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运动

【peluso】一周喝三次茶,健康长寿!10万中国人随访7年发现,每周喝三次茶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5%,预期寿命增加1.26年相关丨临床大发现

年末快到了,不能少了探亲和朋友,也不能少了礼物。我们中国人送礼物,最常见的是3种3354香烟、酒和茶。

这烟和酒,都是有害无益的东西。要奇点糕说,还是送茶为好,正好解解节日期间大鱼大肉的油腻,还能延年益寿。

近日,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王欣妍和顾东风等,分析中国10万人平均7.3年的随访记录发现,每周喝茶三次,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SCVD)、冠心病和卒中风险降低20%、18%和20%,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5%相关。对50岁的人来说,这大约能推迟ASCVD 1.41年,延长1.26年的预期寿命。这一研究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上[1]。

(来自)

茶这片树叶,位列世界三大软饮料之一,源自中国,风靡全球。饭后一杯茶也成了不少人的生活习惯。

健康上,茶叶里富含丰富的黄酮类物质,能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增强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功能[2-4]。还能减少血管中活性氧的产生,抑制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5,6]。

不过到了人体里,有时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在威尔士[7]和美国[8]进行的两项研究都没有发现喝茶和心血管风险降低有关。但欧美人嘛,以前喝的茶都是中国运过去的,海上漂几个月,什么茶都变成红茶了,至今也是以喝红茶为主。

(来自)

而在中国,作为茶叶的原产地,人们喝茶的种类可就多了,最多的还是绿茶。在同样喝绿茶为主的日本,喝茶就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降低有关[9],至于中国怎么样,还是看顾东风院士的这个研究吧。

研究人员使用了中国预防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计划(China-PAR)中三个队列的数据,共有100902名参与者被纳入分析。

这些人中,男性占了40.3%,基线时分别有48.2%的男性和20.4%的女性经常喝茶(每周至少3次)。相对来说,经常喝茶的人年龄更大,同时还吸烟饮酒的也更多。经常喝茶的人中,喝的最多的还是绿茶,占49%,而喝红茶的只有8%,另外43%的人常喝花茶等其它种类的茶。而大麦茶、苦丁茶、菊花茶等叫“茶”不是茶的“茶”,则被排除在了研究之外。

(来自)

在平均7.3年的随访中,一共发生了3683例ASCVD事件,1477人因ASCVD死亡,总共死亡5479人。

在排除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等等的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于不经常喝茶(每周少于3次)的人,经常喝茶与ASCVD、冠心病和卒中风险分别降低20%、18%和20%相关,因ASCVD、卒中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也分别低了22%、27%和15%。

根据这一结果,研究人员估计,对于研究中50岁左右的人来说,经常喝茶平均能推迟ASCVD1.41年,推迟卒中1.23年,延长1.26年的预期寿命。

50岁的参与者预计能获得1.26年的预期寿命,但年龄越大获益越少

而那些在研究期间一直坚持饮茶习惯的人,获益就更大了。他们的ASCVD风险、ASCVD死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相比不喝茶的人分别低了39%、56%和29%。

论文通讯作者顾东风院士也表示:“在一贯保持饮茶习惯的人中,茶的保护作用最为明显。机理研究表明,茶中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即茶多酚,不会在体内长期储存。因此,要保持饮茶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经常喝茶可能是必要的。”

而在茶的种类上,研究人员发现,主要是绿茶和其它种类的茶与这些健康益处相关。而其它种类的茶中,最主要的是茉莉花茶等各种花果茶,也是用绿茶做茶胚,吸收不同的香气制作的。研究中没有观察到红茶与各种健康结果的相关性,但研究人员表示,这可能是喝红茶的人数太少的原因。

过年大鱼大肉的吃多了,喝喝茶解解腻,顺便还能抵消一下吃进去的心血管风险。不过凡事也别太过,要是牛饮到晚上睡不着,或者睡着了一个劲的跑厕所,那可就得不偿失了。何况,此前也有研究显示,每天茶叶消费量超过4g,与胃癌风险升高46%相关。

编辑神叨叨

全体奇点糕呕心沥血呕心沥血呕心沥血打造的重磅音频课程《医学趋势50讲》终于上线了。我们一口气帮你同步了全球医学前沿领域最重磅的进展。只需500分钟,让你彻底搞懂最重磅的医学前沿进展。

课程亮点如下:

1、全面:一网打尽最重磅的医学前沿进展。

在这套《医学趋势50讲》中,我们囊括了免疫治疗、干细胞、微生物、人工智能、二代测序,抗癌新药研发等15个重要的前沿领域,帮你将全球最顶尖的科研成果一举收入囊中。

2、紧跟趋势:帮你无缝同步全球认知。

奇点跨学科专业知识团队,依靠强大的自有数据库系统,每天跟踪全球3000多本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实时把握医学前沿科技最强劲的脉搏。和全球认知同步,你不需要费心费力,我们把全球脉动送到你的耳边。

3、有趣易懂:不用绞尽脑汁,就能理解全球医学顶尖难题。

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论文往往晦涩难懂,再加上语言的隔阂,导致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这一次,我们帮你把艰深晦涩的前沿学术调制成清新爽口的科学小品,让你在享受科学之美的同时,轻轻松松理解医学顶尖难题。和全球最聪明的大脑思考同样的问题,你也可以。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购买这套超值的音频课程。两人拼团即可享有超值优惠价格。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们知识服务的品质,欢迎您添加奇点主编的微信,随时交流课程感想。

参考文献:

1. Wang X, Liu F, Li J, et al. Tea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The China-PAR project[J].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20: 2047487319894685.

2. Peluso I, Serafini M. Antioxidants from black and green tea: from dietary modul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to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J].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17, 174(11): 1195-1208.

3. Grassi D, Desideri G, Di Giosia P, et al. Tea, flavonoids,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endothelial protectio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3, 98(6): 1660S-1666S.

4. Cao S Y, Zhao C N, Gan R Y, et al.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Tea and Its Bioactive Compound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 Updated Review[J]. Antioxidants, 2019, 8(6): 166.

5. Ihm S H, Jang S W, Kim O R, et al. Decaffeinated green tea extract improves hypertens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a rat model of metabolic syndrome[J]. Atherosclerosis, 2012, 224(2): 377-383.

6. Vinson J A, Dabbagh Y A. Effect of green and black tea supplementation on lipids, lipid oxidation and fibrinogen in the hamster: mechanisms for the epidemiological benefits of tea drinking[J]. FEBS letters, 1998, 433(1-2): 44-46.

7. Hertog M G, Sweetnam P M, Fehily A M, et al. Antioxidant flavonols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a Welsh population of men: the Caerphilly Study[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997, 65(5): 1489-1494.

8. Sesso H D, Paffenbarger Jr R S, Oguma Y, et al. Lack of association between tea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ollege alumni[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3, 32(4): 527-533.

9. Kuriyama S, Shimazu T, Ohmori K, et al. Green tea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due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cer, and all causes in Japan: the Ohsaki study[J]. Jama, 2006, 296(10): 1255-1265.

头图来自

本文作者 | 孔劭凡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