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足已经苦于球员高薪负担很久了,这次新冠疫情,球员们无球可踢,本是降薪的一次很好契机,从3月份开始,中国足协就针对当前疫情的实际情况以及世界足坛的举动,考虑开始推动球员临时降薪。然而时至今日,从疫情最初的1月已经进入了陆续降低防控等级的5月,中国男足做出降薪转变的动作简直比国足做一个拿球转身的动作还慢。昨天上午,中国足协终于在官网发布了《关于男足职业俱乐部与所属球员、教练员合理调整薪酬、共克时艰的倡议书》。
倡议书表示,建议俱乐部与所有球员、教练员协商确定降薪幅度,建议参考比例为30%至50%之间。同时,俱乐部可与球员、教练员协商联赛开始前延迟支付部分薪资的方案,但建议俱乐部应确保延迟支付的比例不超过原合同约定薪酬金额的30%,且延迟支付的部分应在联赛开始后90个自然日内补齐。根据倡议书,本次薪酬调整的适用周期为2020年3月1日起至2020赛季各级联赛开始前一周止,可适用于符合中国足协相关规定的合同,如工作合同、肖像权合同、赞助合同等。俱乐部所属外籍球员和教练员以及外租球员均包含在内。
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日前在采访中表示,倡议书已与国际足联进行多次讨论,得到国际足联认可。“如果外援不同意,要去国外打官司,国际足联是会支持我们的。”
此外,倡议书表示,如俱乐部无法与球员或教练员就调整合同协商达成一致,从而按照本俱乐部的统一方案单方面做出调整的,俱乐部需提供包括俱乐部实际经济情况在内的充分材料进行说明,同时按时、足额支付调整后的薪酬。(这一段其实是默许了俱乐部可以强制降薪。)
倡议书说,对税后月收入少于或等于10,000元人民币的球员及教练员,不建议俱乐部调整其薪酬。对税后月收入少于或等于20,000元人民币的球员及教练员,不建议俱乐部延迟支付其任何比例的薪酬。
倡议书一露面,就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想想也是,中国男足拿着业界最高的薪水,却踢着最差的足球。这次受到疫情影响,几乎全球的俱乐部都在掀起降薪浪潮,特别是世界足球的中心——欧洲五大联赛,更是一点不含糊,降薪幅度从20%~70%,之前一则新闻还爆出西甲球员都去超市打工了。
(梅西之前的年薪是7000万欧元,在降薪后梅西的年薪直接骤降到2100万欧元左右)
(这一次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影响,C罗将减少1000万欧元的薪水。)
连梅西、C罗都降了,中国职业联赛的球员还捧着俱乐部一掷千金铸造的金饭碗,躲在中国足球市场的避风港,显然有些说不过去。国外很多球员面对疫情,会想着与自己所在的职业联赛共克时艰,会主动提出降薪。
(阿森纳一线队自愿降薪12.5%)
就像新华社的评论文章所说,疫情对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和足球产业冲击同样巨大,联赛因此推迟,各俱乐部没有比赛,票房、商业收入基本归零。但各俱乐部疫情期间仍需履行工作合同,仍需向球员和教练支付工资,仅薪资支出一项就占到各俱乐部运营成本的70%左右。此时,中国职业联赛的球员理应与自己的俱乐部站在一起。
我们注意到这次中国足协发布的仅仅是一份“倡议书”,我们更期待这份“倡议”能落地为更实在、更长远的转变。金钱会激发人斗志,也会让人丧失进取心,武磊在西班牙人的年薪大约为100万欧元,远低于国内俱乐部的薪资水平。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不能保证主力位置,又没了优越的待遇,可想而知,国内的年轻球员会做出怎样的理性选择?在国内挣得多,还这么安逸,我为何还要出国深造呢?“泡沫”高薪的负面效应,可见一斑。这次降薪,正是为了挤掉中国足球的“泡沫”。中国足协主席 陈戌源说,降薪不是有可能的,是必须的,必须要用壮士断腕的态度,重新塑造整个职业联赛的财务体系,一定要把泡沫挤掉。不挤掉泡沫,中国足球没有未来!
降薪倡议究竟能给中国足球带来多大改变,在体育评论员 姬宇阳看来,节省下来的大笔开支至少能够使市场资源得到更优化的配置。“我们现在看到所有中国这些老板投的钱,百分之七八十都集中在一线队几个人、几个外援身上,而真正我们最缺钱的是什么呢?青训!所以我觉得最好的结果是把这些资源重新来一个正确的配置,让我们的青训得到更多的资金。”
一个健康的联赛,根基在于俱乐部的健康,俱乐部的健康,离不开财务运行的安全合理。从长远看,调整俱乐部财务结构、实现财务健康是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挤掉泡沫,迈入良性发展的必要和务实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