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运动

【球员心脏病】36岁奥运会冠军突发心脏病身亡!为何顶级体育运动员频发心脏病?

6月14日,曾获08年北京奥运会男双金牌的羽毛球名将基多,在打羽毛球时突发心脏病,最终抢救无效死亡,享年36岁。

然而就在此前一天,欧洲杯B组丹麦对战芬兰的比赛中,丹麦球员埃里克森在无对抗的情况下也突发心脏意外,幸运的是,经过队医的积极抢救,埃里克森最终得以苏醒。

顶级运动员突发心脏病,你以为是偶然么?

并非如此。

2003年6月,28岁的喀麦隆球员维维安福于比赛中突发心脏病身亡;

2004年1月,24岁的本菲卡球员费赫尔在比赛中突然倒地身亡;

2007年8月,22岁塞维利亚队球员普埃尔塔在比赛中突发心脏病后,抢救无效去世。

这里不得不提到的还有NBA的巨人们,据统计,2000年至2015年期间,总共有53位退役球员由于心脏病去世。

为什么顶级运动员却比常人更易有心脏问题呢?

那运动到底是有利于健康还是不利于健康呢?

1988年,瑞典医生Henschen发现并提出了“最大的心脏将在竞赛中取胜”的著名理论,并将这种运动员特有的心脏称为“运动员心脏”。

那运动员心脏跟我们普通人的心脏到底有何不同呢?

事实上,运动是可以将我们人体的心脏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产生适应性的改变。

换成大白话就是,运动员们为了能在高强度的运动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状态,心脏就不得不加大马力。假使普通人收缩一下心脏,能泵出来一杯子血,那专业运动员的心脏收缩一下子就得泵出四五杯。那么久而久之,心脏就有点吃不消,但是它也不会一下子就不行了,它先是在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下,适应性的发生一些形态以及功能上的改变:心脏变大,室壁变厚并且心率减慢。这也成为了很多专业运动员心脏的职业性表现。

老话咋说得来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每一个意外都并非偶然,长期高强度的训练,铁打的心脏也难以接受考验,更何况他们还要承受我们老百姓所不能承受的各种精神压力。

那不是说好的“生命在于运动”吗?

那运动到底是可以“健身”还是“伤身”呢?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很实在的废话,那就是:适量运动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如果强度太大,反而会造成相反的效果。

那什么就是适量呢?

每个人的适量是不同的,与其先健身,不如先健脑。

普通老百姓,自己能吃几碗饭,难道心里没点数么?

你比如说我一个长期驻扎临床,时不时就来个36小时连班的妇产科医生,你让我下了夜班,再陪你来个一万步的健步走,臣妾做不到啊。

还有鼓吹健身不练腿,迟早要后悔的人,如果你上个楼梯膝盖都咯吱咯吱响,完事健身房里憋着痔疮,搞上百斤的杠铃深蹲,这玩意多少是脑子里少点。

还有就是,不管你是多么热爱体育,热爱的基础一定是有专业的医护团队可以为你保驾护航。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任何比赛亦或者运动,你一定要先搞明白,周围有没有具备急救的医护团队,如果没有的话,三思而后行。

体育健儿背负着为国争光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双重理想,但在刻苦训练的同时还需注意自我的健康防护;

而我们普通老百姓热爱运动的同时,不仅要了解运动的风险,更要了解自己的状况,不要盲目信从健身网红的毒鸡汤,更不要为了攀比,做超越自己极限的运动。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