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足协出台新政,要求中超报名名额缩减,导致各俱乐部开始清洗球员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随着中甲中乙十来家俱乐部的解散,而导致大批职业球员陷入失业潮。据《足球》报最新报道,随着多支中甲、中乙球队的退出,预计会有200多名球员需要重新寻找工作。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足协不得不再出新政,针对今年有不少中甲、中乙俱乐部主动退出,中国足协也决定,这些俱乐部的球员如果加盟新俱乐部,可以不占内援转会名额。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去年还雄心勃勃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新版中国足协,在多家俱乐部退出的残酷现实面前,充分展现了其纸上谈兵的业务能力。虽然这届足协在朝令夕改的能力上几乎超过了所有前任,但在越来越多俱乐部用脚投票的情况下,此前雄心勃勃的口号不复再有,更多的是沉默和妥协。但问题在于,当职业俱乐部玩不下去的时候,足协所有的朝令夕改和亡羊补牢的所谓新政,都很难挽留那些决意退出的俱乐部了。
近来足协针对多家俱乐部的退出,出台了3项举措:首先不表态是否准许这些俱乐部的退出,暗下酝酿门槛更低的准入措施;其次将转会窗口延期,从而能让事业的球员找到工作;最后则是解散俱乐部的球员,可以不占内援转会名额。不得不说,在这个时候,足协似乎恨不得取消所有的规则,只求能维持住此前的联赛规模。遗憾的是,如今看来,维持上赛季的格局,恐怕也很难了——被要求递补进入中甲的中乙俱乐部,不一定愿意进;被要求递补进中乙的中冠球队同样如此。
更尴尬的问题在于,一旦缩小中甲中乙的联赛规模,意味着大批球员失业。他们很难接受去踢中冠,正如中超球员不愿意去低级别联赛一样——被鲁能清洗的周海滨颇具实力,但至今没有找到下家,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如果他们想要留在职业联赛,找到新工作的可能性同样不大。中甲中乙参赛球队一旦缩减,解散俱乐部的球员要不是有绝对实力,很难找到工作的。
即便有绝对实力,恐怕也不好找。因为2020赛季,中超报名名额缩减,只能注册30名球员,方式是25+5,即25名本土球员和5名外援,如此,每个队将减少2名本土球员的报名,这一下子就要裁减掉32名本土球员。不仅如此,2020赛季中超需要报名3个U21首签权球员(本俱乐部培养注册4年及以上),所以一些年轻球员会进入一队,现有球员会进一步淘汰。
我们不可否认足协此前的一系列新政有可取之处,但很多政策其实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遗憾的是,在时机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新版足协为了做出政绩,强行推出新政,迎来如今的惨淡局面,怎么看都像是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