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运动

【纳布里】洛林孚日会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战役”

洛林堡州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被遗忘的战役”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以巨大的机动战拉开了序幕。但是仅仅几个月后,变成了坚定的阵地战,双方在各自漫长的战壕中对峙了近4年。

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捩点,是1914年9月6至10日的马恩河会战(Battle of the Marne),这个重要事件一直是军事史家研究的重点。稍早发生的东线坦能堡会战(Battle of Tannenberg,8月27至30日),也因德军杰出的作战指挥,在兵力悬殊的劣势下重创俄军,而成为另一个焦点。

在这两大会战耀眼的光芒之下,历来被视为西线战役(campaign)中次要作战的洛林—孚日会战(Battle of Lorraine and the Vosges,8月7日至9月8日),虽然是一战中最早开始的大规模战斗,对马恩河会战的影响比东线战事更为直接,但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可视为一战中第一场“被遗忘的战役”。

一、作战构想与兵力部署

洛林—孚日会战发生的地区在德法接壤的洛林与孚日山区,以洛林地区为主战场。此处的战斗由于两国的要塞区域阻隔—德国的梅斯—西欧维尔(Metz-Diedenhofen/Thionville);法国的图勒—南锡(Toul-Nancy),而与西线的主要作战分开。为了从整体的角度理解这场会战,首先必须从德、法两国的作战计划着手。

德国的作战计划正式名称为部署计划由参谋本部制订,以一个动员年度(4月1日起)为期实施。1914年一战爆发时德军的作战计划,就是1914年4月1日生效的部署计划,由小毛奇(Helmuth von Moltke the Younger)主持制订,并非1905年的“希里芬计划”(Schlieffen plan, Alfred von Schlieffen)。1914-15年部署计划的正本已毁于战火,目前仅存的是计划摘要,从中可看出部署重点,包含:动员时间表、兵力配置、海岸防御、各军团的任务。

法国的作战计划正式名称为第十七号计划,统称为集结计划。与之前的计划相比,第十七号计划是普法战争(1870-1871)后首次以攻势为主的作战计划:内容包括:计划制订的基础、动员计划、运输计划、外国军队现况分析、集结计划、防御指令、情报计划。

(一)、德军作战构想

德军主力(即右翼与中央)将经由比利时与卢森堡进入法国。假设对法军部署的情报正确,主力部队将以第5军团守备的梅斯—西欧维尔为枢轴进行大回旋机动。部署于洛林与孚日山区(帝国领地),这个一般称为德军左翼的兵力为第6、7军团。根据部署指令,其作战任务有三:

前进至佛鲁阿尔(Frouard)以下的摩塞尔河(Moselle)与默尔特河(Meurthe)方向,攻占芒翁维莱(Manonviller)要塞,阻碍法军集结,并制止法军移转至其左翼(任务一)。此任务可能因法军在梅斯与孚日山区间发动大规模攻势而终止。如果帝国领地内的部队被迫后撤,必须防止敌人包围尼耶德防线(Niedstellung),进而威胁到主力的左侧翼。若有必要,第6军团将派兵增援尼耶德防线的守备部队(任务二)。如果第6、7军团未遭遇敌人优势兵力,第6军团之一部与第3骑兵军团将前进梅斯南面,加入摩塞尔河左岸的战斗(任务三)。

部署于帝国领地梅斯东南的兵力,包括第3骑兵军团、第6军团(第1、2、3巴伐利亚军,第1巴伐利亚后备军,第21军),第7军团(第14、15军,第14后备军,预期的2个意大利骑兵师),将由两军团的资深司令统一指挥(称为联合司令官)。

帝国领地内的兵力构成有必要稍加说明。最南边的第7军团较小,约有125000人,除了1个来自符腾堡(Württemberg)的后备师,其余都是普鲁士(Preußen)部队,由1909-1913年间担任战争部长的希林根(Josias von Heeringen)将军担任司令。在洛林地区的第6军团,约有220000人,则大部分是巴伐利亚陆军(除了第21普鲁士军)。巴伐利亚王储鲁普雷赫特(Rupprecht von Bayern, Crown Prince of Bavaria)为司令,并同时担任联合司令官,管制第7军团,虽然希林根远较王储资深。第6军团的参谋部也由巴伐利亚军官掌控,参谋长德门辛根(Konrad Krafft von Dellmensingen)为1912-1914年巴伐利亚陆军的参谋总长。

虽然从德国之外来看,巴伐利亚陆军可被视为德国陆军的一个部分;但从内部来看,则是一支完整的、独立存在的军队。这支军队的统帅是巴伐利亚国王,战争部长以国王之名指挥部队,并拥有行政管理权。巴伐利亚参谋部则隶属于战争部。普法战争后,巴伐利亚采用了普鲁士的军队体系,但这并未影响巴伐利亚陆军的独立性。只有在战争动员开始时,巴伐利亚陆军才归帝国管制,但依旧是由巴伐利亚国王指挥的一个独立部分。巴伐利亚每年得到一部分帝国税收来支应军队的开销,也维持在柏林派驻军事代表的惯例。1914年洛林—孚日会战中,这个介于普鲁士与巴伐利亚之间由来已久的情结,对双方都带来负面的后果,也影响了作战指管的成效。

(二)、法军作战构想

第十七号计划包括两个进攻方向:一个在右翼,从梅斯与孚日山区之间突破;一个在左翼,由凡尔登(Verdun)—梅斯一线以北发动。法军动员之后,总司令霞飞(Joseph Joffre)下达给各军团特别训令(Directives particulières),说明个别的任务。第1军团位于法军整体部署的右翼位置,须完成向巴卡拉(Baccarat),萨伯格(Saarburg/Sarrebourg),萨尔格米那(Saargemünd/Sarreguemines)总方向进攻的准备。军团主力的右侧翼沿孚日山脊部署,最右侧将进入阿尔萨斯平原,以莱茵河(Rhein/Rhin)为屏障。该军团的行动必须与第2军团协同。

作为前期作战准备,第7军与第8骑兵师必须以最快速度通过贝尔福(Belfort)等隘口入侵上阿尔萨斯,朝科尔马(Colmar)方向推进,任务是以攻势行动牵制住企图穿越孚日山区的德军,并鼓动当地人民起义。此外,入侵部队也负责破坏巴塞尔(Basel/Bâle)车站与莱茵河上的桥梁,并监视纳布里萨克(Neu-Breisach/Neuf-Brisach)要塞。第2军团须完成向沙托萨兰(Château-Salins)、萨尔布吕肯(Saarbrücken/Sarrebruck)总方向进攻的准备,确保占有南锡的桥头阵地为攻击发起据点。配属该军团的第2后备师群,于南锡的北面集结,防御德军从梅斯地区发动打击军团左侧翼的行动。

由于右翼攻势较先发动,法军在图勒—南锡与贝尔福之间集结了2个强大的军团。第1军团在南面,由杜贝(Augustin Dubail)指挥,有259000人;第2军团在北面,由德卡斯特诺(Édouard de Castelnau)指挥,有315000人。第1军团由第7、8、13、14、21军,第6、8骑兵师,1个有12个连的重炮群组成。第2军团则包含第9、15、16、18、20军,第2、10骑兵师,1个有17个连的重炮群,第2后备师群(第59、68、70后备师)。

二、战役过程

如果洛林—孚日战场自始即为次要行动的所在地,而当地德、法部队的主要目标就是牵制对方的兵力,使之无法驰援决定性会战,为何在实际的战役过程中,德、法两军竟有完全不同的表现?

1914年8月7日,法军入侵阿尔萨斯南部。德第7军团司令部在最高统帅部许可之下,进行了强硬的反击。虽然投入了2个军(第14、15军),遭到重大损失,却未能以预期的坎尼(Cannae)式包围歼灭敌军,反而延误北上与第6军团会合的时间。第7军团的成功反击,让法军将右翼顶端推至莱茵河以缩短防线,节约守备兵力用于他处的希望落空。但这个局部的小胜利,却开始影响整体的规划:在部署指令中明确地说明要放弃阿尔萨斯南部,以第6、7军团的兵力集中为优先。最高统帅部不能坚持大方向,下级指挥部也未遵守部署指令的要求。这个现象随后将不断地重复。

法军一方,在确认德军侵犯了比利时中立后,便于2日晚间决定采用第十七号计划的“北方攻势”想定。第5军团的主力向左翼移动,让原先部署于第二线的第4军团插入第3、5军团之间,整个军团都移动到凡尔登以北。霞飞在军团司令会议中明确说明两个攻势的结合:一个在洛林,另一个在凡尔登—图勒一线以北。他强调,右翼在洛林的行动旨在牵制大量敌军,以利左翼行动的发展。洛林的第2军团在必要时得交出2个军,供他调派至左翼增援。自此,法军在洛林—孚日地区只是次要行动的作战概念就确定下来。

法军第1军团在阿尔萨斯南部的挫败,与德军在比利时明显的主要攻势迹象,都未能动摇霞飞的意志。8月11日,决定于14日以第1、2军团的内侧翼为攻击主力,发动对洛林的攻势。他也将法军最右翼的部队进行整编,组建1个阿尔萨斯军团,由波将军(Paul Pau)指挥,下辖第7军与第8骑兵师(两个单位的指挥官稍后即被撤换),第1后备师群(预计18日抵达),5个山地营(预计13日抵达),与第44师(预计15日抵达)。

德军一方,第6军团司令部因为无法得知法军企图而深感不安。鲁普雷赫特企图采取攻势来掌握主动权,但他仍须等待第7军团的到来。2个军团之间的协调并不顺利,希林根似乎难以接受较年轻王储的管制,何况还是个巴伐利亚人。

8月14日,德第7军团收到来自驻瑞士武官的情报,指出第6、7军团当面的法军可能多达15-18个军。如果属实,就是优势敌人兵力,在部署指令中,这是进行另一个行动的先决条件。第6军团快速地反应,下达大规模后撤的命令,将退向萨尔河一线。法军也在同一天开始前进。霞飞完全明白从梅斯与圣特拉斯堡两大要塞群之间深入,法军两侧翼面临的危险。因此他严格管制法军前进的速度,一次仅推进短短的5公里,便停下来掘壕固守。加上此时在北边比利时境内,陆续发现多个军级单位德军的行动,让他开始担心德军右翼行动的规模。德第6军团司令部根据法军犹疑的态度,研判对方可能与自己的任务相同,只是要将敌人兵力牵制在原地。

8月17日,最高统帅部派联络官至第6军团,希望第6、7军团向北撤退,据守尼耶德阵地与梅斯,阻止法军前进至主力的左侧翼,不支持在帝国领地内发动胜算不大的攻势。司令鲁普雷赫特承认正面攻击的劣势,但他认为重型火炮可显著增加攻击威力。德门辛根则担心持续后撤会削弱部队的士气,认为进攻的风险小于被动防守。最后,第6军团的立场是,除非最高统帅部下达正式命令,否则将发起攻势。联络官无法说服第6军团司令部,竟将决定权留给对方。为了确认攻击决定不会被否决,德门辛根于18日去电副参谋总长史坦(Hermann von Stein)。据说,史坦回应道:“不,最高统帅部不会阻止你们发动攻击。你们要为自己的行动负责。根据自己的良知决定吧!”德门辛根则回答:“已经决定了!”。

8月19日,德第6、7军团各军收到攻击命令,攻击发起时间为20日0500时,企图以出其不意的攻势夺取先机。第6军团司令部的攻击部署,显示德军对法军情报掌握的程度很高;除了难以避免的正面攻击外,也安排了侧翼包抄的兵力,证明王储与德门辛根具备水准以上的作战能力。一战后德军针对败战进行检讨时,第6军团停止后撤转为攻势的这个决定,受到诸多批评,小毛奇甚至视之为“抗命”。但实际上,当时最高统帅部根本未曾尝试约束或限制第6军团的攻势。

8月20日德军发动攻势时,法军正缓慢地前进,德、法两军正面冲撞,演变成激烈的遭遇战。双方的部队捉对厮杀、各自为战,宽广的正面上,结合了洛林地区的茂密森林与崎岖山地,战线犬牙交错。法军的作战缺乏互相协调而软弱无力,德军则以强大的决心与火力猛烈攻击。当天下午,法第2军团被迫撤回法境之内,依赖南锡要塞提供的坚强防御自保。21日第1军团也开始后撤。霞飞对这个挫败十分意外,他认为法军右翼的兵力绝对足够抵挡德军左翼的攻势。他判断目前不宜从第2军团抽调兵力,于是下令停止第9军的装载(18日的决定,目的在增强左翼第5军团;第18军已启程西行),将该军交还第2军团,并要求第1军团确保右侧翼安全。

此时,霞飞才真正认识到德军右翼在比利时的行动规模远超过先前估计,但他依旧乐观地想以强大的攻势来回应。他判断,德军要在默兹河(Meuse)以北进行大规模机动,只能以别处兵力密度下降为代价。法第1、2军团的正面,敌军正发动攻势,就代表在卢森堡的德军兵力密度是最低的,对第3、4军团在此发动攻势有利。如果行动成功,就可将入侵比利时的德军右翼与其他部队切断联系,随后加以包围歼灭。

这时整个法军的作战重心已经北移。即使如此,北面攻势成功的前提,是在洛林—孚日的右翼不被德军突破。因此,当霞飞得知第2军团打算放弃南锡,退往图勒重整时,便意识到右翼出现大缺口的危险。于是他坚持第2军团尽所有努力在南锡固守24小时,以免北方的主要行动受到冲击。21日2200时,由于德军在距默尔特河20公里处停止追击,第2军团的情况才稳定下来,除第15军外,第16、20军都已进行重整。从霞飞的回忆录中可发现,德第6、7军团发起的这个攻势,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起了“误导”法军对德军兵力配置评估的效果:法第9军的调动被取消,使第5军团无力抵抗德第1、2军团的重压而崩溃;错估德军中央的兵力强度,发动了阿登山区攻势(Bataille des Ardennes),造成伤亡惨重的挫败。德门辛根决定在默尔特河之前停下,未深入追击以扩大战果,其实也与所担任的次要行动角色相符。

8月30日,最高统帅部负责重炮调度的包尔(Max Bauer)少校来到第6军团司令部,提到最高统帅部预期法军将建构强大的防线来阻挡德军右翼,为了破坏敌军这个企图,第6军团需快速穿越图勒与艾皮纳勒之间的隘口攻击敌人的侧翼,并取得决定性战果。任务一变再变。当初希里芬(Alfred von Schlieffen)苦心设计绕经比利时的大回旋机动来避开的这道铜墙铁壁,现在反而要缺乏攻城重炮、兵力薄弱、疲惫不堪的第6军团进行正面突破。包尔建议先攻占南锡阵地为准备措施,以减少渡河时所需掩护的区域。这并非全无道理,问题在第6军团有无足够实力攻下这个要塞化的山头?包尔乐观地估计3天的时间便足够,他将提供梅斯要塞的所有重炮来支援这个行动。

8月31日,第6军团司令部下达攻击南锡命令。但仅在几小时后,最高统帅部又下达新命令:第6、7军团的核心任务是牵制住同等规模的法军,攻击南锡阵地已正式列为不必要行动,只需要建立强大的监视兵力;渡过摩塞尔河的任务不变,但如果无法在最短时间内执行渡河行动,则准许第6军团放弃任务退出法境。

9月1日,第6军团内部对是否立即攻击南锡出现意见分歧。德门辛根急于发动攻势,但受到其他参谋与指定进攻各军代表的反对,只得推迟进攻行动。9月2日德门辛根亲自前往最高统帅部,争取到攻击南锡的许可。9月4日开始的进攻,先以右翼接近南锡,左翼前进艾皮纳勒,目标仍在渡过摩塞尔河。原属第7军团的单位在孚日山区茂密的森林中奋战,遭到拥有适合山区作战武器的法军精锐山地师压制而伤亡惨重。最高统帅部得到的情报显示,法军正从图勒—艾皮纳勒地区撤出2个军(霞飞此时已在部署马恩河的全线反攻);遂于5日下令第6、7军团尽快渡过摩塞尔河牵制法军,使其无法西向增援。但是德门辛根却认为强行突破要塞防线并非当务之急,宁可等待法军全面后撤再尾随追击。

5日,德军开始实施弹药消耗管制,明令禁止在野战行动中以重型榴弹炮为火力支援。210 mm重炮原先是用于摧毁敌方要塞与防御工事的机动火炮。但由于具有9.4公里的优异射程(当时一般野战炮只有3-4公里射程),与发射120公斤炮弹的强大威力,常被用于攻击法军炮兵的反炮任务,导致极大的弹药消耗。炮兵弹药短缺开始成为双方作战进行的重大困扰。法军甚至已被迫使用淘汰的黑火药来射击过时的黑火药炮弹。

德国最高统帅部的军械主管更亲自到第6军团司令部,调回由梅斯支援的150 mm重炮与弹药,还取消已经短缺的130mm弹药补给。南锡野战防御工事已具备稍后强固堑壕的雏形,德军现有火炮无法轻易造成破坏,只是徒然浪费弹药而已。德门辛根自己的炮兵参谋都建议停止攻击南锡,但德门辛根执意继续攻击;对他而言这不仅是荣誉问题,还是攻势失败责任归属问题。残酷的阵地战又持续了几天,最后在各军参谋长一致要求之下,才在9月8日终止攻击行动。直到马恩河会战结束,洛林—孚日地区不再有大规模战斗。

在德军参谋本部制订的作战计划中,右翼与中央的攻势为主要行动(经过比利时、卢森堡),左翼第6、7军团在帝国领地担任的是保护主力左侧翼,与牵制敌军的次要行动。一直到8月22日之前,第6军团的行动,确实是基于对本身任务在整体作战中之角色的正确理解而展开的:面对优势兵力的法军攻势,决定先行后撤;在法军前进速度极为缓慢,显露牵制作战企图之际,发动有限度的反击,并对法军造成心理上的冲击。战后认为王储年轻气盛、冲动地发动攻势的批评,并未以战役全局的角度来分析。此时北面比利时境内的主要行动正在展开,如果第6、7军团没有采取上述行动,霞飞可能更早将法军第1、2军团兵力北调,或许在阿登攻势中就已将德军右翼与中央的联系切断,一战可能就以德军惨败结束。鲁普雷赫特与霞飞分别在不同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避免了各自的军队在开战初期的溃败,但却让这场残酷战争又持续了四年之久。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