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运动

【足球球员退役年龄】32年间超7成奥运冠军在30岁前退役,究竟是什么原因?

近日东京奥运会缓缓拉开序幕,中国运动员为我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截至目前,中国奥运选手为我国赢下了32金21银16铜。

为中国拿下首金的“神枪手”杨倩是00后,陈芋汐和张家齐——女子双人10米台金牌的获得者一个17岁,一个16岁。

伏明霞,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奥运冠军,14岁为中国摘取金牌。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中国的职业运动员的年龄一个比一个小,但同时他们也比普通人更早退出职业赛场,据统计,1984年到2016年期间,73.72%的奥运冠军在30岁之前退役,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真的那么短吗?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在正值壮年的年纪就缓缓走下职业的舞台?

中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的确低于其他国家

在国外,30岁后才退役的运动员大有人在。“牙买加闪电”尤塞恩·博尔特,他曾在北京奥运会百米决赛最后几十米“回头望月”!从那时开始连续三届奥运会包揽100米和200米金牌,个人收获奥运会8金。2017年伦敦世锦赛上,博尔特百米摘铜并宣布退役,这一年他正好30岁。

同样的还有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这位有名的“美国飞鱼”曾5次参加奥运会,获得的奥运会金牌数达到了23枚。2016年12月2日,他宣布彻底退役的那一天,菲尔普斯已过31岁。

女运动员方面,说到运动生涯长青就不得不提到丘索维金娜。丘索维金娜出生于前苏联布哈拉市,在平均年龄十几岁的体操小花中间,她被亲切地称为“丘妈妈”。今年的东京奥运会是46岁的丘索维金娜为自己39年体操生涯画下的句点,她也成为了史上第一位参加过8届奥运会的传奇运动员。

与上述体坛常青树相比,我国运动员大多在20多岁就会宣布退役。乒坛元老许绍发也曾说过一句话令人深思:“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平均运动寿命,在世界上是最短的。”

队伍的年轻化, 一方面说明中国体育在培养后备力量方面成效卓著,新人辈出;

但从另一方面讲,运动寿命的长短实际上已经成为衡量体育科技含量的一个重要尺度。到底是什么原因迫使运动员选择急流勇退?有调查显示,影响运动员“过早退役”的因素主要有就业、训练成绩、伤病和收入。其中,伤病是运动员不得不选择退役的最主要的因素。

伤病是奥运选手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迄今为止,在我国诞生了的奥运冠军中,其中已有近200人退役。他们的退役理由大部分都是“伤病缠身”、“迫不得已”。

简单列几个例子,大家就可以知道,在冠军选手取得的辉煌战绩的背后,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伤病折磨:

郭晶晶7岁开始学跳水,多年来的地狱式训练,特别是长期与水面的猛烈撞击,导致她在01年被检查出右眼视网膜破裂,要立即入院做修补手术。此后,郭晶晶右眼的视力仅仅是正常人的两成左右。03年末,左眼亦出现同样问题。2011年1月22日,郭晶晶因伤病正式宣布退役。

除了跳水,对抗性运动也是伤病高发的运动项目之一。知名拳击选手邹市明在2014年和哥伦比亚选手德拉罗萨的比赛中,被比自己大两三个级别的陪练一记90公斤的重拳击中太阳穴,从此视力受损。同年11月在与泰国选手坤比七的第一次交手时,邹市明的眉骨被打伤,鲜血直流,眼睛肿成血馒头。眼睛一次次地受伤,使邹市明最终落下病根。

小区常见的运动项目乒乓球也不例外。曾经,乒乓球选手张继科被日本媒体称为“中国大陆的绝凶虎”,但在伦敦奥运会之后,张继科的身体透支就很严重。他先天性的腰骶骨裂,加上这么多年的高强度训练,导致他的腰伤频频发作,躺在床上连翻身都困难。

2016年 8 月,举世瞩目的里约奥运会打响,张继科带伤出战,和队友马龙、许昕一起,勇夺乒乓球男团金牌、男单银牌。在男单决赛中,就是因为腰伤发作,张继科遗憾惜败队友马龙。

由此可见,伤病是这些奥运健儿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对普通人来说,如何处理运动损伤?

运动员的伤病有专业的队医进行治疗,那么我们在日常锻炼中不慎导致的运动性损伤又该如何处理呢?

运动损伤后的48小时或72小时内,一定要冷敷。一般来说,可以使用专门的冷敷冰袋。

如果家里简易制作的话,建议最好选用碎冰与水一起,制成冰水混合物,装在袋子里,用薄布包裹。这样做可以缓解冰冷的感觉,也能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导致皮肤冻伤。

同时,建议单次冰敷时间不要太久,每次15分钟~20分钟,每隔1小时~2小时重复一次。如果血管反应敏感,实在怕冷,可以用冰箱冷藏室4℃左右的水或湿毛巾装在袋子里进行冷敷。

发生损伤后的治疗毕竟只是“亡羊补牢”,要远离运动损伤,还是要将预防措施做到位。

1.运动前要充分做好热身活动

不少运动性损伤是由于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足造成的,因此,在训练前做好准备活动十分必要。热身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伸伸胳膊踢踢腿等关节的伸展,还应包括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肌肉系统及骨胳关节系统等体内各种系统的活动。

2.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运动项目

普通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的运动锻炼,除少数用于某些疾病和创伤康复期的治疗性运动外,绝大多数以预防性健身运动为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防止过早衰老。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健康情况、锻炼的基础、等特点来选择运动项目,忌盲目增加运动强度。

3.运动方法要科学合理

普通人群的运动性损伤多数都是由于运动方法不当引起的。因此,在运动锻炼时要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和技巧。有些群众性的但带有一定竞赛性的运动项目,在训练前最好能请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防止因盲目训练而发生运动性损伤。

4.使用必要的运动护具

在许多运动中,使用运动护具可以大大减小运动性损伤。如打篮球时戴上护膝、护踝,踢足球时加上护腿板,打羽毛球时戴上护肘、护腕,打棒球时使用头盔等。这些护具使关节肌肉在正常范围内运动,避免肌腱过度拉伸,关键时刻可以保护我们免受损伤。

发生运动性损伤后要注意休息,及时治疗。从医学角度讲,必须在伤势痊愈的情况下才能参加训练或比赛,但运动员很难做到。普通人群在运动时,一旦出现损伤苗头时,要立即停止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效治疗。有些轻微的损伤,休息本身就是最好的治疗,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需要科学》. 中国体育报. 2021-07-13

[2] 《运动损伤如何轻松应对》. 健康报. 2020-09-10

[3] 《运动损伤后冷敷?热敷?》. 大众卫生报. 2017-04-27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