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海心桥开通,25日晚,千架无人机随着海心桥的亮灯腾空翱翔,为羊城带来一场绚丽的视觉盛宴。
专访海心桥主设计师何镜堂:
“施工的时候,我想看看顶上怎么样,就爬了十几米上去,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景色,感觉一览无余,心花怒放,我知道将来它可能影响很大。”6月25日,广州首座跨珠江人行桥竣工通行,并获芳名“海心桥”,昵称“小凤眼”。作为海心桥的主创,今年8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何镜堂向新快报记者表示,希望它能成为市民喜欢的“民心桥”。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黄闻禹 王娟 通讯员 卢庆雷 赵春旭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孙毅
特点1 多功能
是步行桥、观景桥、景观桥更是城市客厅
中轴线与珠江交界,首座步行桥……多种符号汇聚,海心桥注定不平凡。早在立项之初,它就采用在国际上公开招标竞赛的方式邀请大师操刀设计。最终,何镜堂团队和其他两三个方案角逐最后的胜利。“最后评审的时候让我讲设计理念,5分钟就要讲完,我就谈了这座桥的4个功能。”
何镜堂说,首先,海心桥是步行桥,把广州新中轴线南跟北连接起来,串联两岸经济往来,解决交通问题。其次,这是广州最漂亮的地方,这座桥是观景桥。第三,它又是一座景观桥,人们就算不走这个桥,只远远路过看一眼就很幸福,“看和被看都很幸运”。第四,这座桥可以作为城市客厅,人们能坐下来休闲、跳舞甚至举办小型活动。
特点2 曲线
与周围环境融合,环抱母亲河
最终打动评审的正是人们今日所看见的奇妙景象:曲梁、曲道,除了拉索之外,主要线条几乎没有一处是直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人行桥项目设计负责人、主创设计师丘建发曾表示,这在特大桥梁中是非常罕见的,海心桥是全三维曲面造型的艺术之桥。
为何要设计如此多的曲面?何镜堂表示,这是由海心桥的地域性决定的,它首先必须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海心桥处于珠江母亲河与广州新中轴线交界的地方,这是广州最重要的节点,最能体现广州人精神。现在新中轴线已趋完善,其北面有6公里,将来南面也有6公里,但恰在中间断了。大家都期待,有一座桥能把整个中轴线串联为一体。”
海心桥建成后,将实现珠江新城CBD商务区、海心沙亚运公园、二沙岛艺术公园、广州塔游览区等核心区域慢行通道的互联互通。
桥身简洁柔美,俯瞰时曲线呈U字形,仿佛是在张开双臂拥抱珠江。这样的设计,灵动可人,富有诗意,正是海心桥以环抱之姿,环抱珠江母亲河、环抱小蛮腰的体现。
“它轻盈通透的体量,既能够避免对珠江视线通廊的遮挡,又与都市天际线和谐相融,再结合浪漫的滨水环境及音乐岛主题,划出一道珠江上的最美曲线。人们无论从哪个地方看来,都能产生一种浮想翩翩的感觉。这就是艺术品,这就是城市中最大的雕塑。” 何镜堂说。
从古琴、花舟中汲取灵感
何镜堂表示,在进行海心桥的设计时,特意融入了岭南元素。它以“琴鸣绢舞、岭南花舟”为主线,人行桥的平面提取了粤曲水袖的形态特征,桥拱融入了岭南古琴的造型元素,桥上的拉索就好像古琴上的琴弦;桥面景观以岭南花舟为主题,花开满桥,水袖、花市、古琴交融在一起。可以说这是一座珠江水上诠释广州历史之美的文化之桥。这也是何镜堂此前钟意过名字“海琴桥”的原因之一。
“后来我觉得(名字)还不够,真正能够体现广州精神的不应是一种简单的具象,更应该是透过古琴看到的广州2000多年的文化精髓沉淀,即岭南文化。”何镜堂说,岭南文化杂糅了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最终形成了一种务实、包容、创新和充满活力的气质与精神,所以广州人敢为天下先,不计较、不排斥,愿意学习别人的东西。
而最终的步行桥正是融合地将历史和现代联系起来,将新中轴线从南到北连接起来。 “海心桥这个名字是充满活力的,灵动的,能够海纳百川的,恰恰合适。”
特点3 人性化
设置多条引桥,有连续的遮阳雨篷
跨度198米,全长488米,宽度15米,这座世界上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曲梁斜拱人行桥在施工时所遇到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
何镜堂说,其团队在设计大桥方面的经验并不丰富,与传统建筑相比,桥梁设计更注重结构美、力学美,表现大的关系。团队将外形设计出来之后,联合设计单位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负责了主要的工程计算。
“由于没有一块构件是直线的。铺地板的时候,工人都是以4块到5块砖为一组来铺,中间隔的一块是临时加工敲下去的。听说他们施工的时候做了两千多个模型,200多次计算。”
记者了解到,海心桥于去年5月开始施工,其间,游船不断穿梭往来。“300多天,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国外不到8~10年是做不成的,”站在桥上,何镜堂也不禁为广州速度、中国速度点赞。
此外,这也是一座颇具人文关怀的桥,快慢皆宜,动静皆可。兼顾珠江两岸、海心沙、二沙岛景区设施等多向人流,设置多条引桥。桥上沿步道设置有连续的遮阳雨篷,营造人性化行走体验,可实现全天候、风雨无阻的舒适通行。桥面还采用无障碍坡道、地面防滑处理,倒圆角防撞设计等人性化的措施。
对话
希望反映时代声音
希望市民喜欢
新快报:对海心桥有何期许?
何镜堂:我们这个团队有160多人,绝大部分都是我的学生,我是团队带头人,主要把控大方向,具体工作是团队在做。团队在全国做了一批比较有影响的项目,包括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后来大家得出结论,建筑就像刻在石头上的史诗,是凝固的音乐。世界上流传下来的好建筑,最终并不是因为其功能性,而是其文化性。建筑记录时代,设计让城市更美好,这是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我们希望能够搞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要求的建筑,希望海心桥也能成为反映这个时代、反映广州新一轮改革开放成果的工程,也希望市民喜欢它。到目前为止,我觉得社会反应还是不错的,但它还得经受得住起码一二十年的历史考验,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表现广州新时代精神的名片和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