家。一拍一歌,于不经意间,都有无限天真妙趣,知音者自当会心一笑。


第七存牛忘人序

颂诗:

骑牛已得到山家,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著语:

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如金出矿,似月离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忘牛存人”,即比喻已回到本觉无为的精神故乡,不须再修,无事安闲。

骑牛回家,牛已经已经回到了本处。牧童既已得牛,寻牛之心已忘,便可高枕而卧。

此时已无烦恼可断,也无妄心可调,“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但牛儿虽然已经忘却,可人儿犹存,“我”还没有空掉。


第八人牛俱忘序

颂诗: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著语:

凡情脱落,圣意皆空。有佛处不用遨游,无佛处急须走过。两头不着,佛眼难窥。百鸟衔花,一场懡锣。

“人牛俱忘”,即比喻凡情脱落而全界无物,凡圣共泯,生佛俱空。不仅迷惑的心脱落了,甚至连觉悟的心也没有了。

凡情脱落,是修道初级阶段;圣意皆空,是了悟而没有了悟之心的无所得智。“有佛处不遨游,不住悟境;无佛处急走过,不落见取。”

牛头由于四祖的教化而使佛见、法见悉皆消泯,百鸟遂无从窥其境界。此时内无我,外无法,能所俱泯,主客皆空。自性之光,犹如红炉烈焰,举凡善恶、美丑、是非、生死、得失等相对观念,一一如同片雪投炉,销熔于绝对,此时才是祖师禅的境界。


第九返本还源序

颂诗: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著语:

本来清净,不受一尘。观有相之荣枯,处无为之凝寂。不同幻化,岂假修冶?水绿山青,坐观成败。

“返本还源”,即比喻本心清净,无烦恼妄念,当体即诸法实相。

本心清净澄明,犹如山青水绿。此时我非我,见非见,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直至忘牛存人、人牛俱忘,都是返本还源的过程,这个过程耗时耗心力尤多。

但既已返本还源,渡河须忘筏,到岸不须船,对所费的一切功夫,就应当放下,不可再执着于此。要直截根源,关闭眼耳等感官之门,即所谓的“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迷头,岂非大错。”

此时主体置身万象之中,却又超然物外。在本来清净的真如实相中,静观万物的荣枯流转,而不为外境所动,不再随波逐流。


第十入廛垂手序

颂诗: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著语:

柴门独掩,千圣不知。埋自己之风光,负前圣之途辙。提瓢入市,策杖还家。酒肆鱼行,化令成佛!

“入廛垂手”,即比喻不居正位,入利他之境。

开悟之后,不可高居圣境,只满足于个人成佛,而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正位转身而出,回到现实社会中来。

“露足跣胸”,象征佛性禅心,一尘不染,净裸裸,赤洒洒。禅者灰头土面地化导众生,将自己所证悟的真理与众人分享,喜悦祥和,毫不倦怠。这就是大乘菩萨的下座行,是灰头土面的利他行。


现代油画版《十牛图》@我的画和话

《十牛图颂》以象征的手法描绘了调心开悟的历程,不是深奥的抽象理论,而是用一幅幅鲜明可感的艺术图像,通过意象的结合、变换,将调心、开悟的过程绘写得生动凝练,寓意深刻,实为禅宗史上出众的禅宗哲学!!!

(本文完)


文字整理:惑或不惑

图片编辑:小编

欢迎各位条友多加指正、交流、支持与分享!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