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3日,上海博物馆研究员林丽中应邀在北京花园2017年年会上发表主题发言,以《西宫节内见,丹青——为例,以武佛《张林宗肖像》作家考试为例,分析清初遗民书画的特点。
让人叹奇的是,这一肖像画与像主九世孙的形象之间居然仍有惊奇的相似性,让人不得不惊叹于遗传的力量。张林宗十代孙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厅内拜祭
当你正在美术馆赏画,却突然看到一个小伙子双手合十,对着一幅画像虔诚地行祭拜礼,你一定会好奇,画里这个人是谁?祭拜的这个人和画像是什么关系?如果这是祖先像,怎么跑到美术馆来了?这幅画又是谁画的?画像背后一定有很多故事……
上海博物馆藏《张林宗肖像》
这幅画像,为上海博物馆珍藏的无款《张林宗肖像》,现在正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这个小伙子正是像主人的十代孙。
2017年9月23日,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凌利中先生受邀在北京画院年会上做了“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以无款《张林宗肖像》作者考为例析清初遗民书画特点”的主题发言,通过卷后诸多题跋与其它文献的梳理,为世人挖出了这幅画背后重要的历史细节,寻找出了张林宗的行状及肖像画的作者。
上海博物馆藏《张林宗肖像》的部分题跋
张林宗是谁?
张民表(1570年—1642年),字林宗,一字武仲,河南中牟县人。
张林宗少年时就聪颖过人,过目不忘,博学多才,藏书万卷,不仅嗜好古文,擅长书法,有“神笔”之称,还任侠好客,倜傥豪放,在当时被称为“天中三君子”。虽有真才实学,但是张林宗的科举之路走得异常艰辛,与文徵明类似,1591年中举后,曾参加过十次会试,可惜没有考中,一生布衣。
当然,怀才不遇的高士在明末不乏其人,张林宗却因气节而成为比较特殊的一个。
张氏一门忠烈,张林宗的父亲张孟男是明代的忠臣,官居户部尚书,性格耿直,曾因不趋附张居正而受朝廷嘉奖晋升,张林宗虽未步入仕途,但胸怀家国天下。
1642年,李自成率军攻打汴梁,围城5个多月,张林宗以布衣之身助守汴梁,为守军出谋划策,顽强抵抗。为了拿下汴梁城,李自成引黄河水灌城,城破,近800里的百姓遇难,40余万军民不幸溺亡。在漫天黄水中,张林宗原本抱着父亲的牌位和自己的诗文书籍登上了木筏,却因为不停救水中百姓,木筏不堪其重而沉入水中,张林宗与两个儿子、众多门人也溺水殉难,只有他年仅11岁的小儿子被浮木所救,被周亮工的弟弟收留并抚养成人。
这段历史,被周亮工写在了这张肖像画的题跋中。周亮工是中国书画鉴藏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张林宗的入室弟子,跟他学习了十几年的诗文,也是这张肖像画的发起人。
《张林宗肖像》之周亮工跋
凌先生在一些文献和传世书画中找到了对这幅肖像画的相关记载。比如如王士祯(1634年—1711年)《陇蜀余闻》有所提及;故宫博物院藏曾鲸(1568年—1650)、黄仲元《葛一龙像图》卷后晚清伍怡堂就摘录了王士祯的相关文字,因为卷后有张林宗行书题跋;大英博物馆藏陈洪绶等诸家《赠周亮工书画合册》中,黄澍明确提到了1650年在周亮工那里观赏这幅肖像画并作题跋的事。
伍怡堂题曾鲸《葛一龙肖像图卷》,故宫藏
张林宗慷慨就义的气节在明末清初的士林间广为传颂,备受时人敬仰,从册中孙承泽、方以智、顾梦游等20多位文人名士的题跋中,也可见一斑。只可惜,四百多年后的今天,鲜有人记得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又有谁记得这个可敬的忠烈之士?
黄澍1650年题《诸家赠周亮工山水册》,大英博物馆藏
谁画的?
这幅肖像画上本无作者款,《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卷二》中的鉴定意见也是《清无款·张林宗像》,但是凌先生从题跋中找到了线索。
《张林宗肖像》之纪映钟题跋
纪映钟(1609年—1681年)顺治七年(1650年)题跋中曾提到,周亮工告诉他,“雪江”当时打算为张林宗画像,苦思冥想了三年不敢下笔,一天晚上,他梦见张林宗作势抢他的画笔,音容笑貌一如生前,雪江醒后振腕默写,画成了这幅肖像。
唐堂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题跋中也提到“雪江老人者,从十年后想象而成”。
《张林宗肖像》之唐堂题跋
可见,此画的作者名“雪江”。
陈方策顺治七年(1650年)的题跋提到:“周元翁公祖(周亮工)从林宗先生游,得朝夕与梁。时有赵雪江居士工藻绘,亦同游……雪江年八十,犹能忆以写先生之照……”
《张林宗肖像》之陈方策题跋
闵派鲁顺治七年(1650年)题跋提到:“颍川赵雪江,追摹取照,神采风流,宛然如昨。”
根据这些题跋,凌先生进一步确定了该画的作者是赵雪江,颍川人,即今天的安徽阜阳。
赵雪江(名澄),也是张林宗的学生,1629年左右,赵雪江结识张林宗。自从张林宗去世后,周亮工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画家为老师画遗像,直到1649年路过扬州的时候,偶遇善画的同门赵雪江,邀请他创作了这幅《张林宗肖像》。
周亮工《赖古堂书画录·赵雪江传》
画得像不像呢?
关于这个问题,凌先生在周亮工的《赖古堂书画录》中找到了依据。
据该书记载:“予师张林宗先生没于黄流,余恒思追摹先生小照,偶以语君,君曰:大异事,今夜方梦林宗授我以笔,当急归图之,遂仿佛如生。公子允隼见而伏地乞归藏于家。雪江别吾师垂二十年,而故人容貌犹往来胸臆,一落笔便肖。如此交谊,何愧古人,不独叹其技艺之工矣。”这段文字在周亮工《赖古堂书画跋》中也有记载。
从周亮工的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有趣的信息:
第一,这幅画的创作有赖于张林宗的“托梦显灵”,颇为离奇神异。
第二,张林宗的小儿子见到这幅画像的时候立即跪拜,足见其栩栩如生。
第三,赵雪江20年没见张林宗,根据记忆默画出来的肖像竟然如此像,足见中国古代肖像画家高超的写实功力。
令凌先生倍感兴奋的是,论文发表后,张林宗的后裔找到了他,这无疑为这幅画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活”材料。当张家从凌先生处得知这幅画在北京画院展览后,张林宗的第十代孙专程驱车8个小时从河南赶来拜祭,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张林宗
张林宗第九代孙
凌先生将这幅肖像画与张林宗的九代、十代孙的相貌相比,发现仍有几分相似,尤其是耳朵和眼睛,张林宗画像的耳朵画有一撮毛,而九世孙的耳朵也是如此,可见赵雪江观察之细致。
明清易代,为忠臣烈士、气节文人画像以激励士气的风气大胜,比如黄宗羲、柳如是、冒襄、徐枋等。遗憾的是,几百年后的今天,这些作品大多已经佚失,甚至这些忠臣烈士的生平都被时间湮灭,被后世遗忘殆尽。所以,这幅《张林宗肖像》能够留存至今,显得尤其珍贵,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张林宗的遗容,也见证了一段重要的史实。
北京画院2017年会,凌利中在发言解析张林宗肖像画
赵雪江是怎样一个人?
据四川大学藏赵雪江《仿范中立雪巘竹屋图》轴、台北故宫藏的赵雪江《仿李公麟山溪访友图》所署年款,凌先生推测,赵雪江生于1581年。而现在所见最晚的作品《松崖仙侣图》作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所以,凌先生推测赵雪江生卒年为1581年—1661年后。
赵雪江的一生,性简志淡,流离隐居,四处漂泊。周亮工《读画录·赵雪江》:“赵雪江澄,一字湛之,颍州人。尝移家东莱,又移膠西,移大梁,晚移濠上,所至人争重之。君画善临摹,尝入长安从王孟津(王铎)游……”
赵雪江曾经与王铎有交往,见过内府旧藏的古代名迹,并多有临摹,1647年还送过王铎《仿范中立雪巘竹屋图》轴,王铎在上面有题跋。
那赵雪江的绘画水平如何呢?
凌先生研究发现,画史对赵雪江的评价并不低。
比如,毕泷跋王翚《清晖赠贻尺牍》:“予所见抚古者,惟赵雪江与王石谷二人而已。”
又比如,王士祯在《题汴人赵雪江临赵子固栈道图》中评价道:“雪江老笔妙入神,临摹古本几乱真。即教唐宋多能手,未必常逢如此人。”
再比如,与赵雪江有交游的钱谦益在《题汴人赵澄临赵子固栈道图》中评价道:“蜀山崔嵬去天尺,千峰万嶂攒列戟,奔涛坼峡斗雷霆,削铁层层梯绝壁。青天鸟道瞰窅冥,终古蚕丛见开辟。地缩千盘云栈重,天回四游阁道窄。牛车络绎不断头,飞走凌兢罕接翼。轮鞅牵确如有声,人鸟夤缘共一迹。穴穿重掩身入霤,登顿巉岩足上壁。此图瑰璚画者谁,似为升平写物色。天汉津梁扼关陇,沃野舆图跨梁益。参旗横拂东井深,褒斜钩连子午直。邛竹蒟酱来东西,滇僰冉駹走阡陌。何烦力士挽金牛,是处戎王贡瑶碧。郫筒好酒车郄载,织成锦段马荐席。烝徒犹拜古帝魂,学士能铭剑阁石。呜呼此图不易得,全盛方舆真可惜。丹青如阅华阳志,衣裳不为左担易。何物毡车掣橐驼,况乃穷庐盖服匿。卧龙跃马定谁是,锦江玉垒还自昔。雪江老人头雪白,吮笔经营口嚄唶。画师有心人不识,老夫看画长叹息。”
故宫藏石涛《行书诗翰》中对于赵雪江的评价
赵雪江除了画画外,还博学善诗。故宫藏有一册石涛(1642年-1707 年)作于1687年的《行书诗翰》,在《题雪江卷子》中评价道:“雪江先生耽清幽,标新取异风雅流。万里洪涛洗胸臆,满天冰雪眩双眸。架上奇书五千轴,甕头美酒瑊百斛。一读一卷倾一巵,紫裘啸倚梅花屋。急霰飞飞无断时,冻波淼淼滚寒涯。枯禅我欲扫文字,却为高怀漫赋诗。”
此外,赵雪江还与吴伟业、孙承泽、余怀等有交游,以博学和诗文以及清幽雅淡的人品气象嬴得了诸文坛盟主称赏。周亮工、孙承泽在他去世后还为他刻过题画诗集。
赵雪江《山水楼阁图轴》局部及题署,1613作,上海博物馆藏
赵雪江除了人物画外,还有山水画创作,早期游历江南的时候,很可能受到过吴门画派的影响,尤其是款识的书风,明显受到了文徵明娟秀温润的小楷书风的影响。中期的作品造型较为夸张,接近变形,与晚明陈洪绶等变形主义的画风接近。
明末清初的画坛,随着遗民间的往来更为密切,各地区的画风呈现出了互动潮流,到清初,这种趋势更为突出和强烈,如果追溯各家各派的传统渊源,多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形。
赵雪江《招隐图卷》,1644 年作,上海博物馆藏
赵雪江于明清鼎革之际四处漂泊的典型遗民身世,带来了其画风的不断转变,从吴门画派、华亭画派,以及其作于顺治初年(1644 年)的《招隐图》洋溢的金陵画派风格,已经透露出了清初金陵画派先驱的面貌,为明末清初画派互动的典型代表之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赵雪江晚期绘画中喜欢画穿红色衣服的人,这正是其遗民情结的体现。
赵雪江《招隐图卷》中的红衣人物
赵雪江《仿大痴山水图扇》,私人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