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立夏:夏天到了,万物生长

编辑:与节日节气相关的民俗传承了几千年,包含着祖先的智慧和文化。

在现代社会,我们与传统民俗渐行渐远,但在某一个时刻,我们仍会被清明、谷雨等二十四节气的名字惊艳,会被元宵的“花市灯如昼”打动,会在春节和中秋从遥远的他乡奔赴故乡。民俗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属于中国人的记忆。

澎湃新闻与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合作,推出传统民俗节日栏目,介绍那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节庆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这些民俗并未消失,依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五一”小长假过去,温度回升,5月5日,我们也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夏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夏。

立夏在谷雨之后、小满之前,时间为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前后。这个节气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正式确立,代表了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到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立夏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礼记·月令提到立夏则说:“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蝼蝈是一种蛙属动物,一入立夏,天气转热,便能够依稀听到蝼蝈在田野间的鸣叫声;气温升高,蚯蚓也活跃起来,忙着在田地间翻松泥土;王瓜的藤蔓开始快速攀爬生长,过不了多久,就可成熟采摘了;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这三个物候反映了在初夏时节,许多动物都开始活跃,植物也进入了生长繁殖的旺盛时期,可以说是“万物繁茂”,这些都与此时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立夏是夏季的开端,日照时间不断变长,气温也大幅升高。

“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气温条件最适宜插秧,大江南北都进入了早稻插秧的农忙时节。此时茶农也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这句农谚意为,在谷雨时还有大量的茶叶尚未成熟,但在立夏时节春梢发育非常快,稍不注意茶叶便成熟、老化了。为了能够采摘出更加鲜嫩美味的茶叶,立夏前后需要抓紧时间分批采收茶叶。

如今立夏在很多地方只是一个“节气”,但在古代,甚至如今在一些传统文化保留较好的地区,立夏仍然是一个重要节日。

“‘立夏吃蛋’是立夏重要的食俗,在很多地方都有。”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游红霞说。立夏日一早,家家户户就开始着手煮立夏蛋。人们还会用彩线编织成蛋套,把煮好的立夏蛋装进去,挂在小孩子胸前。孩子们还会玩起“斗蛋”的游戏,童趣十足。

关于吃蛋的原因,各地说法不一,但总体意思大同小异。游红霞介绍,也许是蛋的形状如心,大家就认为吃了白煮蛋以后可以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也有人们认为立夏之后天气逐渐炎热起来,剥了蛋壳的白煮蛋光生生的,吃一点下肚,将来人体皮肤也那样光滑不生疖子,“总之,立夏时分吃蛋是有益于身体更健康的。”

“立夏秤重”也是这个节气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节俗。“立夏秤重”也叫“秤人”,人们认为,立夏“秤人”会带来福气,所以在“秤人”的过程中,报分量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要做到逢九进十,还对女子和小孩的分量数有一定的讨口彩规矩。给孩童称体重,有时稍稍在箩筐里放块石头,增加些重量。称时,秤砣只可向外挂,‘不作兴’往里移,报数字逢九就报‘十’,图个吉利。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立夏时令,人们还有吃竹笋的习惯。“人人希冀双腿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跋涉远路,行道千里。” 当天,宁波习俗要吃“脚骨笋”,用乌笋烧煮,每根三四寸长,不剖开,吃时要拣两根相同粗细的笋一口吃下,说吃了能“脚骨健”(身体康健)。

这时,也正好是豌豆和蚕豆上市的季节,带壳豌豆、蚕豆形如眼睛,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蚕豆来祈盼一年里眼睛像新鲜豌豆、蚕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江南的立夏,有喝‘七家茶’,吃‘七家粥’的习俗。” 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民俗学博士方云说。

明代田汝成在他的《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中记载:“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餽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

“七家茶”里的七是概指,音近“喫”。“意思就是取邻里各家分享的不同的配茶食材,然后街坊邻居相邀共同来品鉴,一同来饮茶,和睦邻里关系,其乐融融。”

此外,江南有诗云:“春梅夏饼与樱桃,腊肉江鱼乌饭糕。苋菜海蛳咸鸭蛋,烧鹅蚕豆酒酿糟”,这里所描述的十二种食物均为江南立夏的时鲜与当令食品。邻里之间会相互馈赠各种新鲜食材,并将自带的米豆杂粮等集体熬煮“七家粥”,一并分享。

方云觉得,如今在城市钢铁森林里,邻里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但疫情期间,上海小区互相送菜,彼此熟悉了不少,和睦邻里互帮互助,倒是有几分‘七家茶’‘七家粥’的含义了。”

来源: 澎湃新闻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