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运动

【柯腾】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全集登陆上海:它是巴洛克音乐的瑰宝

《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像音乐制作的博物馆一样,保留了巴洛克时期的乐器演奏技法、复调音乐创作技法等。

5月8日,受汉唐文化之邀,丹麦哥本哈根协奏团登陆上海大剧院,带来了全套《勃兰登堡协奏曲》。犹如一堂流动的盛宴,6首协奏曲使得巴赫创作最黄金的年代跃然眼前。

演出现场

《勃兰登堡协奏曲》罕见全集上演

“巴洛克”(Baroque)一词最早来源于葡萄牙语,意为“不规则的珍珠”,而后特指17世纪风行欧洲、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艺术风格。

《勃兰登堡协奏曲》由6首协奏曲组成,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作曲家巴赫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如同一座由音乐构筑的博物馆,这套作品将巴洛克时期的乐器演奏技法、复调音乐创作技法等留存至今,被瓦格纳称为“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

1717年至1723年间,巴赫在柯腾宫廷任职,这也是巴赫音乐创作生涯中最为高产且不受干扰的黄金时期。

他完成了众多至今依旧频繁上演的作品,如《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集。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1721年左右献给勃兰登堡侯爵的作品。

这6首作品并非原本就成套,而是由巴赫精选过去创作修改后集合而成,因而乐器组合也各不相同。由于演奏所需乐器超过了侯爵府邸的乐队编制,无法演奏,于是这些作品一直被束之高阁,从没有排练演奏过。侯爵去世后,为了公平地分割遗产,他的所有物品都被估价,这份乐谱被划入不重要的作曲家一类,也被被低价变卖,只值24格罗申。

几经私人藏家转手,1849年,德国音乐理论学家齐格弗里德·威廉·德恩在勃兰登堡档案室发现了这份手稿,并于次年将其首次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手稿在火车运送途中遭遇轰炸,险遭遗失。负责运送这份手稿的图书管理员逃离列车,躲到森林中,并将乐谱藏在外套下,手稿才得以完好无损地留存下来。

无论从乐器配置、乐章结构还是旋律节奏,《勃兰登堡协奏曲》都显得与众不同,它几乎初步具备了早期古典交响曲的因素和特征,更接近室内交响曲的风格。

据考证,这些作品大概在3到4年间完成,没有连贯性,因而造成了6首作品风格各有差异。为了获得更加丰富的音响效果,巴赫几乎动用了当时可能形成的最大乐队编制,规模最小的第六首也有7件乐器。

在乐器的组合上,这些作品同样独具匠心。巴赫通常将不同的独奏乐器组合起来,比如第2首,以长笛、双簧管、小提琴、高音小号组成四重协奏曲,完全打破了当时传统协奏曲的做法。巴赫还将当时已被认为过时的大协奏曲体裁重新创新运用在第1、2、4、5首中,并将其推向了最后的高峰。

羽管键琴演奏家莫特森

像爵士一样即兴演奏巴洛克音乐

丹麦哥本哈根协奏团创立于1991年,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演奏早期音乐的重要乐团。1999年,羽管键琴演奏家拉斯·乌尔里克·莫特森以艺术总监的身份,成为乐团的领航人。

虽然没有指挥,然而上海的这场音乐会全由莫特森调度。6首曲子变换了6次队形,乐手们或坐或站,莫特森稳居C位,时而奏琴时而挥手与乐手们互动,始终是演出状态最活泼的那一个。

莫特森介绍,哥本哈根协奏团的特色之一,是使用与巴赫时代在构造、外观、功能上完全一样的乐器。比如,长笛是木质的而不是金属的;使用羽管键琴,而非钢琴;弦乐器的琴弦不是钢制的,而是羊肠线;已经被淘汰的高音小提琴也出现在演出队伍里。它们在制作方法上和巴赫时代的乐器完全一样,声音却与现代乐器大有不同。

这是否意味着,乐团呈现的音乐与巴洛克时期人们听到的音乐非常接近?

“我们使用这些乐器,当然是希望我们呈现的音乐与巴赫时代尽可能接近,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音乐听起来更有现代性。”什么是现代性?莫特森解释,他们的演出里有很大的即兴成分,对音乐的处理方式和爵士乐团有点像,节奏和旋律是固定的,但乐手们在演奏时有一定的即兴空间。

“我们不希望音乐听起来一成不变,而是在每场演出中都从零开始,创造一种新鲜的呈现——虽然不是每次都成功,但我们一直在尝试。”莫特森强调,他们不希望巴洛克音乐像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尽量使它们有时代特色、新鲜、出人意表,他们也会努力与现场观众互动,从而带来不同于在家里听唱片的体验。

相较古典、浪漫作品高频的上演率,巴洛克音乐上演的频率更低,与现代观众离得也更远,推广起来会否更困难?

“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莫特森观察,无论是主流演出机构的节目编排,还是唱片出版、媒体曝光,都集中在巴洛克之后的时代(古典和浪漫),巴洛克时期的节目确实较为冷门,“但我个人认为,巴洛克音乐更简洁,对非专业观众而言更容易理解,作品的演奏时长也更短,更容易集中精力。”

另外,他再次强调巴洛克音乐拥有难能可贵的即兴元素。在演奏那些热门的主流作品时(古典和浪漫),乐手们非常清楚作曲家的意图,演奏和呈现的方式也相对固定,但巴洛克音乐不会如此清楚,作曲家在单个乐器中很可能只写一条很简单的旋律,更多的装饰音是需要乐手后来加入的。

比如莫特森演奏的羽管键琴,巴赫往往只写羽管键琴左手部分的旋律,右手是需要乐手即兴发挥的——也因此,乐手们在演奏和诠释音乐上就有了更多可能性,而非一成不变,每场演出也不会完全一样。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一旦他们理解了这一点,他们就会更关注当时当刻乐手们在做什么,而不是觉得“这是莫扎特的歌剧,我当然知道它应该怎么演出”。

“巴洛克音乐强调旋律和节奏,非常好听,且相对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我们会尽可能将它带给更普遍的大众。”

为了向儿童推广巴洛克音乐,乐团甚至与哥本哈根的国家美术馆展开了合作。莫特森解释,美术馆有丰富的18世纪绘画馆藏,儿童在看画后会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故事,并在与乐团合作的小型音乐会上,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他们的作品。这样的普及“一箭双雕”,儿童既能有效欣赏画作,也能真正理解音乐。

2016年,哥本哈根协奏团第一次到访中国,在北京、香港各演出了一场,中国观众对非本土艺术展示出的热情和兴趣,莫特森至今记忆犹新。

于是有人向他发问,中国观众是否能真正理解巴洛克音乐?莫特森直言,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对,对音乐的理解没有对与错之分,所谓的“真正理解”是不存在的。

“对音乐来说,正是观众的感受赋予其意义。打个比方,我没去过西安,但我一直很想看兵马俑,看到兵马俑的照片时,显然我不了解它们的意义,但我的确被它们震撼,这是我前所未见的。这种反应的对与错无关紧要,欣赏音乐也是一样。我们到各地演出,不管观众看完带回家怎样的感受,都是对的,我们不会说不,也不会说这个听法不对——艺术不是这样起作用的。如果观众没法产生个人化的感受,我们所做的一切也没有意义了。”莫特森说。

由着这个问题,乐团经理利克特补充了一点在北京演出时的回忆。

“三年前我们在北京的演出非常受欢迎,观众里有很多儿童,他们可能并不完全在欣赏音乐,但都非常安静。演出中场和结束后,许多小朋友涌到台前,看起来非常好奇和感兴趣。这个画面太美了。这是很动人的一段经历,即便在欧洲,我们也没看过这样的场面。”利克特说。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