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倾家荡产只为捐资助学,这条路他走了33年

通过捐款,33年来领取者超过2万人,遍布全国1300个村庄。这些数字缝合了北京艺术媒体职业学院校长梁博人生的上半场。(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avison))。

本是儿孙满堂、安闲自得的年纪,杨波却孑然一身、每日奔波,只为了心中那个教育爱国的梦想——尽管办学之路艰辛坎坷、办学经费时时困难,但他20多岁立下的要以“愚公移山”精神资助十万贫困学生的信念几十年里从未动摇。

看着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因为他,命运得以改变,人生得以重启,所有捐出的财富、逝去的美好年华便都有了意义。

2021年12月26日-2022年1月24日,杨波将在北京朝阳奥加美术馆举办一场《山河颂》大型义卖,将自己收藏、创作的两万幅书画佳作倾囊而出,所得资金继续投入到捐资助学之中。捐助十万人的梦想,终会实现。

让贫困山区学生

享受平等教育

杨波的公益办学之路,要从30年前说起。1988至1989年,他将赚得的人生第一桶金——翻译外文书籍所得的7000元稿费全部捐给了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

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22岁的年轻人,在北京举目无亲、居无定所,却毫不犹豫地捐出了当时很多人几年的收入。身边的“好心人”不解,纷纷劝阻,甚至有人说他“傻”。就连基金会的秘书长在第二次收到钱时都出来劝阻:一个年轻人在北京孤身一人,日后发生什么意外,没有钱可不行,劝他先不要捐了。但杨波却很坚定:“我捐钱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让贫困学生渡过难关。”

以此为起点,杨波在捐资助学的路上不断前行:

1990年、1991年,他自费前往张家口、沂蒙山,了解到当地教育实际情况后,设计了支持老区教育发展的方案。

1992年,他组织近30人的讲师团到临沂义务讲学一周,并资助了10名当地贫困学生。当时,近5千人前来听课。让杨波至今印象深刻的是,激动的受助学生在给杨波写信表达感谢时,称他为“杨波爷爷”,而杨波当时不过二十多岁。

1993年,他又带领讲师团到黄冈老区讲学,承担所有费用的同时,又资助了10名学生。

1994年,他前往延安老区,资助了当地的20名贫困学生。同年7月,他还组织北京16所市重点中学与延安16所中学对结帮扶,并在人民大会堂签订协议。此外,他还邀请专家为延安100多名中学校长、老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并承担了所有费用……

那几年间,杨波将组织翻译、餐饮投资等赚取的130多万元全部花在了教育扶贫上。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这些钱在北京的中心地段,也能买上个二三百平方米的大宅。但杨波没有那么做。他宁愿苦着自己。

不过,四处奔波过程中,杨波也慢慢意识到,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力量显然太过单薄,他要团结更多的资源支持老区教育。他冒出来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与北京的学校合作,把来自15个老区60个县的60名贫困学生接到北京重点中学,让他们也能享受到首都的优质教育资源。他愿意承担所有生活费,但是需要找到愿意接收的学校,还要说服学校免收学生的学杂费和住宿费。

有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杨波却认为值得一试。

1995年,春暖乍寒,杨波马不停蹄地走进了北京一零一中、北京四中等15所重点中学。他从自己的所见所闻讲起,提及去老区讲学时看到的落后面貌、急需帮助的失学儿童,他感慨:“非常需要大家一起帮助老区教育发展。”在他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下,校长们纷纷被打动,成为了他助学路上的“同行者”。

三年间,杨波成了这60名非亲非故学生在北京最亲的人。他每周都要与学生见面,无微不至地照顾、关心着每一个孩子,确保每个人衣食无忧、精神富足,这些贫困子弟可以说是提前实现了小康生活。

“看见杨波叔叔第一感觉是太年轻了,内心充满了感激和崇拜。”在当年来京学生赵飞的记忆中,有一个瞬间让他终生难忘:1995年大年夜,杨波邀请60名学生一起在一个叫“小长城”的餐厅吃年夜饭,聚餐结束后,杨波骑上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那个背影让赵飞诧异而温暖。“没想到能大方拿出这么多钱捐助我们的人,自己的生活却过得这么朴素和困难。”赵飞说。

的确,那些年里的辛苦,杨波觉得“不足为外人道”。实际上,由于他将本可以置买房产的钱都花在了支持老区教育和贫困学生身上,只好到处租房居住,光搬家就来来回回搬了六七次。与他相爱多年的爱人也因志向不同,远走他国留学定居,留下杨波自己孤身在北京为教育理想而奋斗。

杨波却觉得很值得。尤其是看到孩子们的优异成绩,他常常热泪盈眶。正如赵飞说的,杨波改变了这些人的人生,也改变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不管我做什么工作,我永远不会忘记要做一个随时愿意帮助他人的人。”

“播种班”播撒下希望

1998年,杨波的捐助版图又扩大了。

当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洪灾。听闻消息后,杨波把自己收藏多年的书画进行义卖,资助了53名来自九江、荆州等受灾地区的贫困学生,为他们在当地交满了三年学费;在1999年春节,杨波还把他们接到北京,带领孩子们参观了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一起聆听国学大师季羡林以及著名科学家的讲座,与人大附中、师大附中的学生手拉手结成对子。

这是受灾的孩子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好事。在北京的这个春节,成为孩子们记忆中最闪亮的时刻。

他对贫困学生的关爱也在加码。

从1998年到2008年,杨波资助和减免的贫困生人数达15094人。尤其是2007年,国家批准其创建的“北京圆明园学院”改名为“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并成为大专学历校后,他在学校开办了免费班,为许多贫困学生免除了在校三年的学费,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善意与温暖。

从2009年至今,杨波支出的扶贫资金更是高达1600万元以上。这期间,他资助承担了延安等十几个革命老区的几百名贫困学生、西藏阿里等地区100名贫困生以及新疆和田等贫困县100多名贫困生的三年高中学费。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学校由“新圆明职业学院”变更为“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后,杨波又将西藏、新疆、山西、广西60多名贫困孩子接到学校免费学习,免除了学生三年的大专学费。此外,他还在新疆鄯善县一中招收了“播种班”,在免除全部学费的同时,还承担了50名农村贫困学生三年的生活费共90万元,又让这些同学感受到人间有温暖,人间有真情,四海一家人。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杨波捐资助学的脚步却并没停下,他响应乡村振兴建设的号召,在2021年承担了遵义等8地80名学生三年的高中学费。

他的举动为受助学生的人生洒下了光亮,播种下希望,也滋养出了最真挚的情感。受助学生阿不都说:“对我来说,杨波校长是一位特别和蔼可亲的长者,更是帮我们班同学获得更好学习机会的大英雄;我们班里的每一位同学早已把他当做了自己的亲人。”

2018届全体免学费“播种班”学生在毕业合影时,全体高呼:“精准扶贫 利国利民。”2019届全体免学费“播种班”学生怀着感恩的心说道:“精准扶贫 造福人民。”......

然而,从个人境遇来看,杨波还是过去的杨波,依然过着四处租房的漂泊日子。2007年,租住的房子到期,他干脆把家搬到了学校办公室后面的房间里:十平方米小屋,一张单人床,一台老式的21寸电视,一个简易挂衣橱,是房间所有的布置。那年,他80多岁高龄的老父看到这个简陋的家,忍不住心疼地流下眼泪。而在杨波看来,与享乐比起来,自己在做的事情显然更有意义,他无怨无悔,更不退缩。

倾其所有,只为捐资助学。33年来,扶贫助教、济困助学的脚步从未停歇,背后是他对教育、对祖国澄澈的爱。

1999年寒假,学院名誉校长季羡林先生(中)为灾区同学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讲座,他勉励同学们要爱国、拼搏、努力成为时代的优秀学子,要感恩党和政府及社会给他们带去的温暖。杨波校长(左二)、李玉洁老师(左一)、著名画家王乃壮先生(右二)、学院副校长程贞益同志陪同。

捐出学校回馈社会

白驹过隙。一晃杨波也50多岁了,他依然居住在那间不通风的十平方米的家中,但他对公益办学的追求依然坚定。

如今他又做出了一个新决定:将自己用几十年创办的大学捐献给国家和社会。

杨波说,他一直向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社会。这是他将学校捐出来的初衷,为的是能给这个他向往的社会添砖加瓦。

“都说三十而立,学校及前身已经创办30多年了,也基本成长起来了,具备了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效力的条件。”杨波说,他现在还没有妻儿,即使未来有,他会按照法律和制度确保妻儿不将学校财富视为己有。“我希望社会爱心人士一道来扶持北艺传媒,建设北艺传媒,成为北艺传媒的主人,让北艺传媒在传播人类教育文明的过程中贡献更多的力量。”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