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李云迪嫖娼事件在网上炸了。
朝阳公安分局当晚就发了一条情况通报。
阅读高达23.2亿,更有29.6万人参与讨论。
消息一出,我惊了。
李云迪是这种人?
有钱、有颜、有才华,他到底图什么?
微博上更是惊掉一片下巴。
在他身上,我们能提炼出艺术家、钢琴家、肖赛冠军、儒雅、美男子等一系列极为正向的关键词,真的很难把“嫖娼”二字与他关联。
可是,事实就是如此。
作为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我的朋友圈昨天刷爆了。
钢琴家、音乐教授、巡演经理、剧院管理人、琴行老师、同学等所有圈内朋友都发出了感叹。
刚结束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我都没看到大家这么积极。
这种朋友齐出的景象,算是头回见。
李云迪嫖娼事件,圈内人士的情绪更多是疑惑和叹息。
说实在的,我完全能理解他们的情绪。
毕竟曾经登上神坛的国际钢琴家,一夜之间坠入谷底,这种落差感一时很难让人接受。
必须承认,他是一位音乐天赋极高的钢琴家。
但这些年的发展,他已经慢慢脱离走向钢琴大师的轨道。
从小就在鲜花与掌声中长大,国际大奖更是拿到手软。
特别是2000年,他赢得了世界级关注。
18的年纪直接夺下空缺15年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
这一举动,震撼了当时古典乐界,被欧美权威媒体称作“巨星的风采”。
要知道,之前几位冠军都是世界级大师。
波里尼、阿格里奇、齐默尔曼和邓泰山。
他是中国肖赛冠军第一人,也是继邓泰山之后第二位亚洲人夺冠。
钢琴作为西洋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本就不是东方人骨子里的东西。
作为18岁少年,一路打败众多世界天才型选手,最终填补国内肖赛冠军的空白。
回国后,自然是千万人欢呼。
夺冠第二年,他就登上春晚。
此时的他商业价值飙升,但好在并没有过度放纵。
他开始像历届肖赛冠军一样,录制唱片。
从肖邦、李斯特再到贝多芬,他逐步涉猎。
2003年那张《李斯特钢琴精选集》再次为他的事业推波助澜,拿下德国经典回声大奖“年度唱片”称号。
必须承认,李斯特那张唱片演奏是真好。
除了肖邦的稳重内敛,还展示了李斯特疯狂重音、超强的手指灵活度以及超越自身年纪的音乐理解。
从夺冠到后面7年,算是他水平最巅峰之时。
不过,后面出唱片的数量开始逐年减少。
从一年2张,减到一年1张,甚至是三年1张。
虽说频繁发行唱片并不能说明水平高低,但至少能看出这些年是否在练琴。
1955年肖邦比赛亚军阿什肯纳齐,用14年录完全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肖邦全集和大部分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作品量惊人。
反观李云迪,2007年录完普罗科菲耶夫之后,就没有出现令人惊喜的作品。
后面录制的几首贝多芬和肖邦协奏曲,都缺乏深度,和声色彩对比也并不强烈。
大众对他水平产生严重质疑倒不是因为作品本身,而是2015年在韩国发生的“车祸”事件。
他和悉尼交响乐团合作的时候,演奏出现错乱,最终被迫重新开始。
说实话,对于演奏失误这件事我并不是非常在意。
毕竟钢琴家现场失误的例子不在少数,霍洛维茨在日本演出也曾出现重大失误,但人家依然辉煌一生。
失误是小,水平下降是大。
从现场失误后,他开始陆续参加综艺节目。
《十二道锋味》、《全员加速》、《跨界喜剧王》、《跨界歌王》…
频繁参加综艺,再加上与王力宏的CP标签,他的名声越来越大。
音乐会门票开售即空、古典专辑销量超越不少流行歌手、各大流媒体平台都主动推广他的音乐,就这样,他冲破古典音乐圈层,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人气是有了,但口碑下滑的厉害。
在圈内人士看来,他堕落了。
参加综艺本身没什么,但演奏水平下降了。
毕竟对音乐厅的观众而言,在乎的只有现场反馈。
如果音乐诠释令人失望,那得到的只能是批评。
“综艺咖”、“作死”、“破罐子破摔”一时间成为他的标签。
圈内人认为作为钢琴演奏家,不该频繁参加娱乐节目,如果好好沉淀几年,想必会成为大师。
其实夺冠后的几年,他也是这么想的。
“能推动古典音乐的只有古典音乐,不是充满噱头的炒作”
但经历后发现,这种模式在国内市场根本行不通。
想要推广古典乐,只能把自己变得娱乐化。
他参加《披荆斩棘的哥哥》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爱》和《她来听我的演唱会》都有穿插肖邦的钢琴曲。
古典乐倒是得到了推广,但行业口碑快被他造没了。
前不久去拜访钢琴老师,我问老师李云迪参加综艺你怎么看。
“想成为大家靠的只有实力,人气都只是短暂的欢愉”,老师感叹道。
最好的年纪没有选择精进,而是赚取流量,这注定无法成为大师。
这次嫖娼被拘,直接把他推向深渊。
人民日报痛批、演出行业抵制、取消各类协会职务、综艺打码…
一夜之间,他就登上违法失德艺人名单。
丢掉品行,也丢掉了事业。
有时不禁感慨,娱乐圈变化太快。
前一秒光鲜亮丽,后一秒就可能狼狈不堪。
作为公众人物,一定要爱惜好自己的羽毛。
一旦跌进泥潭,想再飞起来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