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他彻底火了。
被年轻人追捧,成为“初代偶像”和“精神导师”。
但Sir没想到,有部电影竟然在最主流的答案之外,挖掘出了他不为人知的面目——
“文人”“官吏”“商贩”。
Sir更没想到,这些身份加在一起,还能爆发出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
只有看清了这些。
你才能真正走进这位——
革命者
原话是鲁迅说的。
他在1933年5月29日《守常全集》的题记中写道:
(他)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人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
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质朴,也有些凡俗。所以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有些像商人。
此时,距离李大钊去世已经整整6年。
像文士,像官吏,像商人。
又儒雅,又质朴,又凡俗。
这些具体而矛盾的词,加在一起,该是什么模样?
这是《革命者》想要去探究的。
制片人梁静坦言,这是一场主旋律与年轻人的对话,用实验性的东西,打破自己的边界。
主演更让人期待——
张颂文。
一个表演永远给人信任感,能够突破你的想象,为角色注入别样内涵的演员。
却承认这次的表演,“超过了从业二十年来的所有紧张”。
他会带来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01
作为今年一部重要的主旋律电影。
《革命者》可谓一反常规。
没有按照时间线,叙述李大钊的生平。也没有用很长的跨度,去表现他求索的历程。
聚焦于李大钊生命最后的38小时。
闪回到几个片段,彼此关联,互相呼应。
用剪辑指导杨红雨的话说:这是一部用情绪串起逻辑的电影。
首先,是命运的伏笔。
1927年4月26日,距离李大钊在北京被逮捕,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天。
38个小时之后,将是那场“长达四十分钟的绞刑”。
他是如何走过来的?
电影用几个人不同的视角,串联起李大钊先生从爱国者,到觉醒者,再到革命者的一生。
第一个,张学良。
1927年,他26岁。
十年前的他第一次见到李大钊。
那是在上海的十里洋场,这位公子哥,对眼前的花花世界无比好奇。
但那晚让他难忘的,不是繁华夜上海。
而是霓虹灯背后的黑暗。
走街串巷的报童阿晨,被俄罗斯恶徒维克托当街枪杀。
这时一个人立刻冲上前去,他悲痛地哭嚎,发现已经唤不醒这个无辜的孩童。
他就是李大钊。
从《晨钟》辞职后,在上海与陈独秀共办《新青年》,广泛接触了各类工人、群众,同情底层民众。
报童阿晨之死,点燃了李大钊的愤怒。
他从中串联,号召租界各行业的工人展开了一场罢工,逼迫租界当局的洋人高官交出凶手,惩办恶徒。
年轻的张学良也成为了当时被鼓动的一员。
而十年后,李大钊落入张作霖之手。
张学良联想起十年前那场罢工,李大钊的影响力和动员能力,他逐渐和父亲达成了共识:
这个人,留不得。
李大钊另一个重要的见证者,蒋介石。
故事来到了1922年的上海。
蒋介石带人去上海北站接李大钊,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
他直言不讳:
如果你是“姓布的”,我不希望你接近总理(孙中山)。
但李大钊作为共产党的代表,信心满满:
我相信你们总理一定会同意我的建议。
他们还打了个赌——
中国的未来。
李大钊与中山先生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这次会面,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李大钊还当选了国民党的中央执委,并在大会上发表了演讲。
彼时的蒋介石,还没有参会资格,只能列席。
但时间来到1927年4月27日。
形势已经完全不同。
此时的蒋介石,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领袖。
就在半个月前,他发动震惊中外的“412清党”,搜捕屠杀了大量的共产党人。
正在上海听堂会的蒋介石,收到了张作霖的电报,陷入沉思,心里有了盘算。
当晚,张家父子收到了蒋的回应,天平被压倒,李大钊的命运最终确定——
杀。
发现了没有。
无论张学良还是蒋介石,电影总让他们的面目,笼罩在黑暗中。
他们代表了李大钊身后诡谲的阴影。
但李大钊的革命之路,不是只有阴影相随。
也有数不尽的春光与烈火。
02
《革命者》特别之处还不在于它闪回的剪辑方式。
而是第一次把地位崇高的革命者,放到那么低的视角中。
只有低,才能让普通人能看得见,够得着,感同身受。
比如在上海。
张学良的闪回里,夹杂着一段李大钊自己的经历。
他剃着平头,穿着粗布马褂,奔波在上海的弄堂,码头,工厂……走访、调查、写作。
他与报童阿晨的结识,来自于找阿晨买书。
那时他并没有领袖的气质,像邻家长辈一样,谆谆教导阿晨,多挣钱让家里的弟弟妹妹读上书。
但也小心地讲着读书人的破规矩:
“手上有油啊,是不可以碰书的。”
他对阿晨之死的悲愤。
这是一个普通人对公义的坚持。
同样具有生活气息的场景,还出现在北京。
在共产党员庆天的回忆里,李大钊曾经在1916年的大年夜,一个人来到澡堂。
彼时的李大钊,与过去的导师,立宪派的汤化龙分道扬镳,正值人生低谷。
大年夜里,澡堂里都是被收留的乞丐。
李大钊将自己与他们同样视为天涯沦落人,毫不嫌弃,同吃同住同洗澡,眼镜脏了往床边一扔,在大通铺上倒头就睡,自得其乐。
这是一个普通人的平常平等。
而在妻子的闪回中,李大钊又是另一副模样。
在北京大学任职,他们一家也曾过着非常优渥的生活。
那时候,教授工资高,地位高,受人尊敬,家里总挤满了学生。
一家人甚至可以去郊外野餐。
蓝天,白云,绿草地,自行车,李大钊穿着西装,和孩子们互相打闹。
这是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
革命者与普通人。
不是界限分明的。
甚至他就是为了维护这份普通,才成为了义无反顾的革命者。
在战友陈独秀的闪回里:
1919年6月,他俩在涴花春川菜馆吃完饭后,陈独秀当街洒下一千多份《北京市民宣言》,当场被捕。
几个月后李大钊接陈独秀出狱,提议让他南下。
李大钊亲自护送陈独秀离京。
当晚大雪封路,两人架着马车,一路畅谈理想和未来,最终相约,南陈北李共同建党,要为全天下人谋福祉。
这不是自己作,而是一个人在实现了温饱之后,还能找到人生理想与志同道合的伙伴的幸运,足以让人羡慕。
《革命者》用了大量琐碎的生活片段,展现了他平凡的一面。
他不只是一个革命导师,领袖。
而是一个成功走出了人生低谷,幸运找到了理想道路,并且能放弃优渥的生活,还矢志不渝地走下去,哪怕面对死亡的殉道者。
03
有人认为革命者就是完美的。
但鲁迅也这样写到李大钊:
所以现在所能说的,也不过:一,是他的理论,在现在看起来,当然未必精当的。
有人认为革命者就是无畏的。
但电影里有一幕令Sir印象深刻:
1926年3月18日的游行,站在最中间的李大钊,带着学生、群众们冲向军警。
多么热血激昂。
结果军警开枪,当场打死打伤上百人,酿成了“连五四运动都未曾有过”的惨案,被当时的无数报纸称作“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我们熟知的“刘和珍君”就是殁于此日。
你在课文中读过鲁迅这样的话: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电影中,在现场经历了惨案的李大钊,面对学生的求助和疑问,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留在了《守常全集》的题记里: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段祺瑞们枪击徒手请愿的学生的那一次,他也在群众中,给一个兵抓住了,问他是何等样人。
答说是“做买卖的”。
兵道:“那么,到这里来干什么?滚你的罢!”一推,他总算逃得了性命。
倘说教员,那时是可以死掉的。
然而到第二年,他终于被张作霖们害死了。
亲历者,旁观者,历史现实,艺术加工……交融在一起。
是电影里李大钊在医院里的喃喃自语:
我们有主义,也要有枪。
李大钊没能走完全部的革命历程。
但他却用自己的觉醒和热血。
为迷茫中的年轻人点燃了火把。
1916年,为了报童阿晨,发动群众,向租界的洋人讨要公义。
1920年,他相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所以有南陈北李共同建党。
1927年,在惨案面前,他认识到了枪杆子的重要性,与他的那位学生的想法不谋而合。
从要爱国。
到要用主义爱国。
再到要用枪杆子支撑主义。
《革命者》展现出了一个富有层次,一步步觉醒,最后无比从容而坚定的李大钊。
回到电影中1927年4月27号的那个下午, 面对庆天提出的救助计划,李大钊最终选择了拒绝:
如果革命一定要流血,那把我的血也流掉吧。
李大钊短暂的一生划下了句号。
但他树立的丰碑长存。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份“遗产”和“丰碑”之于当下的年轻人,有什么价值?
藏在电影的细枝末节里:
在弄堂里,他谆谆地教诲阿晨要读书;在澡堂子,他告诉流浪儿庆子“工人为天”。
更重要的是,作为老师,学者,他也没有囿于课堂与书本,而是真正的躬耕于土地,求索于底层工农中。
他的每一个决定。
都不全然是理想与激情。
而是身在平凡的群众中,不断交流、实践,自我反省,哪怕流血牺牲。
一步步趟出来的。
在当下,已经是一个普通人不需要去流血牺牲的时代。
但并不代表,我们在自己平凡的道路上,不需要坚持,勇气,为道义挺身而出。
就像李大钊为今天留下的话——
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现在”的努力,谋“将来”的发展。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塌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
带着对后辈的热忱期冀:
希望当下的年轻人,不要因生活的困难而放弃,不要因生活的安逸而麻木。
先贤已经看不到他想创造的世界。
但我们可以。
活成他曾希望所有后来者幸福生活的样子。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