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运动

【上海上港球员瓦尔特】“体毛级”越位决定比赛结果?如此较真的VAR注定难逃新争议

还记得“超级马里奥”戈麦斯吗?这位34岁老将本季随斯图加特转战德乙赛场,却在冬歇期前遇到了一个烦心事——在本季上半程最后3场联赛中,戈麦斯多达5粒进球被VAR技术以毫厘之间的越位为由吹掉了,而连续不胜的球队则在积分榜跌至第三位,进而导致主教练瓦尔特惨遭“下课”。

面对自己的进球接连被吹掉,“好先生”戈麦斯实在忍不住情绪:“我是倚靠队友传球且活跃在越位线边缘的前锋,现在VAR让我受到巨大影响。当我赛后看到划线照片时,感觉简直是胡闹。那么细微一条线,就像是坐在小房间的视频裁判在故意针对我。”不仅如此,这位前德国国脚甚至表示:“以后干脆买一队梅西吧,让他们从中线开始一路带球然后完成破门。”

VAR显示,梅西的越位不过在毫厘之间

戈麦斯或许不知,梅西在他表达情绪前同样被VAR吹掉一粒越位进球。在巴萨冬歇前最后一场战胜阿拉维斯的比赛第10分钟,布斯克茨送出过顶长传,梅西胸部停球后一脚射门将球送入网窝。可惜经过VAR回放,可见梅西在队友传球时存有毫厘之间的越位,进而导致这粒精彩破门未能成为梅西年度第50粒进球……

其实,如果再把视线转至英超联赛,这种毫厘之间的越位进球被吹掉早已见怪不怪。据贝恩体育统计:“VAR在本季英超吹掉了30粒进球,其中20粒是腋窝、脚趾、鼻子的越位。”《泰晤士报》记者温特则补充道:“足球比赛主要是进球,但是VAR不断研究的腋窝、皮肤、肩膀或胡须越位扼杀了这些进球。”

于是,这个崭新的流行语开始“肆虐”足坛——媒体明确把这种毫厘之间的越位夸张地称为“体毛级”越位。在由此一次次扼杀掉球员的进球后,VAR技术自然再度站上风口浪尖,不仅在于这种体毛级别的越位是否有必要成为VAR的纠错对象,甚至VAR技术在当今足坛的角色和作用也在遭遇严重质疑。

【诞生之初,VAR面对细微越位曾经无能为力】

回顾过往,“体毛级”越位显然是足球世界无法设想的词语。毕竟在VAR技术诞生前,越位的判决权限完全掌控在裁判(特别是边裁)手中。受制于自身的距离、视野乃至反应速度,边裁根本不可能对越位与否作出精细判断。根据有利进攻原则,除非是通过肉眼可定的明显越位,否则那些近乎平行的站位根本不会被判为越位——如此做法也早已得到广泛认可。

没有越位线帮助,德甲裁判最初只能凭借初始视频判断是否越位

同时不能忽视的事实在于,即使VAR技术开始推广使用时,最初阶段对于这种并不明显的越位同样难言精细,而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正是五大联赛最早使用VAR技术的德甲联赛。例如在VAR刚投入使用时,由于科隆莱茵能源球场媒体中心无法为判定越位划出虚拟线,导致这项技术一度成为外界嘲讽的对象。

更严重的事件发生在2017-18赛季24轮“北方德比”末段。不莱梅前锋约翰松低射被汉堡门将马特尼亚挡了一下,范德龙赫伦抢在贝勒福迪之前解围却自摆乌龙。对此,汉堡球员投诉贝勒福迪在越位位置参与进攻,于是当值主裁请求视频助理裁判协助。然而后者发现由于球员距离太近且视频有限,居然无法通过视频设备以判断贝勒福迪是否越位。最终,当值主裁在得不到帮助的情况下只能维持进球有效的判决。

这次判罚让汉堡最终遭遇0-1失利,进而彻底跌入保级深渊。对此,汉堡高层赛后无法掩饰对VAR技术的强烈不满,俱乐部主席布鲁赫哈根愤怒表示:“德国足协花了那么多钱,装了那么多设备,最后却告诉我们还是无法判断这个球是否越位,真是个天大的笑话!”

鹰眼技术准确识别皮球没有完全越过球门线

平心而论,在瞬息万变的足球赛场,单单凭借最初设计的摄像头布局确实很难识别毫厘之差的越位。做个对比,当前足坛最为信服的辅助性判决莫过于鉴别进球与否的门线鹰眼技术。受益于门线区域设置的14台高速摄像机,再加之比赛用球含有芯片(以2014年世界杯为例),当值裁判不仅可以通过相关技术准确掌握皮球是否越过门线,观众甚至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此间的精细距离。例如上季英超,利物浦在面对曼城时曾与进球仅差了1.12厘米(见上图)。

不同于规则的皮球是否越过固定的门线,球场上的越位状况显然更为复杂。一方面,越位可能出现在球场任何区域;另一方面,越位线的出发点可能为防守球员的任何有效触球部位(不限于脚部)。由于VAR摄像头有限,显然不能每次均与防守球员形成(与中线或底线平行的)直线,这便导致视频助理裁判所看到的画面必然存有一定角度。此外,由于球员距离太近而导致关键部位的视线被挡也在所难免,由此为越位线的精准标注提出了巨大考验。

看到此,不少球迷或许会想起两年前足总杯曼联击败哈镇的比赛。半时结束前,阿什利-扬边路送出助攻,马塔跟进后轻松破门,然而当值裁判经VAR技术提示后判罚马塔越位在先而进球无效。不过现场视频辅助给出的越位线却似笑话——但凡有常识的球迷均可看出,这条越位线居然是歪的!或许正是这个愚蠢判决,延迟了VAR在英超的推广。

【技术提升,德甲率先提升对越位的认定水准】

如上文所述,技术的缺失加之球场瞬息万变,导致VAR在诸多疑难杂症面前难免无能为力。因此,在VAR技术出现的初始阶段,明显越位得到及时纠正,而轻微越位争议则大多未通过VAR改判。外界对此的解读非常一致,那就是足球规则鼓励进攻,非常难辨的站位不判越位(即使判决恐怕也缺乏信服)当然可以理解。

不过,作为全球通过现代化技术提升比赛判决水平的先驱,特别是被汉堡高层当众“侮辱”一番后,德国足协怎能忍下这口气,难道就此对细微越位持续熟视无睹么?答案是否定的!为了提升VAR技术对越位的精准判决,德甲联赛自上赛季开始对VAR技术做出了两处明显改进:一是明显增加了赛场的摄像头数量和精准度;二是在视频裁判身边提升了精通图像处理(即可以划出经过校准的越位线)的技术人员。

通过设计,这名技术人员与视频助理裁判形成了相辅相成且彼此监督的密切关系:通过视频助理裁判确定的时间点和起始点,技术人员及时划出精准的越位线,有时还可标注这条线的依据(即球员最接近球门的有效部位)。同时,两者的不同分工则避免了有关权力集中在个体手中。于是在技术得到明显提升和保障后,德国足协VAR项目主管德雷斯充满信心地宣布:“对于可吹罚的越位已经不属于‘清晰和明显’的范畴,这是典型的黑与白的决定。”

正源于此,越来越多的细微越位在德甲看似得到及时处理和纠正,而经典案例则发生于上赛季德甲联赛倒数第二轮。此时,积分榜握有4分优势的拜仁客战RB莱比锡,只需一场胜利便可提前锁定联赛冠军。比赛来到第49分钟,格雷茨卡外围远射打在中锋莱万身上被挡出,紧接着科曼拿到球权后起球传中,莱比锡中卫科纳特解围不远,格雷茨卡禁区内迎球抽射破门……

没有放大图的话,谁会意识到莱万越位了一个脚尖的距离呢?

就当拜仁球员已经庆祝进球,当值主裁经后台人员耗费2分多钟的解析后取消了这粒进球,因为格雷茨卡最初射门击中莱万时,后者正处于越位位置。不过,慢镜头以及给出的越位线显示这次越位并不明显,适时放大的关键部位才可看出莱万的脚尖处在越位位置。也就是说,莱万不过越位了一个脚尖的距离——如果没有这么精细的VAR判定,根本没人会计较莱万此前居然越位。

最终,拜仁与莱比锡战成平局,这次判决险些改写上季德甲的冠军归属。对此,时任拜仁主席赫内斯便在赛后表示,“踢过球的都明白,1毫米并不能算作越位”。只是赫内斯的观点或许建立在上世纪足球运动员的角度,毕竟以当时的条件不会对越位做出过于精细的研析。然而出于对当今设备和技术的充分自信,前德甲名哨金赫费立即反击称:“越位1毫米也是越位!”

【质疑不断,VAR真能把越位精确到1毫米?】

根据国际足联制定的规则,越位(Offside)对于位置的认定为“在攻方球员出球的瞬间,接球球员的头、躯干或脚的任何部分处在对方半场(不包含中线),且头、躯干或脚的任何部分比对方含门将在内的倒数第二名队员更近于对方球门线。”看上去,规则并没有对越位距离设计任何“缓冲地带”,因此根据基本含义和立法原则,哪怕1毫米的距离依然构成越位。

从规则来看,金赫费的表述显然没有问题,但是他的“1毫米也是越位”论依然在德媒引发了不小的纷争——因为规则归规则,但是外界显然不认为现有的技术水准可以把越位与否精确到“1毫米”这样的精度,甚至为此提出了以下三点质疑:

越位的判断时间为攻方球员出球的瞬间。以现有技术,如何精准定位球员出球的时间点?在高速运动的绿茵赛场,判定越位的定格画面哪怕有0.01秒误差,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判决结果截然不同。特别是针对“体毛级”越位,或许两个相邻帧数的画面就会带来两个不同的结果。

越位线的标准为球员距离球门线最为接近的有效触球部位(不含手臂)。在某些球员特殊动作下,例如肩部处于最为靠前的位置,如何精准认定球员有效和无效触球部位的交界点?更何况球员此时身穿较为宽松的球服,扬起的衣角都有可能改变最终的结果,甚至有媒体戏称胡子、汗毛如今都有可能成为造成越位的罪魁祸首。

最重要的是,不同于鹰眼技术完全依赖设备和电脑,以上越位技术的使用和认定完全掌握在视频助理裁判和技术人员的手中!如果他们在认定越位(画越位线)时主观或者客观出现误差,完全可以对“体毛级”越位造成人为因素的直接影响,进而改变最终的判决结果,这就为外界操控比赛结果创造了可能!

【疯狂抢戏,VAR在本季英超引发轩然大波】

诚如权威媒体《踢球者》的评价:只要VAR技术还渗透着裁判者的个人意志,那么它就永远不可能摆脱质疑。果不其然,随着VAR的越位线技术在各大联赛不断推广和普及,非但没有带来让外界信服的精准判决,反而通过一次次争议判决再度站上了风口浪尖。

在这其中,争论声音最大、反应最为强烈的莫过于本季才开始使用VAR技术的英超赛场。就像文首所列,本季英超已出现至少20次由VAR技术以越位为由吹掉的进球,甚至在一轮联赛中曾同时出现四次“体毛级”越位,而这些越位判决直接影响了诸多关键比赛的结果。

看上去,这应该是一粒好球!?

但是,视频裁判发现了“蹊跷”

VAR通过图片放大后,认定狼队接球球员的脚后跟部位处于越位位置

由此,就不难理解外界对于英超VAR技术近乎一致的声讨。一方面,这些“体毛级”越位的判决难以服众,更令人质疑其中是否掺杂了操控比赛的主观因素。例如在利物浦与狼队的上半场补时阶段,狼队通过边路传中打进的一球被VAR判定为进球无效,这次“莫名其妙”的判决引发巨大争议,名宿莱因克尔便公开质疑道:“我的妈呀,这画的线和点都对不上。”

另一方面,VAR技术一次次的“抢戏”让那些肉眼看不出来的越位进球被吹掉,这样做是否真的有意义?特别是对坚守90分钟的球迷而言,他们希望看到的进球、进球、再进球,而一粒好球就这么稀里糊涂被吹掉了,足球比赛的快乐和精彩又何在呢?据网络调查,近8成球迷对英超本季以来的VAR表现说“NO”!

“这已不再是足球了,VAR正在消耗足球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泰晤士报》的评价代表了主流声音,“更加科学、精确的判决技术是必要的,但是英超裁判主管太过固执了。我们应该重新审视VAR这项技术。比赛属于球员和球迷,而不属于英超裁判和职业比赛有限公司。”

另据最新报道,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IFAB)目前也在关注发生在英超赛场的“乱象”,进而有可能引发对越位标准的重新设定。根据国际足联的初始定位,VAR技术在足球领域的适用对象为“清晰与明显的错判”,当包括英超联赛在内的主流联赛似乎有所偏激的对“体毛级”越位较真时,是不是已经明显背离了VAR技术的初衷呢?

【反观国内,正在另一个极端不断引发争议】

文末,不妨把视野转回国内赛场。自VAR技术在国内联赛推广后,由此产生的争议乃至笑话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欧洲联赛把VAR技术用到一个精致的极端,该技术在国内赛场似乎还处于一个原始阶段的极端。

国内赛场的视频助理裁判一度用纸做辅助线以判断是否越位

这是上季初中甲联赛上海申鑫与黑龙江FC比赛的一幕。直播显示,在VAR技术核实黑龙江球员的越位嫌疑时,视频助理裁判居然用纸当做辅助线以在屏幕上判断是否越位。很快,这条搞笑新闻在国外都引发报道,而质疑声则非常明确:如果这次越位明显可用肉眼识别,何须用纸来衡量?如果这次越位很难分辨,那么这张纸又怎能确保人为摆放的角度不歪呢?

此后在天津泰达与上海申花一战,泰达小将谢维军进球前存有队友阿奇姆彭越位嫌疑,对此当值主裁在视频助理裁判提示后亲自到场边观看视频回放。然而通过电视直播发现,当值主裁(甚至把边裁也叫了过来)所看的视频回放中没有越位线提示,只能凭借肉眼判断是否越位。于是质疑又出现了:视频回放没有任何技术补助,这样的VAR技术到底能为主裁提供多少帮助?

不仅如此,电视机前的国内观众甚至还要被电视转播所欺骗。上港与天海比赛,天海开场由阿兰的破门得分因越位而被判无效。其实,这次判决本无问题,唯独电视直播最初给出越位线(此后得到纠正)的时间点非常业余,此时传球的王永珀还未摆腿出球,而阿兰也未处于越位位置,这条早了近1秒的越位线是对越位规则的无视。

更有影响力的一幕发生于上港主战鲁能,鲁能在补时阶段的“绝杀”被VAR技术吹掉,但是直播镜头给出的格德斯越位线备受诟病。根据规则,越位线应以球员距离门线最为接近的有效触球部位(不含手臂)为准,但在防守球员面向己方球门明显身体前倾的姿势下,越位线居然以脚部为准所划,显然不符合越位规则。

当然,电视直播机构与视频助理裁判所采纳的图像依据或许并非一致,但是外界不难看出国内所采取的VAR技术对比“较真”的五大联赛存有明显差距。在一些疑难杂症面前,VAR所能提供的简单视频作用有限。因此用一个缺乏信服的证据来改判,哪怕最终结果是正确的,由此引发的争论和质疑依然不会休止。

对此,如同德雷斯此前解释:“VAR技术的初衷是避免误判,而不能消除争议”,国内足坛更应明白这样的道理,在不断提升VAR技术的同时,如果现有的VAR技术面对争议判决却难以提供有效帮助时,那么不妨把争议留给争议(准确做法是维持原判),而不是用一个新的争议取代已有的争议。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