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程善、寒冰报道
足协在贵阳注册工作会议上提出讨论稿,考虑在2018赛季将外援注册名额由现行的“4+1”调整为“3+1”,与亚足联规定的亚冠外援数量达成一致。外援注册数量改变的讨论稿,在各俱乐部中引发广泛争论,一些俱乐部提出了反对意见,可见这项议题如何落实才是关键。
外援“3+1”,落实有难度
联赛注册工作会议上,足协往往会预告下一年度注册工作政策上的变化,各俱乐部都派出了负责竞训与注册的官员参加会议。外援注册人数的变化毫无疑问是今年会议最大热点,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跟亚冠的注册制度相同,同时让国内球员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对此,中超俱乐部反应不一,有的俱乐部希望能够缩减外援,为球队减负,“让国内球员得到锻炼”,但是也有的“豪门”俱乐部提出希望更加放开外援名额,“让联赛更加精彩”。
虽然政策变化也是跟亚冠比赛注册人数相同,但是俱乐部也提出“这是两个不同的赛事,怎么能参照相同的规程呢,世界杯还只能注册23人呢”,特别是现在中超联赛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外援的依赖程度过重,如果出场“3+1”注册也是“3+1”,一些俱乐部也担心一旦外援出现伤病,外援的作用又无人可替代,球队实力马上大打折扣,俱乐部的重金投入打了水漂。
现在中超各队对内援的使用主要在中后场上,而外援主要在中前场,这造成的问题是国内球员没有好的锋线球员,前锋内援几乎轮不到出场机会,打了几年中超还是只有武磊、郜林等几名国内能够得分的前场球员,没有新人涌现,外援挤压了内援的生存空间,因此足协的政策还是获得了一部分的支持。
对于新政的能否实施,俱乐部也在观望当中,在足协历年的注册和联赛工作会议上都曾提出各种新政。有的提出来被否决的,也有的提出来看上去很无理的,但是也能够通过,比如广州恒大当年7名外援等等,这些都取决于足协的最初设想和力度,俱乐部往往只能被动执行。
很多俱乐部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现在中超联赛的转会和现行政策都应该由俱乐部共同商议制定,而不是足协单方面提出并执行了。足协正在筹备职业联盟,这种注册球员数量的问题也应该拿到职业联盟上来商议讨论,更加能够让俱乐部接受。
外援减配无碍亚冠表现
亚洲各国联赛与中国一样联赛报名外援名额多于亚冠报名名额的并不少。卡塔尔联赛的外援报名数量曾高达6+1,这还没算未规避规则,归化入籍的外援。
以卡联赛豪门萨德为例,除了哈维、贝尔哈吉和普拉利甘吉为首的6名外援,还有10名归化入籍的外援,包括尼日利亚门将特德亚,葡萄牙后卫米盖尔,加纳后卫卡索拉等,实际外援人数高达16人。杀入亚冠西亚区4强的陆军俱乐部,除了6名外援,也有5名归化外籍球员。莱赫维亚的实际外援人数也多达14人,其中10人是归化入籍。
为了增加外援使用数量,卡塔尔还规定每场比赛最多只能使用的职业外援人数是3+1,但外援可以注册为非职业球员,这样就能以非职业球员身份登场。然而,卡塔尔俱乐部和国家队因此受益了么?
2011年萨德夺冠后,过去4年的亚冠,卡塔尔球队均未能进入4强,而且都是输给外援人数远不如自己的沙特球队。2014年只有萨德进入16强,最近2年也只有2队进入淘汰赛,在亚冠的表现与外援人数成反比。同样,事实上有大量归化外援的卡塔尔国家队,在亚洲杯和世界杯预赛的表现也很糟糕。
卡塔尔人也意识到,联赛外援泛滥几乎扼杀了本土球员的生存空间,大量吸纳归化外援,也同样无助于真正的卡塔尔本土球员进步。因此,2014/15赛季开始,卡塔尔决定大幅度削减外援名额。首当其冲就是取消亚洲外援名额,因为卡塔尔方面认为亚援普遍水准不高,无助于提升本土球员水准,只有参加亚冠的球队才会签下亚援以匹配亚足联的标准。
2015/16赛季开始,卡塔尔联赛亦准备逐步减少外援名额,从6+1逐年降低,最终达到3个外援的目标。此举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将更多一线队出场名额留给本土球员,为2022年世界杯锻炼人才。
卡塔尔国家队虽然依靠大量归化球员夺得了2014年海湾杯和西亚杯冠军,但2015年亚洲杯小组赛即出局的震动更大,让他们看到了本土球员的短板。之后,卡塔尔国家队吸纳归化外援的速度加快,同时也开始给本土球员留出足够的空间。阿联酋联赛是5+1,而沙特早已改为3+1,从西亚联赛的趋势来看,向3+1接轨也是大势所趋。
与中国一样,澳大利亚也是5个外援名额,但并未限定亚援,此外还特许了归化入籍和双重国籍的外援不占用名额。例如被上海上港淘汰的悉尼FC,伊拉克外援阿里·阿巴斯是归化入籍,新西兰人斯梅尔茨拥有澳大利亚护照,因此都不算外援。亚冠比赛中,因没有亚外,澳大利亚球队通常也至多会派上3名外援,但实战的实力并不比上满名额的其他球队更差。
在东亚,泰国联赛的外援人数最多也曾达到7人,但2015年开始逐渐减少到5个,变为4+1,但上场仍然是3+1,泰国联赛球队的外援可以在泰超和亚冠之间分别注册,越南联赛也是如此,两国足协亦希望可以藉此增加球队的亚冠竞争力。然而,事实上并无太大帮助。
外援数量是否是决定联赛整体质量的核心要素,显然不是。仅以亚冠为例,近年东亚和西亚占据上风的韩国和沙特球队,恰恰是各自区域内外援数量和质量处于中下游的,可实战成绩往往更胜一筹。沙特联赛近年在外援投资上远远落后于卡塔尔和阿联酋,但希拉尔过去两个赛季两次杀入西亚区决赛,2014年沙特也有两支球队会师西亚4强。
至于东亚,日韩球队经常不在主力阵容排满3+1外援名额,甚至全本土班底出战,表现不比中超排满外援的球队差。淘汰赛上海上港两战东京FC,东京人都是全日班底,最终也只是输在客场进球少而已。浦和红钻对K联赛使用外援最多的首尔FC,同样用几乎全本土阵容,将首尔拖入点球大战。
K联赛外援实力最强的全北现代,外援身价和知名度不及中超的1/10,今年亚冠8场比赛也从未排满外援名额,首发最多只有2名外援,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亚冠最大夺冠热门。
真正让日韩球队保持稳定的高水准战斗力,是本土球员稳定的技战术素质和成熟的战术体系。企图继续扩大中超外援名额的某些俱乐部,似乎并未考虑过,亚冠报名仍然只有3+1,新增的外援只可能在中超发挥作用,而本土球员因此被挤占生存空间,整体技战术素养根本得不到实战检验,谈何在亚冠脱颖而出?毕竟亚冠还是要有至少7个名额是本土球员出赛,由此被削弱的当然还有国家队。
中超缩减外援名额,只是向亚洲顶级联赛的普遍标准看齐,本土球员拥有更多的出场机会,才会有可能积累实战经验。从另一个角度,本土球员可能得到的出场名额增加,也有助于刺破本赛季开始飙升的本土球员身价泡沫,让一些明星球员所谓千万欧元身价回到合理的区间。
(编辑: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