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抱月瓶】专题【每周掌眼】张杰老师只讲一遍!清代抱月瓶鉴定要点!

另外,每周一期专家评论,视频中所有藏品都是照片鉴定,收藏品照片是从驿鉴粉丝那里招募来的,这次出镜的老师是驿鉴平台古代陶瓷鉴定师张智老师,张智老师在古代陶瓷研究工作12年,经验丰富,在他的评论中可以学到很多关于收藏鉴定的干货,西藏人一定仔细看过。

视频讲解

清光绪青花龙纹抱月瓶

清光绪青花龙纹抱月瓶

首先是一件清光绪时期的青花龙纹抱月瓶,抱月瓶这种器型非常具有特点,它最早是源自于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一种陶制的马挂瓶,这马挂瓶就是在抱月瓶双耳支部分,它是一种双系的结构。中空可以穿戴一种皮锁,悬挂在马背上,到了明清时期、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欣赏用的赏瓶。它的双系挂套就逐渐改良成了像这样用于装饰的一种双耳,经常可见的有如意造型,也有龙纹造型。藏友这件抱月瓶,就是一个如意造型的双耳。

如意造型的双耳

抱月瓶在清代雍正早期开始烧制,后面就停烧了。乾隆时期又开始烧制,我们现在能够经常看到的抱月瓶,多数清代中晚期烧制的。

龙纹

那么这个时期的抱月瓶如何鉴定,先看它的纹饰,整个纹饰是最典型的就是一个龙纹画法,云纹画的非常粗糙,而且到了清代中晚期,龙纹的尾部基本上就不再进行一个渲染了,多数是一种秃尾巴龙的一种形式出现。整个画工也是非常的粗糙,整个龙纹显得有形无神,这是纹饰上的一个特征。

另外它的青花发色也是非常的深沉,而且非常的晕散。

形制非常的不正

整个清晚期的抱月瓶跟早期相比的话,形制上就显得非常粗糙。早期的抱月瓶特别是官窑器的话。它整个形制是非常饱满圆润的,器型也很规整。而到了清晚期,抱月瓶的形制显得非常的歪斜,形制非常的不正,这件抱月瓶就是很典型的清晚期造型,非常的不规整。

而且大家看由于国力下降,整个施釉和青花用料上都不够精纯,所以它的釉面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它胎体的一个状态。

我们再来看这件抱月瓶的一个底款,这种康熙年制的底款在光绪时期是非常流行,因为光绪一朝民窑的青花瓷器基本上都在模仿康熙时期,所以大量的光绪瓷器底部都可以看到康熙年制的底款。

康熙年制的底款

康熙年制底款

这样的底款,它的书写还是比较规整,整个款式的笔触痕迹非常的明显。

民国蓝彩竹纹攒盘

民国蓝彩竹纹攒盘

这是一套民国时期的蓝彩竹纹攒盘,民国时期攒盘这种类型的瓷器非常流行。它有很多不同的小部件组成一个完整的造型,有这样低温彩蓝彩的攒盘,也有浅绛彩、粉彩的攒盘。

蓝彩在民国时期也是非常的流行,他经常会画这样的竹子纹饰在上面,画风非常的清雅。

而且我们在看这样的攒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就是它整体包浆的状态,这部分包浆特别明显,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的莹润,这是经过时间流逝自然形成的温润。

包浆自然形成的温润

第二点我们来看它的彩料和口沿金彩的一个状态,像这类型的蓝彩,它是属于一种釉上彩。釉上彩低温(6-700度)就可烧制出来,所以经过时间流逝的蓝彩,它经常会发生剥落和自然氧化现象,自然氧化以后就显得非常的温润,不刺眼也不生涩。

口沿金彩自然剥落

那么使用过程当中,由于是釉上彩,它会发生一些轻微的剥落,但这件攒盘它的蓝彩保存状态还是比较不错的。

口沿处的金彩经过时间流逝磨损了以后,这样的金彩与晚清时期的金彩,是有一个明显不同之处,晚清时期的金彩是金光闪闪的,到了民国和民国晚期的金彩,因为用料不纯就显得有点发闷的感觉,而且磨损处会有一种泛绿的感觉,这也是民国和民国晚期时口沿金彩经常看到的一个状态。

民国时期的瓷器底部,特别是盘子内,还有瓷塑类的底胎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类型,粗砂状的一种胎体。

粗砂胎

整个胎体是一种白色的粗砂状的胎体,而且在这样的胎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像这样块状或者是点状的一种类似于锅巴这样的糊米状的黄色斑块,这种黄色斑块非常自然,而且中间的部分的话,会有一点发黑的感觉。

糊米状黄色斑块

这种白色的粗制的砂胎是民国时期经常可以看到的,现在新仿的很多民国时期的瓷器,它也会是这样的白砂胎,但是它的胎 上面会有很多网格状的东西在上面。

晚清粉彩小碟

晚清粉彩小碟

这种如意造型的小碟,在晚清民国时期非常的流行。

我们鉴定主要看它的彩料状态,之前的视频里说过这个时期的彩料状态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个就是自然氧化,这套小碟这部分就比较明显,它非常的莹润整个光泽是属于一种内收的状态,并不刺眼。

光泽内收

另外一个特征,就是晚清时期彩料的一个颗粒感,这部分就非常明显,因为这是矿彩所以在烧制过程当中会有很多细小的颗粒在上面,在这晚清粉彩小碟上面颗粒感也是非常明显的。

彩料颗粒感

第三个特点就是它整个彩料是具有一定厚度的,而不是很轻薄的状态,特别是绿彩跟黄彩这种厚度感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这个时期晚清民国时期的瓷器彩料有这三个状态。

彩料具有厚度

此外的话,我们注意它的口沿部分,是施以酱黄釉,这种施酱黄釉的特征在清早期和晚清民国时期特别流行,在清中期基本上就看不到这样的。

窑沾非常重

晚清民国时期的这样的小碟底足也是非常具有特征的,整个窑沾非常重,特别是在这些部分都可以看到很明显的一个窑沾,但是这样的窑沾是非常自然的。

现在很多新仿瓷器的窑沾,看上去就是非常的生涩的感觉,不像老货这样莹润自然的感觉。而且整个包浆是内收的。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