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在线
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 | 延安革命纪念馆副馆长杜梅:从黄土山沟走向全国胜利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突围重重困境取得辉煌胜利,并由延安开始走向中国,走向世界。让我们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跟随副馆长杜梅的脚步,一起回顾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历史,重温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延安岁月。
毛泽东主席在这张小炕桌上写下了《沁园春·雪》。人民网 白鸽摄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张尺寸不大、极其简朴的小炕桌。这张在陕北老乡家里随处可见的小炕桌为什么能够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呢?这还得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说起。
那是1936年2月,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军东征部队长途跋涉,来到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境内。红军总部就设在距黄河十五公里的袁家沟,毛主席住在老乡白育才家中,这里也就成为东征的指挥所。为了方便毛主席办公,主人把家里唯一的炕桌搬来,供他使用。在袁家沟的日子里,毛主席整夜伏在小炕桌上,借助如豆的灯光写作,谋划东征的战略部署。2月6日,陕北普降瑞雪,一夜之间,山山峁峁都笼罩在皑皑白雪中。翌日凌晨,毛主席披着一件蓝布棉大衣,踩着厚厚的积雪,来到黄河岸边。当他登上高家塬时,远望高原似原驰蜡象,山峦似银蛇起舞,一泻千里的滔滔黄河,也失去了它往日的波涛……这壮丽的景象使毛主席心潮澎湃,诗情激荡,他伏在这张小炕桌上,凝神遐想,挥笔书豪,写出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
这首词以宏大的气魄描绘出祖国的壮丽山河,以博大的胸怀,揽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既体现出伟大政治家在中国革命完成战略大转移后,对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新时期的深刻认识,也展示了革命领袖胜券在握、成竹于胸的豪迈气魄,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结语,将这首词的内涵,推向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壮美的情感空间。
这首词被柳亚子称赞为千古绝唱,1945年在重庆公开发表后,立即轰动中外,人们争相传抄,竟造就了一派“洛阳纸贵”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各界心目中的地位骤然提升,也以一种特有的方式,为重庆谈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毛主席以飘逸的神采,冲天的豪气,奔放的精神,摄人心魄的伟大力量,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的“实事求是”石刻。人民网 白鸽摄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览大厅里,陈列着四块两尺见方的题字石刻,上书“实事求是”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1943年,为了给学员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活跃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央党校修建了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可容纳千余人的大礼堂。将要竣工时,人们左看右看,总觉得少点什么。这时有人提议在正面墙上悬挂一幅题词。说到题词大家就很自然地想到范文澜老先生,范老接受这一请求后试着写了几条,连他自己也不满意,于是提议去找毛泽东主席。毛主席欣然接受了党校同志的请求,立即叫人拿来四张二尺见方的麻纸,沉思片刻、饱蘸浓墨、挥毫疾书,瞬间,“实事求是”四个雄健潇洒的大字跃然纸上!大家齐声称赞毛主席对马列主义研究的精深、透彻,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坚硬的石材,配上毛主席刚劲有力的书法,物质与思想的完美结合,载体与内容的相得益彰,使这方匾额本身就成为“实事求是”精神的直接体现。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实事求是”言简意赅,朴实无华,这正是党校学员学习研究马列主义的座右铭,也是党校教学的根本宗旨。
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时,党校的师生为避免毛主席的题词遭到破坏,便在撤离延安前将四块石刻取出埋入地下,后来在中央党校的原址又建起了延安师范学校,师生在建校劳动中挖出了这四块石刻,把它们交给延安革命纪念馆,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陈列展出。
如今,承载这一光辉思想的四块石刻,依然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也早已成为我们一切行动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主席在转战陕北时骑过的小青马。人民网 白鸽摄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览大厅里,陈列着一匹昂首挺立、雄姿勃勃的白色骏马。这匹马满身白毛中杂有少许斑点,它鞍辔齐备、四蹄直立、马头高昂,那栩栩如生的神态好似正在等待出征的主人,一旦抖动缰绳就会扬蹄而去,这就是毛泽东主席在转战陕北时骑过的小青马。
当时中央机关还没有汽车,中央首长外出时总是要骑马或步行。为了给毛主席物色一匹好马,中共西北局派人到三边草地去选马。马由几位回民兄弟送到延安后,中央办公厅派毛主席的警卫员贺清华去验收,一匹是小青马,一匹是小红马。据送马的老乡介绍,这两匹马属川马品种,个头虽小但力气大,走起路来平稳速度快。贺清华骑着小青马跑了几圈,果然不错,于是将小青马留给了毛泽东主席,小红马留给了周恩来副主席。从此小青马就成了毛主席工作上的好帮手。
每当我们看到这匹马,就仿佛看到了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1947年。这年三月,蒋介石调集25万兵力,对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当时驻守边区的部队只有两万多人,而敌则十倍于我。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紧急关头,党中央、毛主席于1947年3月18日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
这时候,小青马就成了毛主席唯一的交通工具。毛主席十分爱惜这匹马,每当遇到难走的路时,他总是要下马步行。有一次,小青马的马掌掉了,毛主席硬是坚持徒步行军,生怕把马蹄磨坏。小青马也似乎明白自己的责任重大,每次都要等主人坐稳当后才迈动四蹄,即灵敏又稳当,说停就停,说走就走。
如果说毛泽东主席指挥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那么这匹小青马也有着一份不可忽视的功劳。毛主席骑上这匹骏马,越过座座高山峻岭,跨过条条大河深峡,穿越高原战火的烟尘,挥鞭指点着江山万里。他根据陕北地形险要的特点,巧施“蘑菇”战术,首战青化砭,二战羊马河,三战蟠龙镇,四十天内三战三捷,取得了伟大胜利。
2000华里的征程,12座县城,37个村镇,在毛主席乘坐的这匹小青马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这足迹从退却走向反攻,从延安走向北京,从困惑走向光明,从黄土山沟走向全国胜利。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小青马出现在哪里,人们便会奔走相告,那位化名李得胜的主人准会在哪里。
时光如流水,岁月如穿梭。转眼间,五星红旗高高地插上了天安门城楼,小青马随它的主人一起来到了中南海,小青马的历史使命完成了,但是毛主席并没有忘记小青马的功劳,将其以军功马的身份送往北京动物园,由老红军周更山饲养。随着岁月的流逝,马的岁口渐渐增大,毛色也由青变白,成了一匹小白马。1962年,小青马老死,它被制成了标本,1964年运回延安革命纪念馆对外展出。
几十年过去了,小青马仍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光荣的历史,向每一位关注者,讲述着当年毛主席策马歼胡蛮、扬鞭定乾坤的峥嵘岁月。
来源:爱特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