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夷大将军源道义
《书剑恩仇录》里的翠羽黄衫霍青桐光芒万丈,压得陈家洛黯淡无光。但书中设计的他的父亲“木卓伦”,其实是大小和卓中的小和卓霍集占;而小说中浓墨重彩刻画的霍青桐大破清军的黑水营之战,其实在史实中正好反过来,是清军大破小和卓;书中的大反派兆惠则是满清中期不可多得的名将。
看过《书剑恩仇录》的同学想必都对“大奸臣”兆惠有深刻印象,在小说中兆惠一路追杀回部霍青桐等人,以抢夺部族圣物,但在最后兵败黑水营之战,丰富了霍青桐等正面人物形象。
金老先生在写作书剑恩仇录的时候还秉持着最初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自然在文笔中对满清大加挞伐——但是史实却和金老所著完全相反,兆惠非但不是奸臣,而是乾隆朝有名的猛将——“十全武功”他就占了三个:两定准噶尔和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而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为了给兆惠说道说道。
乾隆手中的准噶尔屠夫
1
兆惠,字和甫,乌雅氏,满洲正黄旗人,与康熙朝孝恭仁皇后(雍正帝生母)同族孙。虽说兆惠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军营中度过,但是其年轻的时候最开始却是在军机处做文职工作,而后又履历刑部侍郎、八旗都统等职。
兆惠画像
其早期在官场没有混得怎么大鸣大放,不过仕途倒也一路平坦。乾隆十三年(西历1748年)第一次金川之役中清军首师不利给了兆惠职业生涯的转机,其以兼领户部侍郎随军前往四川督运军粮,在前线兆惠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军事作战,不过其在本职工作中尽忠职守,得到了顶头上司傅恒的亲睐和肯定——有了乾隆朝大红人的倚重,兆惠开始迈入权力中心,并又得到了一次驻防西藏去西北前线历练的机会。
为什么这里又有西北呢?这边先从当时的边疆形势说起。
当时西北瓦剌也就是准噶尔在十七世纪明清易代之间崛起,在漠北和西域高歌猛进的扩张,经历了康熙朝、雍正朝再到乾隆朝接近一百年的时间,和满清的军事拉锯战一直没有停过,直到乾隆十七年(西历1752年),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病死后,其子嗣为争位爆发一系列内乱以后,除了人祸还有天灾瘟疫横行,乾隆帝认为灭亡准噶尔时机已到,于乾隆二十年(西历1755年),在带路党阿睦尔撒纳的引军下,派出大军直攻伊犁。
此时的准噶尔早以是强弩之末,不复当年勇,仅仅半年时间就被清军攻灭,准噶尔珲台吉达瓦齐被伯克霍集斯(这个人很有意思,后面还有他的戏份)活捉,缚送至北京做寓公——准噶尔汗国就此灭亡。
然而清军撤离以后,带路党阿睦尔撒纳看到驻军兵力薄弱,又开始蠢蠢欲动,准备搞事情。前参与攻陷伊犁作战的定北将军班第对阿睦尔撒纳的野心洞若观火,密奏乾隆帝,建议将其也送往北京软禁。结果阿睦尔撒纳早有察觉,立即相约旧部举起反旗,突袭反攻伊犁,结果定北将军班第等人战死。
乾隆哪能受这种窝囊气,立马再遣大军讨伐阿睦尔撒纳,结果清军这一次因为指挥失当使得阿睦尔撒纳逃出生天,这让准噶尔各部对清军又萌生了叛意,受乾隆帝册封的噶勒藏多尔济、巴雅尔等反水举兵围攻清军,相继攻陷伊犁、乌鲁木齐。
兆惠率军且战且退,在突围途中多次深陷敌阵重围,全靠奋勇搏杀,特别是在特讷格尔的围困战中差点近乎全军覆没,幸而等到了雅尔哈善部派出的援兵才得以杀出生天,前往巴里坤与其汇合。
这场突围让乾隆更对这个兆惠刮目相看,授其户部尚书、镶白旗汉军都统和领侍卫内大臣。经过这场恶战以后,兆惠已经被朝廷倚重,其于乾隆二十二年(西历1757年)领定边右副将军再次出兵征讨阿睦尔撒纳叛军。
而这一次准噶尔各部是真一盘散沙了,兆惠大军一路击溃阿睦尔撒纳叛军,所向披靡直接追击阿睦尔撒纳到哈萨克,其盟友哈萨克汗阿布赉因为和阿睦尔撒纳闹僵(这人人缘真差),决心也当带路党(当带路党的债迟早要还),结果阿睦尔撒纳事先听到了风声,又发挥了特长——脚底一抹油,溜!这次他逃亡到了沙俄,最后病死在那里。
清准战争
以满清消灭准噶尔收场
兆惠紧接着又派四路大军清扫准噶尔叛军余部:兆惠亲自领军进兵博罗布尔噶苏,以车布登扎布进兵博罗塔拉,以副都统瑚尔起等进兵尼勒喀,侍卫达礼善等进兵齐格特,所遇准部皆一触即溃,正是一举打垮准部的绝好机会。
乾隆认为准部变幻无常,且部民“豺狼成性”,再也没耐心,命令兆惠对准部“永绝根株”,对其展开了近乎种族灭绝的屠杀。不过这个放到现在来看反人类的行为,归根结底还是乾隆的锅,兆惠作为前方主将,是直接执行军令,也不宜过度苛责。此战以后兆惠凭攻灭准部的战功被授定边将军。
兆惠料中大小和卓之叛
2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奇葩)的想法,清廷在攻灭准噶尔期间放出了被蒙古人圈养的大小和卓波罗尼都、霍集占两兄弟,打开了这个潘多拉魔盒。而这两兄弟趁着清军在北面剿灭准噶尔的时机,趁机在天山南路(南疆)招兵买马,大搞宗教统战,并且在清军和伯克霍集斯军力的配合下,攻灭了黑山派势力,在南疆建立起白山派的统治。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点迷糊,这里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
白山派和黑山派都算是伊斯兰苏菲教派别支,其祖先同为自称先知女儿法蒂玛后裔的玛哈图木·阿杂木,其子孙称为“和卓”(圣裔),早期在西域的传教中,因为黑山派先来,所以先争取到了叶尔羌汗国的支持,在南疆地盘比较稳固。而白山派后来,也想占有一定的市场,于是转而向准噶尔寻求支持。
正好当时准噶尔的雄主噶尔丹也想染指南疆,结果直接南下军事干涉叶尔羌汗国,而且趁着清廷和准噶尔打仗,白山派仗着蒙古人帮忙逐渐把黑山派排挤出去,结果好日子没多久,等到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稳定局势以后,干脆直接灭了叶尔羌汗国,吞并了南疆,并把白山派的后人大小和卓两兄弟统一拘禁于伊犁。
正因为这样的恩怨纠葛,所以这才有了乾隆帝想借回部力量削弱准部势力,并将和卓兄弟释放回南疆的故事。
再说回来,其实还在征讨阿睦尔撒纳期间兆惠就已经从种种迹象(无端扣留清使等)中开始警觉到和卓兄弟的谋反之心,于是遣参赞大臣富德一路去继续追捕阿睦尔撒纳,另一头自己开始防备起和卓兄弟。然而乾隆反而不认为回部会有大的威胁,仍然坚持兆惠等主力继续追击阿睦尔撒纳——“上责兆惠与成衮扎布急回部、缓阿睦尔撒纳,失轻重。”
结果等到清廷确认阿睦尔撒纳已经病死在俄罗斯的时候,和卓良两兄弟已经举起了反旗。乾隆二十三年(西历1758年),乾隆帝以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由吐鲁番出发,再次进兵西域,讨伐大小和卓。而兆惠这个时候也暂时安顿好北疆,在正式诏书到达之前就动身南下去合雅尔哈善会师合围库车。
西域战略要地示意图
哪知道雅尔哈善极其不给力,不光在城下被小和卓霍集占部守将阿卜都克勒木诈降耍了一把,诱敌出战又为敌军识破,损失惨重。霍集占得知库车被围且尚未突破以后带兵来救,被清军击破以后潜逃入城中,固守待援。结果雅尔哈善急功近利,命军士挖掘隧道攻城为叛军识破,叛军引水倒灌隧道,清军死伤惨重。回部降将伯克鄂对献计埋伏擒拿霍集占,雅尔哈善也听不进去,结果坐失良机让霍集占逃脱。
乾隆帝得知霍集占逃脱以后,大为震怒(要说乾隆这“雄主”关键时刻倒也不怎么糊涂,至少知道承认错误,赏罚分明),命兆惠就地将雅尔哈善解职押赴回京问斩。兆惠军进驻阿克苏、在稳定局势以后继续往乌什进发。
乌什城统治集团是霍集斯家族,因为本来被霍集占胁迫造反(或者墙头草?)心有不满,结果听说兆惠大军一到,立马设了鸿门宴想趁霍集占逃亡过程中捉了他交给清军拿透明状,结果这小和卓也不是吃干饭的,察觉到不对,并把随身带的人质霍集斯拿出来威胁城内守军,好在霍集斯这个老滑头设计进城劝降以后立马又反水,迎清军入了城。
和阗霍集斯家族正式降清以后,其管辖的哈喇哈什也是传檄而定,现在整个南疆就剩下喀什噶尔、叶尔羌在和卓兄弟手中。
兆惠下一步就是进兵这两个地方,彻底消灭回部叛军。而霍集占从库车逃出以后,跑到叶尔羌城死守,同时向在喀什噶尔的哥哥波罗尼都求援。回部人马数量不及清军,便实行坚壁清野,固守坐等援军到来。
真正的黑水营之战:兆惠大破霍青桐
3
兆惠带领先锋部队到了叶尔羌城下以后,也派出爱隆阿等领兵八百人北上防范喀什噶尔来援,并接应纳穆札尔、石三泰的主力援军。而正在这个时候,波罗尼都也亲率人马赶来叶尔羌城,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纳穆札尔、石三泰的主力援军大部队在随后不久就和爱隆阿会师,并由纳穆札尔带领前往救援兆惠的黑水营。结果援军在半路上也遇到了回部的援军波罗尼都部,清军陷入包围,奋力厮杀后伤亡惨重,仅少数将士幸免,纳穆札尔、石三泰等将领皆战死。爱隆阿前往救援,得知纳穆札尔部几乎已经全军覆没后被迫撤往阿克苏。
而朝廷得知兆惠陷入险境以后,以富德为定边右副将军前往救援,同时又令阿里衮挑选上等军马送往前线。兆惠在这个时候也同时奏请朝廷,令舒赫德等驻守阿克苏,待富德大军到了之后一同进剿。
在另一头兆惠决定先下手为强,逼迫霍集占出城决战,当时又正好有探子来报说在城南有叛军的牧场,于是决定率军先过桥渡过喀喇乌苏(“葱岭南河,即”维吾尔语“黑水”的意思),过河去劫掠牧场以此引出叛军。
结果哪里知道大队人马才走到一半,桥居然断塌了。天不与时,回部人马看到清军陷入困顿以后立马从城中杀出,清军顿时阵脚大乱,两军相接以后陷入混战。激战五昼夜以后,叛军伤亡过千人,不过清军也损失巨大:西宁镇总兵高天喜、护军统领鄂实、监察御史何泰、侍卫特通额等皆战死。兆惠自己也脸部、腿部受伤,于是先行召集回、清点残余人马,就地筑垒掘濠驻扎。
回部叛军也顺势驻扎下来,企图长期围困清军。因为这个临时驻军地点在黑水南岸,时称“黑水营”——兆惠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黑水之围”就此展开。
《书剑恩仇录》中设计霍青桐黑水营之战大破清军
结果其实正好相反
回部叛军企图在这里长期围困黑水营清军,致其粮断而不战自溃。回军从黑水上游引河水灌入清军军营,而清军在下游挖沟排水(等于帮清军送自来水了)。
回军也一直用火枪向清军阵营射击,清军先是隐蔽在树林中让回部浪费子弹,而后跳出来伐木为柴火,同时把打进木头里面的子弹抠出来补充弹药。由此随便叛军怎么玩怎么耗,至少水和弹药是不用愁了。
但是军粮却是个大问题,不过最开始运气确实好,居然挖出了当地窖粮(有点暗黑里面砸垃圾砸出暗金装备即视感。。。),清军靠着这些补给勉强撑到年底,到这个时候黑水营已被围长达三个月,军中已经开始断炊,不仅“士卒煮鞍革”,甚至到了以战俘为食、吃人的境地——
各兵每乘间出掠回人充食。或有夫妇同掠至者。杀其夫,即令妻煮之,夜则荐枕席。明日夫肉尽,又杀此妇以食。被杀者皆默然无声,听烹割而已。
回军久围不下,自己也捉急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柯尔克孜人跑到后面来捅刀子,派兵袭击了喀什噶尔的英吉沙尔,和卓兄弟以为清军和柯尔克孜人还有盟约,深惧腹背受敌,于是遣使去清营求和。
兆惠提出这罪魁祸首的两人必须进京觐见才有诚意,而和卓兄弟回复仅以撤军为议和条件,兆惠没有立即答复,心里盘算着还是和叛军僵持,等待援军来救。而波罗尼都这个时候因为后方不稳,暂时领兵撤回喀什噶尔去防范柯尔克孜人,所以叛军这个时候对黑水营的攻势也松懈了下来。
乾隆二十四年(西历1759年),富德率领的大军已经由乌鲁木齐出发抵达了阿克苏,并由阿克苏开拔、在前往救援兆惠军的路上了。而这个时候原驻守在阿克苏的副都统舒赫德也先一步率领新到的内地援军、索伦士兵与原驻兵丁共三千五百人由阿克苏开拔,浩浩荡荡杀向叶尔羌。
富德援军巴尔楚克赶上了舒赫德部队,两军兵和一处,行进到叶尔羌城东北的呼尔,在这里遭遇了回部叛军的大部队。这又是一场恶战,双方在此激战五个昼夜,清军由于连夜奔波疲劳不堪,不过因为人数和装备占优势,双方又陷入僵持。
这个时候上天给清军助攻了一把,由阿里衮带领、押送军马的援军赶到,清军军心一时大振,再次出战叛军,阿里衮与爱隆阿合军为右翼,富德及舒赫德为左翼,两军对回军形成夹击。因为在上一场战役中大和卓波罗尼都中了枪伤,导致军心不稳,回军节节溃退,伤亡上千人。
呼尔大捷是平定回部叛乱战役中最转折的一仗,清军从此扭转了颓势,以完全具有的压倒性优势开始结束这场战场。而兆惠在这个时候也得到了捷报,知道援军已经离的不远了,便率军杀出重围,和富德联络后和各军汇合然后回驻阿克苏,准备对和卓两兄弟展开追击。
呼尔大战以后和卓兄弟犹如惊弓之鸟,而在此不久之前的清军收复和阗全境的消息传来,更让和卓两兄弟惶惶不可终日,两人开始盘算一路往西逃亡并派人开始联络境外葱岭以西的巴达克山、浩罕等国,请求救援和收留。
这个时候兆惠和富德商议,决定兵分两路:由兆惠率军进攻喀什噶尔,截断霍集占外逃之路;由富德率军进攻叶尔羌,同时让和大和卓还有交情的霍集斯遣使招降波罗尼都,尽量争取和平结局。
而另一头,和卓两兄弟知道这时候大势已去,开始在两城疯狂搜刮民财、大肆破坏城中设施并裹挟城内百姓一起出逃。大小和卓在南疆搞的民怨沸腾、几乎人心尽失,兆惠、富德进兵所到之处皆大门大开迎清军入城,两军没费多少功夫就收复了喀什噶尔和叶尔羌。
入城安顿好城内行政管理事务以后,乾隆皇帝命兆惠原地驻守,坐镇指挥,派富德和参赞大臣明瑞等人进军葱岭,出国境追捕大小和卓,同时传檄西域诸国严令其必须全力配合清军缉拿匪首。
明瑞、爱隆阿所部追击到霍斯库鲁克岭(今塔吉克斯坦境内),与回部叛军激战,毙敌五百余人后继续追击,并于当年七月与富德、阿里衮部会和后一起向回部叛军发起总攻。清军追击至阿尔楚尔(今塔吉克斯坦境内),与叛军在山谷中展开一整天的大战,清军大胜,再次追击至伊西洱库尔淖尔。
再往西就到巴达克山了,叛军退无可退,决心在这里和清军决一死战,这里可以算多民族的一次大合战,清军这方出动了除传统绿营外、八旗军中的精锐健锐营,还有东北吉林、索伦、准噶尔蒙古骑兵以及霍集斯的维族士兵,双方这场决战再次以清军大胜告终。大小和卓经伊西洱库尔淖尔一役以后元气尽丧,他们的末日终于来临了。
满清平大小和卓之战示意图
和卓兄弟逃入巴达克山后,居然反客为主,小和卓霍集占居然威胁苏丹素勒坦沙将前来交涉的清使交出,还派兵在境内劫掠,苏丹不堪其扰,又惧于清军军事压力,于是出兵围攻霍集占部并将两兄弟擒拿。
这两兄弟在苏丹素勒坦沙手上成了烫手山芋——将“圣裔”交出给清军的话,其他中亚国家肯定会怪罪自己;如果不交,清军大军已经在家门口了,肯定不会放过自己。
苏丹非常犯难,纠结以后决定给清使谎称小和卓霍集占已死,不过乾隆帝那个时候还没有到他老年时期那个痴呆状态,不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直接赤裸裸地给巴达克山发出死亡威胁:“倘二贼被获情事不实,……即将巴达克山部落一并办理,亦无不可”。于是最后还是枪把子好用,苏丹迫于军事压力,被迫将和卓兄弟处死,并将霍集占首级函送清廷。
至此,西域全境平定。乾隆二十五年(西历1760年),西征军班师回朝,受到乾隆帝嘉奖,兆惠以平叛首功赐爵一等武毅谋勇公,并获得了“图形紫光阁”的殊荣,在紫光阁五十功臣中,排名仅次于一等忠勇公。
通过平定准噶尔,清廷收复了天山北路,彻底根除了漠北游牧民族边患侵扰;通过平定大小和卓,清廷收复了天山南麓,完全奠定了西域统治基础,是为最终统一近现代中国版图的最后一战;这也是满清继蒙元四百年以后,在西域确立起主权。
随着西域的平定,清廷的外交影响和东亚朝贡体系也扩张到了中亚,中亚各部落汗国纷纷来朝、遣使入贡。兆惠边功不小,而下一个能和他比肩的,要等到一百年后、再次出征西域的左宗棠了。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