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
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
这是曾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的肖华将军,写下的《忆少共国际师》一诗中的诗句。
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青年团和少先队的骨干分子组成的一支武装部队。
这支队伍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最小的仅仅14岁,很多小战士还没有枪高,全师初成立时就有八九千人,后来发展到了一万余人。
为了将这群年轻的小战士培养成坚定的革命主义战士,上级在师长和政委的人选上下了很大一番功夫,最后经过甄选,决定由陈光担任师长,肖华担任政委。
陈光当时只有20岁出头,而肖华只有17岁,他也是红军史上最年轻的师政委。
肖华将军
与其他国家的青少年组织在战争时期只参与后勤、游击等工作不同的是,少共国际师在进行了只有一个月的军事技能和政治素质的训练后,就立即开赴战场, 迎接艰巨的战斗。
他们奉命赴广昌地区防御,首战拿口,再战莲花山,继而鏖战团村,连战皆捷,接着又在大脑寨、驿前、石城保卫战中屡挫敌军。
浴血闽赣,英勇杀敌的小小战士们,得到了当时的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特地颁发的嘉奖电,称赞这支年轻的队伍是“铁拳初试”。
后来由于经过第五次反 “围剿” 的失败,红军开始长征,“少共国际师”担负起掩护中央纵队和垫后任务。
在这期间,因为战斗需要,少共国际师先后经历了陈光、吴高群、曹里怀、彭绍辉四位师长。
长征途中,在彭绍辉和萧华的带领下,“少共国际师”经过历次奋勇作战,锐减至不足三千人,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依然完成了军团下达的任务。
红军进入黔北以后,少共国际师负责四川方向的警戒,1935年2月10日,经过整编,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军团主力合并,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从1933年8月成立,到1935年10月撤编,少共国际师虽然仅存在了1年半的时间,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立下了累累战功,也为红军战略转移作出了重要贡献。
少共国际师宣传画
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少共国际师师长的4个人,怎么样了呢?1955年授衔时是否被授予了军衔?
先说一说少共国际师的首任师长陈光。
陈光,原名叫陈世椿,是湖南宜章人,他与大多数的红军战士一样,都是出生于贫苦农家。
不过陈光有幸在10岁的时候入学读过短暂的3年私塾,14岁时因为家庭原因最终弃学在家务农。
1926年,陈光的家乡宜章县成立了农民协会,21岁的他入选为了农协会员,第二年底,经过他的老乡陈东日、陈俊的介绍,这两人也是当时的地下党员,陈光光荣的入党。
1928年,是他命运的转折点,当时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时的余部来到湖南宜章,陈光怀着对革命的向往,将自己在马日事变时收藏的12支步枪全部献出。
之后他率领一支农民组成的赤卫队,配合红军参加了湖南暴动。
陈光献枪这件事,在解放后萧克将军还曾这样评价过:
“陈光当时献出了12支步枪,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当时赤卫队的武器很少,大多是一些大刀、梭镖、土枪,能有这十几只枪真的很不简单,对宜昌暴动有着很大的意义。”
之后,陈光就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他被编入了红军独立第三师第29团1营,任连长。
陈光
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开始后,有勇有谋的陈光已经是红四军第一纵队一支队的副队长了,而队长是林彪。
在苏区进行的反围剿斗争中,红四军的3个纵队表现很是突出,战士们在红六军第2纵队的配合下,在江西富田一带彻底歼灭了敌人一个旅。
值得一说的是,在这一战中,林彪的指挥所被突围的敌人困住,副队长陈光得知后,带着战士们冒死冲入包围圈中,将林彪安全解救,而他自己却不幸受伤。
在这之后,一直不善言谈的林彪在看望陈光后,不仅为他请功,两人的战友情谊越发加深了。
1933年8月,少共国际师在江西博生成立,陈光出任少共国际师首任师长。
少共国际师开赴第五次反围剿的前线后,奉上级命令配合红3、红5军团在东线抗击敌人,并在闽北的拿口地区与国民党军周志群部展开了首战。
陈光和肖华经过认真研究,决定用1个营分兵迂回布置成口袋阵形。
等敌军的1个连钻进口袋后,战士们围攻而上,等到子弹打光后就与敌人拼刺刀肉搏,两个战士对付一名敌人,一个人牵制,另一人刺杀。
在陈光和肖华的指挥下,经过2个小时的厮杀,敌连被全歼,战士们奉命趁胜追击,渡过闽江后再溃敌 200 多人,在莲花山歼敌 1 个排,缴获了大量枪弹。
首战大获全胜,上级立即发来贺电称他们是“铁拳初试”。
3个月后,陈光被调任为红2师师长,虽然他在少共国际师只有3个月的时间,但陈光为这支年轻的部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是功不可没的。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愁功胜利会师后,陈光以身作则,在带伤的情况下坚持步行,率领先遣队过草地,在茫茫草地之上影视走出了一条生命线。
红军北上的最后一道险关是腊子口,山口极为狭窄,又有敌人重兵把守,陈光亲率突击队绕到敌人背后,再来个前后夹攻,击溃了守敌彻底粉碎了敌人围剿红军北上的计划。
1935年底,陈光又被调任为红四师师长,率部参加直罗镇战役。随后进入了红军大学学习,后升为红一军团副军团长。
前排左起:萧华、陈光、邝任农、后排左起:杨勇、朱瑞、王秉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光任八路军115师343旅旅长,参加了后来极其著名的平型关战斗,这一战,打出了八路军的军威,全国人民为之振奋。
1938年,陈光又担任115师代师长,一直到抗战胜利,陈光充分掌握了山地游击战的精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创造了创造了午城、井沟等伏击战、游击战的模范战例。
3年的解放战争中,陈光又历任东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六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陈光担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作为人民军队的著名将领,陈光一路走来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在1955年解放军授衔的前一年,陈光在武汉离世,终年48岁,他没能看到在北京怀仁堂举行的首次授衔仪式。
曾任115师代师长陈光
第二个说一说少共国际师的第二任师长吴高群。
陈光被调任为红2师师长后,少共国际师师长由吴高群接任,与他并肩作战的是由红军总部青年部长的萧华担任政委,冯文彬改任为政治部主任。
1933年12月,敌军派了3个师的兵力在黎川东南的团村,向少共国际师和红3师发动了进攻。
师长吴高群和政委肖华率众从敌左侧向敌人发起钳击,经过多次反复的冲杀,敌军3个师的主力受到重创,我军缴获了许多的战利品。
就在战斗即将结束时,怒不可遏的敌军派来了飞机,在红军阵营的上空一顿狂轰滥炸,这场空袭给少共国际师造成了100多人的上网。
当时吴高群在指挥所旁的一棵大树下观察敌情,指挥战斗,可是一枚敌军扔下的重型炸弹突然在他的身旁爆炸。
不幸的是,那些乱飞的弹片溅入到了吴高群的头部和腰间,强大的杀伤力立刻让他的身上鲜血直流。
卫生院慌忙赶来给他包扎了伤口,将他紧急送进了战地医院抢救。
遗憾的是,师长吴高群因为失血过多在医院离世,年仅23岁。
吴高群与妻子合影
吴高群去世后,肖华悲伤不已,他带领着少共国际师全体指战员站在吴高群的遗体面前庄重的宣誓:
“为吴高群师长报仇,为牺牲的战友报仇,把少共国际师的光辉旗帜永远传递下去!”
解放战争胜利后,萧华在重访少共国际师同敌鏖战故地后,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悼吴高群》一诗:
青年雄狮战团村,出奇制胜创敌军。
恼羞成怒蒋飞贼,夺我战友吴高群。
智勇双全好战将,赤胆忠心为革命。
壮烈青春献大业,英雄形象高山鹰。
吴高群去世后,接任少共国际师师长的是曹里怀,也是第三任师长。
曹里怀接任师长时年仅24岁,比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红军小战士们要稍微年长些,他带领这支年轻的队伍守卫在黄家隘和秋家隘这两个地方。
而他面对的敌人是蒋介石的主力陈诚和罗卓英的部队,在几次的战斗中,因为敌我力量的悬殊,师部处于在了敌人强大的包围下。
面对这样危机的时刻,曹里怀临危不乱,到了夜晚,他巧妙施计带领队伍成功突围,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圈。
1934年,他被调任红5军团担任参谋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随红军开始了长征。
曹里怀将军
1936年2月,曹里怀因为在道孚喇嘛寺因向一方面军未能北上的干部透露了南下的红军北上抗日的消息,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受到了被派到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当教员的处理。
后来因为革命意志坚定,又被学生反映教学有方恢复了党籍,并调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任科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主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曹里怀被任命为八路军留守处参谋处处长,总留守处后来被改为了陕甘宁留守兵团,曹里怀担负起了剿匪、生产和指挥固守黄河西岸千里防线的任务,并保卫着陕甘宁边区。
抗战胜利后,曹里怀主动请求去东北,经过批准他被分配到了长春任卫戍区司令员。
1948年9月,他率部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时任三十八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协助军长李天佑、政委梁必业指挥5个师兵力担负主攻任务。
1949年5月被任第四野战军47军军长,组织指挥了宜昌、当阳战役。之后,奉命率部配合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47军军长的曹里怀肩负着全国人民的所托,率领47军万余人奔赴朝鲜战场,参加抗美援朝。
47军在临津江东岸坚守了5个多月,未丢失一寸土地,出色地完成了防御任务,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嘉奖。
后来轮战休整时,曹里怀因为身体有恙只得回国休养,病愈之后他被调到了空军工作,到1955年中南军区空军改为广州军区空军,他肩负起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的重任。
1955年授衔时,曹里怀被光荣的授予中将军衔。
曹里怀将军
最后一位担任少共国际师师长的是彭绍辉。
彭绍辉是湖南湘潭韶山人,他18岁参加红军,身经百战,屡负重伤,在第一、二、三次的反围剿中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然而在第四次的反围剿斗争中,他因为参加霹雳山战斗,左臂连中两弹,身负重伤,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无奈之下只能截肢。
彭少辉在忍受着巨大痛苦做了手术后,他依然要求不离部队,不离战场,继续同敌人作斗争。
彭绍辉(左四)与战友合影
1934年春,少共国际师改称红十五师,隶属红一军团,由28岁的彭绍辉出任师长。
随后,少共国际师在将军殿、邱家隘等地战斗几十次。
1934年10月初,少共国际师奉命展开石城保卫战,担负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转移的艰巨任务。
敌人用数倍于红军的兵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与少共国际师展开激战。
这场战役打得太过惨烈,拥有一万多兵力的队伍只剩下了5千余人,苏区各县给师部补充两千多名青年战士后,少共国际师随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
11 月底,长征的红军来到了桂北,抵达了湘江,随后,少共国际师也迎来了更为惨烈的艰苦战役,那就是湘江战役。
在进行了整整5天的阵地防御战后,师长彭少辉指挥全师迅速收缩兵力渡过湘江,红一军团领导见形势危急,急忙派兵返渡湘江来接应战士们。
彭少辉和肖华率战士们渡过湘江后,发现还有1个团没有渡江,两人又率领部分战士杀回去接应。
湘江战役中,英勇的战士们虽然完成了红军的战略意图,但伤亡惨重,所以1935年初上级对剩下的2700多名红军指战员分别编入了红一师和红二师。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彭绍辉被调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参谋长。
彭绍辉(右2)与战友合影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绍辉任八路军第120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后又任新编第358旅旅长,与政治委员罗贵波率部参加巩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并多次完成由延安向抗日根据地护送人员、物资和弹药的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彭绍辉任吕梁军区副司令员、晋绥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吕梁军区司令员,曾参与指挥吕梁战役、汾孝战役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2年起,彭绍辉任西北军区参谋长。
1955年彭绍辉被调任为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同年解放军授衔仪式上,他被光荣的授予了上将军衔,成为了共和国一位经历传奇的独臂将军。
1945年 左齐、彭绍辉、晏福生3位独臂战友重逢合影
以上就是少共国际师先后历任四位师长的传奇经历。
虽然这支年轻的队伍仅存在了一年多的时间,但经受了残酷战争的考验,既为红军书写了辉煌篇章,同时也为党和人民军队培养锻造了一批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