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运动

【莱特纳】人类第一次接近全面毁灭的一刻,查理检查站事件,背后的那些故事

人类自从开始抱团取暖以后,由于大自然中生物基因里天然的排他性和利己性,就开始出现了战争。随着人类社会的繁衍生息和不断壮大,战争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一直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

发展到近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的屠杀功能更是呈几何级上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给了人类一个最惨痛的教训,但人类似乎并没有因此而警醒。就在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去还没多久,易北河会师握手的余温都还没消失。冷战又开始了。而此时,随着核武器的出现,一柄巨大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已经开始在人类头上高高悬起。

就在这短短四十多年的全球最大的两个武装集团的全面对抗过程中,人类再次经历了无数巨大的危机。第三次世界大战似乎随时都可能爆发。如人们至今都还心有余悸的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当年冲突最高峰的时候,当时美军战略轰战机全部已经携带核弹二十四小时待命,双方领导人的手指一直在核发射按钮旁边徘徊。毁灭人类的全面核战争的爆发随时可能一触即发,其过程中甚至当时苏军突破封锁的B-59号潜艇在美军舰只的逼迫下差一点抢先发射了带核弹头的鱼雷。

那一刻,全世界都在为之窒息!都在为命运祈祷!

幸运的是,最终事件以苏联的让步而结束。整个过程虽然仅仅13天,但这起事件至今仍被认为是人类最危险的时刻。虽然看事件结果是美国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不过个人一直认为,虽然苏联最后做出了妥协,在全世界大大丢了一回面子。但从此次事件上的表现看,这个极度喜欢强势的国家对待人类命运的态度反倒看上去比美国更要负责一些。

当年的冷战,在双方紧张对抗的局势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仿佛随时都可能点燃。其实早在一年前,人类也曾面临过这样的核毁灭危机。当时因为双方在德国柏林就发生了一起冲突,过程中甚至美国四膄核动力潜艇已经浮出海面,数十枚带有核弹头的飞弹已经随时处于待发位置。毁灭人类的全面核战争一触即发。这就是查理检查站事件。

查理检查站,英文名字是Checkpoint Charlie,这个名字来自北约的拼音字母Alpha、Bravo、Charlie,位于柏林市中心的腓特烈大街,是美苏冷战时期,柏林墙建立后东德与西德之间进出的几个检查点之一。

不过该检查站主要是双方军方人员和外交人员所使用。后来东西德统一后柏林墙消失,这个检查站也被拆除,后来因为这起重要事件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又被重建。今天这里已经成为德国柏林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

回到当年的故事里。1961年8月14日,柏林墙建立,西方表达了强烈的抗议,不过也只是一些口头上的谴责,没有以实际行动来阻止。而柏林墙的建立,也标志着美苏的冷战对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其后有关这堵墙发生的小摩擦一直不断。

当年有位著名的时事观察家就预言,这面墙隔绝不了冲突,这只是另一种冲突的开始。果然,两个月后,就发生了这起令世界无数人后来想起就后怕的事件。

1963年的查理检查站

当时的柏林墙,由于仓促建立,很多地方都还只有铁丝网而不是后来的高墙。而查理检查站,当时作为柏林墙中为数不多的双方通行的路口之一。美方也只是漫不经心地修建了一个跟小卖部差不多大小的米色木板棚。并且相对于其他的检查站,这里由于主要是外交人员的通行口,所以铁丝网不高和警卫也不多,同时建筑设计得也很简陋。这让它吸引了许多希望逃到西德的东德人利用了这个空子。

建立后不久,一位住在西德的名叫海因茨·梅克斯纳的奥地利人就利用改装的一辆汽车并在当时检查站其他车辆的遮挡下,偷偷将他的东德女友和其母亲接了过来。后来不久,另一名男子在钢筋水泥墙建立之前也使用这个方法成功逃到西德。

而1961年9月,一名名叫霍斯特·拜尔的东德摄影师假装站在汽车上给查理检查站前的铁丝网拍照,随后在众目睽睽之下纵身一跃,跳过了铁丝网。而一般对于这类情况,对面驻守的美方士兵不是虚张声势一通,就是假装视而不见,有的还会利用条件提供一些帮助。

鉴于逃跑的事件频繁发生,东德方面越来越愤怒,在苏方的强烈抗议下,迫于压力,驻守柏林的美军高层正式下令,美方驻扎的军事人员禁止再帮助东德人翻越铁丝网,同时禁止向这些逃亡者提供任何援助,不过命令中也仅仅是不得帮助,并没要求这些士兵去抓捕这些人。

随着逃跑事件越来越多,而美方的不合作态度。让东德和苏方的怒火也越来越烈。终于他们找了一个机会来报复,而这次报复后来就成为了查理检查站事件的导火索。

当时柏林墙虽然已经建立,但为了双方占领军交流的方便,在东德内政部长的建议下,查理检查站被指定为盟军武装部队成员的唯一过境点,也就是说,查理检查站是双方唯一的自由出入口,美方所有的外交官和军人都只能经过这里进入东柏林。

事件发生的这天,美方的一名外交官艾伦·莱特纳带着美丽的女伴正在通过查理检查站,准备前往东柏林观看一场歌剧。当时东德的驻守人员忽然要求查看莱特纳的证件,但被他拒绝了,理由是规定作为占领区和战胜国,只有苏方人员才有权检查他的证件。

不料东德警察本来就是来找茬的,,也是寸步不让,争吵越来越激烈,最后盛怒之下的莱特纳开车强行闯关,这样的行为更是勾起了东德人的怒火,于是通报了苏方,在苏方的授意下,迅速调集军车将莱特纳与女伴团团围了起来,随后被抓到警卫室扣押起来。事件迅速升级。

其实,当时的苏方最初的意图是希望借此建立一个"下不为例"的警告,同时也是想试探一下西方会对此作出什么样的反应。结果答案很快就出现了。

美国当时驻守柏林最高长官是卢修斯·克莱将军,这位将军素以强硬著称,是美军中典型的鹰派,被誉为“冷战中的巴顿”,其当年就曾在1948年的柏林空运事件中大出风头。他接到消息后,当即下令,命令一队美军武装士兵乘坐军用吉普车冲入东德警卫室强行把莱特纳抢了出来。晚上九点时分莱特纳回到西德,此时距离扣押整整三个小时。

同时白宫也强硬地公开表示:如果再遇到美国官员进入东德被要求出示证件,可以动用坦克等武器强行闯关。这份声明更是让苏联人的怒火越烧越旺,苏方领导人赫鲁晓夫宣称,这是西方帝国主义做出的无耻的挑衅行为。我们绝对不会妥协。

在这样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表态下,2天后,紧张局势便再次升级,又一名美方外交官员通过查理检查站的时候再次因为拒绝出示证件被拒绝进入。这次已经手握尚方宝剑的克莱将军彻底展示了自己的强硬作风,立即下令派出10 辆 M-48 坦克开到查理检查站前。

10 辆坦克停在距离检查站只有十米左右的地方,两辆坦克前面还加装了专门推倒建筑的铲子。柴油发动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坦克尾部的黑烟弥漫在空中。所有的炮口直接指向东德一方,只等一声令下就要强行闯关。

苏方原本本没想到把事态扩大,但面对这样的挑衅,苏联人实在无法再忍了,上次的莱特纳事件本就让苏联人憋了一肚子火,现在更是坦克都打到门口来了。赫鲁晓夫知道这个消息后,大为光火,立即打电话要求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以武力回击。当时来自克里姆林宫的命令是:"不要为挑衅制造机会"。

同样,当时驻守东德的苏联最高长官科涅夫元帅也是一个典型的强硬派。这位历经二战无数惨烈战斗的铁血将军接到命令后,大手一挥,立即下令一支坦克部队开往查理检查站。

晚上六点时分,正在查理检查站门口等待命令的美军士兵忽然听到对面传来一阵巨大的轰鸣声,定睛一看,对面街道轰隆隆开来十辆巨大的苏军T-55坦克,迅速开到美军坦克对面停下,炮口一齐转向,齐齐指向美军。

只是,对等原则从来都不是战斗民族的风格,俄罗斯人一向都是杀鸡就要用牛刀,就是喜欢实力碾压。随后又从远处传来更巨大的轰鸣声,美国人目瞪口呆地发现,又有二十三辆苏军坦克陆续在夜幕中出现,并从两边迂回开始远远包围美军坦克。

美军指挥官顿时感到紧张万分,这支准备闯关的美军部队是第6步兵团第2装甲战斗群E连,连长名叫约翰·柯克,当时他还只是一名上尉。整个部队的最高指挥官是一位名叫汤姆·泰瑞的少校。

对于这些听闻过二战腥风血雨的老兵,苏联人的武勇和彪悍他们一直非常熟悉,眼见形势极度不妙,汤姆·泰瑞一面赶紧向上级报告,一面紧张地构筑坦克防卫阵地。同时命令所有的火箭筒全部打开保险,所有的坦克炮塔也炮弹上膛。

同时,他依然感到以目前美军这些火力还无法对抗对面的苏联坦克,又让部下去民居收集瓶子、汽油和酒精,由于处于特殊时期,民间汽油还很短缺。当地居民只能为美军提供了50多瓶烈酒,美军用这些材料现场制作了数十枚土制燃烧瓶。

美军当时的反坦克阵地

事件发展到这一步,谁也已经无法后退,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关乎国家颜面的问题,而更是谁退让就意味着在盟友面前的威信全失,造成一种整体崩溃的可怕政治后果。此时,双方都已经骑虎难下,在巨大的政治压力已经注定了只能继续对峙。

这一刻,全世界都已经摒住了呼吸,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柏林这条大街的这个小小检查站前,在这里,双方数十辆坦克已经排成战斗阵形,炮口都已经瞄准对方,虎视眈眈,只等上面一声令下,大战一触即发。

客观地说,挑起事端的美方确实也没有想到苏方的反应会如此强烈,以致很多准备工作都不足。正当美方高层正在紧急磋商要不要派出增援,但又担心事态扩大的时候,夜幕已经完全降临,苏联人又玩了一个阴招,苏方阵地上忽然一片雪白,早已准备好的数十个探照灯齐刷刷照向美军阵地。

美军士兵被照得睁不开眼睛,暴露无遗,一片混乱,但美军由于准备不足,根本没有带探照灯这类设备,面对这样的示威举动,汤姆·泰瑞也不甘示弱,立即命令部下去民房寻找大瓦数的直射灯进行回击,但这类东西怎么能和军用探照灯相比,并且苏联人也缺德,谁冒头就照谁,在探照灯刺目的强光下,很多美军士兵根本不敢抬头观察。相形之下,美军在较量中又输了一次。

随后,更让美军士兵开始紧张的是,苏军方面忽然响起了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这是当年柴可夫斯基为纪念1812年俄罗斯击退拿破仑大军入侵而谱写的名曲,该作品铿锵有力、慷慨激越,曲中更是有隆隆的炮火声,极度振奋人心。在二战中,所以经常被苏军作为进攻前的战斗歌曲。

有经验的美军二战老兵非常熟悉苏军的这个特点,很多人都以为对面进攻即将开始,紧张万分。约翰·柯克立即下达了战斗准备命令,当时的坦克炮手注意力已经全部放在发射按钮上,士兵们的手指也已经扣紧火箭筒的扳机。后来,参与了这起事件的士兵在事后调查中都承认,他们都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开火准备,只等连长一声令下或者对面炮口的一个闪光。

虽然从场面上看,苏军已经占尽优势,但美国人到这个地步也是已经无法退让,不仅是因为此次武装冲突是他们挑起的,作为西方阵营里的老大,他们丢不起这个人,如果一旦退让,那么美国在世界的形象绝对会彻底崩塌。柯克上尉和泰瑞少校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直咬牙苦撑。

而作为陆军力量,当时的苏联无疑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当时苏军仅坦克就有五万多辆,并且这些坦克的性能在当时世界都是领先的。面对这样庞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当时就有人说,如果苏联人要想进攻的话,这股装甲洪流一个星期就能占领整个西欧。所以,毫无疑问,美国在这方面的对抗是完全处于下风的。

形势紧急之下,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下了一个令全世界至今都心悸的命令:美军全体一级战备,位于白令海峡的数膄北极星核潜艇开始上浮,艇上的数十枚核弹头开始锁定苏联的各大城市。不惜以全面爆发核战争来威胁苏联。

当时,两个国家的核武器已经足以毁灭人类几次。那一刻,如果有任何一位士兵因为高度紧张而打出第一颗子弹或炮弹,那么整个人类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所幸的是,双方指挥官和士兵抗压能力出色,都比较理性,都明白一旦开火的严重性,因为不但事件爆发的后续是谁也无法预料的,也因为其后果的严重性导致的责任也是谁也无法承担得起的。完全可以这么说,谁稍一不个小心,就将成为人类的千秋罪人。

就这样,在对峙中,双方都紧张等待着对方开第一枪或上级的命令。在这高强度的神经绷紧的过程中,一直也紧张注视着这起事件的科涅夫元帅在电话中向赫鲁晓夫报告,内容是:双方坦克发动机都已经高速运转几个小时了。在紧张的对抗和巨大的噪声中,两方坦克乘员的神经都一定非常紧张,这个时候,如果任何一方出现一个冲动或者操作失误,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赫鲁晓夫接到电话后,沉默半晌。终于首先拨通了肯尼迪的直通电话,这也是这条所谓的"红色电话线"建立以来让人类经历的首次最大考验,也首次挽救了人类的命运,第二次则应该是古巴导弹危机,居功至伟。

联系到后来古巴导弹危机中赫鲁晓夫的表现。个人一直这么认为,在这两起事件中,赫鲁晓夫确实表现得比肯尼迪对这个世界更要负责一些。

其实,作为肯尼迪,从内心来说,常规军事力量不是对方的对手,叫嚷核打击威慑主要还是为了那个丢不起的面子,他也是骑虎难下,但也不希望让这次军事对峙发展成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毕竟,一旦核战争爆发,美国也会成为一片废墟,他也会成为千夫所指。

在电话中,肯尼迪向对方保证了美国对东柏林没有任何企图,随后肯尼迪问赫鲁晓夫:苏军能否将坦克后撤一点,如果可以的话,他会下令美军坦克也后撤一些,这样双方都不会没有面子。赫鲁晓夫的回答是:完全同意。同时为了释放善意,也默认了以后盟军方面的官员和军方人员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东柏林,不需要再检查证件。

于是,人类命运终于在这两位大人物的巨手操作下远离了一场危机,先是苏军坦克,然后是美军坦克,它们都向后撤了大约10来米的距离,然后停下。此刻,虽然它们的炮口依然都还在瞄准着对方,但人类最大的一场危机却终于解除了。

只是,在这起事件中,不论是波恩的西德政府,还是柏林的东德政府,作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他们却都没有资格参与这一事件,事件过程中所有的决策都是由美苏这两个大国一手决定的。充分体现了被占领国的悲哀。

不知道曾经坚定无比地认为德意志是全世界最优等的民族,穷兵黩武却给这个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希特勒如果知道了,不知道会作何感想,这不仅是一个狂人给一个民族带来的耻辱和悲哀,而更是今天我们这些热爱和平的人们需要牢记和警醒的!

这起事件过去多年后,当年的危险仍让人们久久无法忘却,在后来德国电视台制作的一部纪录片中,采访了当年苏方的现场指挥官格里波科夫将军,老人回忆说,当时苏军最高指挥部将当时的情况危险等级定为的是"一级",苏军也对此开始准备启动全面战备,当时形势的危险可想而知。

我们值得庆幸的是,事件终于结束了,既没发展得不可收拾,美国人也没丢了面子。美军高层对现场士兵的表现非常满意,美军那位连长约翰·柯克,因为此次的优异表现,一路火箭上升,后来以准将身份退役。而那位汤姆·泰瑞少校,更是升到了中将的高位。而克莱将军的声誉更是到达了顶点,光环耀眼,只是不久他就因为年龄到了而被规定退休。

而作为这个见证了这场人类重要命运转折点的小小的查理检查站,又存在了二十多年,在漫漫的岁月中依旧还持续忠实记录着那段冷战历史。

1962 年 2 月,查理检查站就在冷战时期最著名的一次囚犯交换中就扮演了主角。在这里,被俘的美军 U-2 侦察机飞行员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与在纽约被捕并被判间谍罪的苏联人鲁道夫·阿贝尔进行了交换。

那一天,天气晴朗,当鲍尔斯和阿贝尔擦肩而过时,阳光下的两人面带微笑,伸出手互握了一下,随后还友好地和对方拥抱了一下。想来,那一刻,获得自由的喜悦已经让他们忘记了国家,忘记了仇恨,心中只有着一份人类本就应该拥有的善意。

查理检查站后来由于常常被用于一些双方囚犯的交换,也因此而成为西方很多间谍小说和电影中的喜欢用的场景。其中最著名的是1965年约翰·勒卡雷的电影《从寒冷中来的间谍》电影中的画面。

当年移除查理检查站的场景

1989 年 11 月 9 日,随着柏林墙的拆除,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查理检查站一直还在运作,直到七个月后,在法、英、美、德和前苏联各国政要集体出席的一个隆重的仪式上移走了那座标志性的建筑:米色的警卫室。自此,查理检查站终于寿终正寝,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当时,政要们在讲话中说道:“29 年来,查理检查站记录了冷战很多重要时刻,我们今天在这里拆除它是希望也埋葬掉冲突”。但后来,由于其意义太过重大,在无数人的纷纷要求下,又建立了这个警卫室的复制版本,作为旅游景点静静矗立在这条大街上,今天这里已经成为柏林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

今天柏林盟军博物馆中的查理检查站警卫室

而已经显得破败老旧的警卫室原件现在正默默地躺在柏林的博物馆供人参观。无声地向后人述说着那段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历史!或许,它其实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人类,你们实在太危险!!!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