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基《平复帖》卫生纸本23.720.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
[解释性文章] :
故宫博物院石门:
“严先雷,害怕难以平静,属于早期疾病,考虑到这一点,这已经是庆祝了。
承使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谢光辉 徐学标释文:
“彥先羸瘵,恐難平複。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慶。承使囗(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囗(侯)子楊往初來至(或釋主),吾不能盡。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執(勢)所恒有,宜囗稱之。夏(或釋闵)囗(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相关文章见《平复帖》蠡议一文)
郑春松释文:
“彥先羸瘵,恐難平複。微居得病,慮不衍計,計已爲蒼。年既至男事複失,甚憂之。屈子楊往得來主,吾云能惠。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祭觀,自軀體之蓋如思。識黟之邁,甚執所念,意宜稍之旻,伐棠。棠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平复帖》草隶书9行86字。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根据尾纸董其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此帖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訢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清吴其贞《吴氏书画记》、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
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因其曾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 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我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其实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
《平复帖》凡九行,上有宋徽宗赵佶泥金题签和“宣和”、“政和”二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容只是陆机问候友人的平常手札。惜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纸面损伤,有些字已分辩不出来了。古代法书典籍《墨缘汇观录》、《平生壮观》、《大观录》等,虽有记录,均无释文。当代书家启功先生在其《启功论稿》中对此帖注有释文。
《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最大的特点是犹存隶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细观此帖,秃笔枯锋,刚劲质朴,整篇文字格调高雅,神采清新,字虽不连属,却洋洋洒洒,令人赏心悦目,字里行间透露出书家的儒雅与睿智。
历来评述甚多。宋陈绎曾云:“士衡《平复帖》,章草奇古”。《大观录》里说:《平复帖》为“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平复帖》对后世也产生过较大影响。清人顾复称“古意斑驳而字奇幻不可读,乃知怀素《千字文》、《苦笋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诸草圣咸从此得笔。”这些评论或许有牵强附会之感,但若是怀素、杨凝式当真见到,也确会为之动情。董其昌赞云“右军以前,元常之后,唯存数行,为希代宝”。
这里还要提及的是《平复帖》最后一位私人收藏者——已故书法家张伯驹先生。《平复帖》原为恭王府所藏。1937年,溥心畲先生丧母,欲出让《平复帖》以办丧事。在此期间,一些清朝遗老,如阿联、孟锡圭、朱蓬寿,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等都曾致函溥心畲先生对《平复帖》易手表示惋惜,怕像恭王府出让的唐韩干《夜照白图》那样,流失海外。信致溥心畲先生,大意为,现已民国,丧事可否从俭,《平复帖》可否暂押盐业银行,云云。并托傅增湘先生向溥心畲先生致意此帖为祖传,还是留在本族为好。此事经傅增湘先生从中斡旋,最后张伯驹不惜倾家荡产,从溥心畲手中购回此帖,后历经艰险,悉心保管,才使她未流失海外。1949年以后,张先生又将这件稀世珍宝献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