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比所到之处,球迷一呼百应。
我从来不是科比的球迷,甚至一度质疑过“凌晨四点起床训练”的真实性,但在我看到那条凌晨四点推送的“科比坠机”的消息时,我忍不住哭了。
相信很多人会跟我有同样的感受,他们甚至可能是“科黑”,但他们的人生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科比的影响,不仅仅是在球场上,还是在球场之外。
对于中国的几代球迷,科比就是他们的青春。
科比被球迷围得水泄不通。
直率、坦诚、大方
作为一名篮球条线的体育记者,我有幸在不满6年的职业生涯里与这位传奇巨星有过几次短暂的接触,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股特别的人格魅力。
第一次与科比真正面对面采访是在2015年的8月3日,那是科比在过去14年里的第10次来到中国。
采访被安排在了酒店的一个高级会客厅里,当我“被要求”提前两个小时来到现场之后,我发现会议厅里已经满满当当都是记者,包括央视、新华社和中新社的媒体同行们都在等候着科比的出现。
彼时,我只是个体育圈里的“二年级生”,采访被安排在了所有媒体的最后,而负责科比采访的公关团队负责人就在我苦苦等待的接近三个小时里,一遍遍地反复和我洗脑,“切记,退役不能提,受伤不能提,评价队友和其他现役球员不能提,也不要问有关合同的问题……”
科比参加央视节目。
看着不远处坐在聚光灯下谈笑风生的科比,再看看身边一脸严肃的公关,我至今都记得我当时心里的想法:“可能这就是超级巨星吧。”
然而,直到坐在科比面前的那一刻,我彻底改观了。他主动和一同采访的三个记者打招呼,然后露出了大大的微笑,一如两个多小时前接受第一家媒体采访时那样。
如今,我已经采访过太多体育明星,能在几个小时里的长时间采访里一直保持这样状态的超级球星,确实太少太少了。
和科比的第一次采访进行得很顺利,顺利到我在问完了“规定问题”之后,脱口而出了一个问题:“现在的伤势怎么样,可以和球队一起合练了吗?”
“现在的状态很好,肩膀已经可以完成投篮了,不过还没有和球队进行对抗训练。你知道,我很渴望能够快点回到球场,但是这一切现在还说不准……”
其实当时我已经用余光瞟到了身旁公关的表情,但科比大方的回答打消了我所有的顾虑。
“科比真是个直率而且坦承的人。”采访结束我还不停地感慨,身边同行的一位前辈笑着说,“我采访过科比几次,他一直都是这样友善,没有在球场上那种凌厉的霸气,只不过有时候被‘妖魔化’了而已。”
科比和球迷自拍。
单挑输球,科比认真了
两天后,我在球馆里见到了即将结束那次中国行的科比。从他的脸上能够看到疲惫,但当他开始指导场上的小球员时,他又变得全神贯注。
那场活动结束得很快,以至于我身后一位花了2000元买了一张黄牛票的初中生不停地叹息,“没有看到科比打球,有点遗憾。”
这句话一下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2014年第一次见到科比的时候。
那时的科比刚刚从跟腱的重伤中恢复,就在那场同样是指导小球员的活动里,科比突然说,“你们可能很久没有看过我打球了,所以我准备来单挑一下。”
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让现场的两位主持人都有些手足无措,但科比已经开始热身了。也就是在那个夜晚,我第一次看到了认真的科比——因为他在单挑中输了,输给了一位穿着10号球衣的高中生。
正当主持人想要结束这场游戏的时候,科比认真地拿过麦克风,“我们再来,这次打全场。”
直到那一刻,或许全场的小球员、主持人包括观众才意识到——科比认真了,他对待每一场胜负都极度认真。
在我的印象里,随后的画面就显得有些“残酷”:他盖掉了高中生的投篮,然后拿球反击,完成标志性的后仰跳投甚至命中了三分……胜利后的科比张开双臂,仿佛赢下了一场NBA总冠军一般。
只要碰上和篮球以及胜负有关的事情,科比就完全变了一个人,放下了微笑和亲和,眼里只有对胜利的渴望。当然,在面对一位小球员“复仇”成功后,科比留下了一句话,“其实我是想乘机练练自己的左手。”
科比和小球员们击掌。
一丝不苟,叫停“作弊”小球员
再一次见到科比,已经是“曼巴”退役之后的2017年9月份。
科比满脸胡渣,身体略微发福,但是他所到之处,水泄不通。但在短暂停留的30多个小时里,他又特意安排了一场和当地小球员的训练。
科比曾经在采访中不止一次说过,“他希望能够帮助中国的青少年,用篮球给他们带来更多教育意义。”这么多年,他也一直这样坚持着。
在海口的那堂训练课上,一个惩罚环节里,科比要求失败的一组球员做折返跑。然而,当他发现其中一位小球员在折返的过程中没有用脚踩到要求的位置时,他立刻叫停了训练,而且不止一次这样。
“怎么回事?你们不能欺骗自己,不管是训练还是惩罚,都要尽力做完。”在反复叫停后,科比急了,说话时提高了音量,然后亲自向那位“作弊”的小球员示范动作。
其实那场训练只安排了一个小时,但是当身旁的教练提示科比,时间差不多了,他却抱着球回过头来认真地说,“这么快就结束了?那我们最后再来一组。”
离开球场前,科比告诉这些小球员,“不要欺骗自己,要知道,在球场上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
也就是在这片球场上,一位小球员怯怯地问科比,“如何才能成为最好的球员”。而科比留下的那个回答,也成了我至今的人生信条之一——
“不要把目标设定太高,每天设定一个小目标,那就是超越昨天的自己,努力做得比昨天更好,哪怕是一点点进步,这就够了。”
曼巴精神,是一种生活方式
两年后,我在朋友的一场婚礼上遇到了一位美国伴郎,他是勇士的狂热粉丝,但他却很认真地和我说,“科比是我在球场外最欣赏的球员之一,他非常爱自己的家庭,特别是他的女儿,他是一个非常顾家的父亲。”
于是,我这才开始关注到他和二女儿吉安娜的故事,知道他带着二女儿一起打球,然后带着女儿的球队训练了一年多的时间,有时间,他还会带着女儿到湖人的主场看球。
“有一次我和女儿出门,有球迷跟我说你需要生个男孩,才有人继承你的篮球传奇。”科比说,“她在一旁说,看我就行了,不需要男孩。自那时起,我就相信她有一天能够站上WNBA的舞台。”
科比给她女儿的篮球训练营起名字叫做“曼巴101”。“101”在美国的文化里有新手的意思,每当他谈起自己的女儿和队友们,他总是兴奋不已,而当他被问及自己会给这些女孩子什么谏言和忠告时,科比又提到了那句话,“每天都变得更好,去超越昨天的自己。”
遗憾的是,科比和篮球的故事最终定格在了他陪着二女儿吉安娜去球场的路上,留下了那些他在球场上执着坚持的瞬间,留下了他陪伴着家人的温暖场景,以及留下了他和每一位小球员训练的画面,还有那句“曼巴精神”的诠释:
“曼巴精神不是去寻找某一个结果,而是一段不断前行的旅程,这是一种生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