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高千50人的陈。它们是我国货币史上最耀眼的明珠。虽然50人的真本很多,但我个人倾向于承认华宝老师编撰的《大集》里中的50人的真本。这篇文章主要讨论硬币,不包括铁钱。因为实物照片很难找到,所以这篇文章结合实物地图和桌面视频介绍
1.三孔布:战国晚期,圆足布之一种,赵国铸币(过去认为秦国或中山国铸币),材质青铜。因其首部和两足部各有一小孔而得名。首开“铢”“两”计重制,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孔布
2.晋阳化及晋阳新化:战国中晚期,赵、中山国铸币,直刀(圆首刀)一种,圆首,刀身平直,大者略带弧意,环者多呈扁狭状,形体轻薄。
晋阳化
3.齐六字刀: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铸币,材质青铜,单刀体大型厚重,铸工精湛,币文流畅华美,于诸刀币中首屈一指。
4.东周、西周圜钱:又称“环钱”,战国中后期。形制为圆形圆孔,钱背呈平面状,背径大于面径,字文大篆,笔划锋劲,主要流通于三晋、周王畿地区。
东周
5.共屯赤金(圈钱):战国中后期。与东、西周圜钱同时期钱。
6.壮泉四十:新莽钱,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六泉”指规则直壹、么泉壹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指小布壹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六泉十布为王莽第三次币制改革产物。
7.国宝金匮直万:西汉期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钱。材质青铜,上部圆泉状,顺读“国宝金匮”,下连方座,中有篆书“直万”,然周缘肉好不加磋磨修整。该品为王莽时期实行黄金国有政策时产物,因当值过高致使无法使用,试样而已,另说为金库专用凭证。传世仅两枚。
8.大泉五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和赤乌元年(公元236-238年)始铸,至赤乌九年“省息之”,材质青铜,钱文圆浑豪放,铸工粗糙,因比值过高无法推行,传世仅两枚。
9.大(太)夏真兴:十六国时期夏武烈帝赫连勃勃真兴年间(419-425)铸钱。材质青铜,钱文隶书,面重郭,存世极少,中国第一次出现国号、年号连在一起铸币。
10.咸通玄宝: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阳监制,青铜,制作不甚精好,字文八分书,铜色于赤黄之间,钱体厚薄适中,属于试铸性质,上有敕未准发行。
11.开平通宝、元宝: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全忠开平年间(公元907-911)铸,青铜,铜质浑厚,面文旋读,书意在隶、真之间,笔势洒脱。通宝大似当五,幕平衍,几不分肉好郭。元宝大如当十,形制规整雄狂,通、元宝各见一枚(通宝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元宝下落不明),试铸样,未正式发行。
12.天成元宝:五代十国后唐明宗李擅天成年间铸(公元926-929),青铜,铸工颇精整,钱文隶书旋读,“元”字右挑。
13.永平元宝:五代十国前蜀王建永平年间铸(公元911-915),青铜,钱文隶书,旋读,字文粗浑,漫悔,铸工较粗率。
14.开元通宝背巨星(闽):五代十国龙德二年(公元922)闽王审知始铸,材质铜、铁、铅,闽开元通宝大钱质浑重,字文粗狂洒脱
15.天德重宝、通宝:闽王延政天德二年(公元944),铜、铁,钱文苍劲有力,制浑厚精好。通宝作隶书,幕无文,重宝真书(亦有宝字隶书),幕穿上“殷”,以纪国号,王延政于天德元年建州称帝,改国号殷,所铸大钱均当百使用。
16.天策府宝(楚):五代十国楚武穆王马殷乾化元年(公元911)铸,铜、铁,制作精良,铜质浑厚,字文明亘古茂。
17.乾封泉宝(楚):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楚马殷铸币铜、铁,
铜者铸工精湛,质浑重,钱文古朴有质。
18.乾元重宝(楚):楚马殷公元925-927铸,青铜,质浑重,字雄伟,元字分右挑、双挑或不挑。
19.大蜀通宝:五代十国后蜀孟昶公元934-937铸,青铜,钱文兼隶楷,制作精漫不一,形制类广政通宝,早于广政通宝
20.保大元宝(背天):五代十国南唐李璟保大年间(公元943-957年)铸,铜、铁,字文苍劲,形制浑厚。
21.大齐通宝:徐知诰(gao四声)建大齐国,升元元年(公元937年)铸,《言泉别录》曰:或系南唐铸大唐通宝时称颂先帝补铸,可备一说,青铜,字文形制古朴俊美,类大唐钱(大样),原传世二枚——缺角大齐(原清咸丰年间戴熙所藏后下落不明)和四眼大齐(藏于国家博物馆),近年又发现一枚生坑大齐。
22.永安一十、五百、一千:唐末至五代初期刘仁恭据幽州铸币,铜、铁,质厚制精,钱文坦朴。
23.元丰重宝: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铸,重宝为当时试铸样,流世仅一二品(折二、折五各一枚)。
24紹圣重宝:北宋哲宗紹圣元年(公元1094)铸,铜,重宝为当时初期试铸样。
25.元符重宝:北宋哲宗元符(公元1098-1100)铸,铜、铁,重宝仅存雕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