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犹太人的叙述,以撒是亚伯拉罕的嫡子,也是犹太人最正统的祖先。
然而犹太人的这个祖先却差一点就被自己的亲爹亚伯拉罕当成祭品给献祭了,如若是这样犹太人在三千多年前就差点遭到灭种之灾了。这个故事是整部圣经当中最引人注目的篇章之一,从古至今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和讨论。一、先祖以撒
上文提到,上帝和天使路过亚伯拉罕家门的时候,许诺一年后保佑他生儿子。果然,莎拉怀孕了,并且给亚伯拉罕生了个儿子,取名以撒。那一年亚伯拉罕一百岁了,你要说这太离谱了,其实圣经上这样离谱的事情多了,过去人们把这种事情叫做神迹。中世纪的一些牧师甚至声称,就是因为上帝可以显灵,显示违反正常现象的神迹,才说明上帝是全能的。各位看官且姑妄言之姑听之吧。
以撒(易思哈格)也是伊斯兰教的重要人物,这是穆斯林为以撒修建的坟墓
且说这以撒也健康的长大了,断奶那天亚伯拉罕举行宴会庆祝,以实玛利和以撒玩在一块儿,被莎拉看见了。这下可成了莎拉的心病,她担心以实玛利会影响自己儿子的继承权,因此要求亚伯拉罕把以实玛利母子二人赶走。亚伯拉罕想,手心手背都是肉呀,这会儿上帝又来传达旨意了,说你的家业只能通过嫡出的以撒传承下去。于是夏甲和以实玛利母子再度遭到驱赶。
此事的分析在之前关于以实玛利的文章当中(两对母子的矛盾,导致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千年恩怨)已经有叙述,此处略去。但是现代学者却指出,这个故事是有当时的法律和风俗为依据的。按照《汉莫拉比法典》,小妾生的儿子,只要被父亲承认,是可以有继承权的。因此这给小妾和庶出的儿子带来了不小的隐患——他们会威胁正妻及嫡子的权益。考虑到这一点,努兹法律当中有条文明确规定禁止正妻驱逐庶子。这也是亚伯拉罕在妻子莎拉要求赶走以实玛利的时候犹豫不决的原因,而对于莎拉来说,她自己没有驱赶夏甲的权力,就只能借助丈夫之手来为儿子以撒保全家产。
二、献祭以撒
现在亚伯拉罕只有嫡子以撒在身边,当然是呵护备至。可是有一天,上帝突然降下指示,要求亚伯拉罕把儿子以撒拿来献祭。亚伯拉罕似乎并没有异议,就拉着儿子以撒上了路,路上还一直不敢告诉以撒真相。等到了上帝指示的山上,亚伯拉罕才将儿子捆了,正举起屠刀要杀子,天使立刻显灵,让亚伯拉罕住手,表示上帝已经知道了亚伯拉罕的虔诚,将极大的祝福他。可以说,正是敢于将亲生儿子拿来献祭的决心,才使上帝下定决心祝福亚伯拉罕及其子孙。
卡拉瓦乔的《献祭以撒》
这个故事对于犹太人和基督徒乃至穆斯林(不过在《古兰经》里面,要被献祭的是易司马仪)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个故事对于信徒们的指示是十分明确的:无条件的服从上帝的旨意,上帝绝不会让你吃亏。这个故事类似于我国古代《二十四孝》里面郭巨埋儿的故事,郭巨家穷,难以同时养育母亲和儿子,就要埋掉儿子。正在挖坑的时候挖出了一坛金子,上面还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埋儿的故事
可是要较真的人对这样的故事绝不是没有异议的,比如说上帝那会儿要是不显灵,那以撒不就被牺牲掉了?同样的疑问针对郭巨,如果郭巨没挖出金子,那儿子不就被埋掉了吗?当我们问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就表明我们并不是信仰者,真正的信徒大约是不会有这样的疑问的:上帝会救下以撒,正如郭巨能挖出金子。然而即便如此,你让真相信这些故事的人去如此实践,我看几乎也没人会自信的认为自己的屠刀能被拦下来或者顺利挖出金子。所以大家更多的只是谈这两个故事的教育意义,比如前者教育信徒要无条件信仰,后者教育人们要孝顺等等。
当然中国的读者会认为把这两个故事并列起来很不合适,毕竟郭巨不是宗教信徒。其实郭巨在挖坑的时候,至少是坚信对母亲的孝顺是绝对大于对子女的疼爱的,这种不由分说的坚信恰和宗教信念类似。有人认为这种信念不懂得转圜,是迂腐的,但是这大约就是宗教信徒和一般人之间的差异。这两个故事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吓唬小朋友,其中一个被吓唬到的就是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战栗》中认为,亚伯拉罕正是毫不犹豫的将信仰至于世俗的伦理道德之上,而成为真正的信仰者。这种对待信仰的态度是我们中国人十分陌生的,我们在数千年的历史当中所没有的恰是这种宗教情感,而更多的是对世俗伦理道德的重视。这种态度的偏差使得我们中国人格外会做人,面对重大原则的问题格外能看得开,像郭巨这种偏执的进孝道的人在中国人当中恐怕也是寥寥无几的,在不少人看来,这恰恰是中国文化的优势之所在。当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恐怕取决你自己的文化立场了。
亚伯拉罕献祭儿子的故事给克尔凯郭尔带来了严重的童年阴影
这个故事的另一个寓意是有关拿活人献祭的。活人献祭这个习俗实际上普遍的存在于各种古代宗教和信仰当中,最有名的大约还是古代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的活人献祭。上帝命令亚伯拉罕献祭,亚伯拉罕就毫不犹豫的献祭,可见亚伯拉罕对人祭至少是不排斥的。而上帝最终用羊取代了以撒,正是上帝用亚伯拉罕的手来执行一项改革,即废除人祭,改用动物替代。但是这项改革最终达成的年代应该并不在亚伯拉罕时期,考古学家们发现,迦南地区到了很晚还存在人祭现象。而《圣经》里面也记载了希伯来人如何受到迦南人的影响进行人祭。可见,废除人祭正是圣经的作者借助亚伯拉罕杀子的这个故事所表达的宗教理想。而羔羊取代了以撒,也使得羔羊这个词在犹太教和基督教当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像羔羊一样顺从上帝的信徒。
太平洋岛民活人献祭的场景
虽然如此,这个故事读起来还是很残忍的,亚伯拉罕的顺从也显得十分冷酷,整个故事体现出的悲剧色彩,使得亚伯拉罕将儿子献出的整个场景看起来十分悲壮。
三、莎拉去世
以撒的母亲莎拉一百二十七岁去世,这个年龄虽然也很夸张,但是比之前的七八百岁当然要低调多了。莎拉死后,亚伯拉罕就要为妻子置一片墓地,就和当地人商量,要买当地一个名叫以弗仑的人的山洞做墓地。然后两人的对话很有意思:亚伯拉罕要花钱买山洞,可是以弗仑却说要将那个山洞及山下的地都送给亚伯拉罕。亚伯拉罕执意给钱,以弗仑就说,那片地也就值四百银子,不算什么,您还是办丧事要紧。然后亚伯拉罕就给了他四百块银子,把地和山洞都买了下来。
安葬莎拉
看官们看到这里估计要傻眼了,这以弗仑不是不要钱吗?原来客套了半天,说不要钱意思就是要把山洞和地都给买了,不然不卖啊。这人客客气气的说四百块银子不算什么,其实是变相喊价,然后做了笔大买卖呢!这人喊价有水平,得好好学学。不过看官们先不急给以弗仑扣上奸商的帽子,其实按照当地的习惯,都是山洞连着附属的地皮一块儿卖的。总之,一直处于游牧生活当中的亚伯拉罕,才开始真正有了一片地产。
安葬莎拉之后,亚伯拉罕就要为儿子的事情操心了,他找来老管家,让他去亚伯拉罕的老家——也就是幼发拉底河,为儿子以撒找个媳妇,就是以撒的老婆利百加。亚伯拉罕活到一百七十五岁,死后就和老婆葬在一起。由于安葬了这么多重要的人物,这个地方因此成为犹太人和穆斯林都十分尊崇的圣地。
穆斯林重修了莎拉和亚伯拉罕的墓地
文史君说:
对于犹太人来说,亚伯拉罕敢于用儿子来献祭,证明了他的虔诚,上帝也因此拯救了以撒的性命,因此上帝才真正选定了犹太人作为选民;而对于穆斯林来说,这个殊荣属于他们的祖先以实玛利(伊斯玛仪),也因此证明了阿拉伯人具有更加优越的地位;对于基督徒来说,故事最重要的教训是信仰,亚伯拉罕将信仰置于一切之上,因此才能在上帝面前算得上是义人;考古学家则相信这是古代犹太教废除活人献祭的重要时刻。至于各位看官能从这个故事当中得到什么教训,那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参考文献:
[德]维尔纳・克勒尔 :《圣经:一部历史》,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冯象:《创世记:传说与译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何新:《诸神的起源》,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英]凯伦• 阿姆斯特朗:《神的历史》,海南出版社2013年版
[美]约翰•布莱特:《旧约历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美] 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
[古罗马] 约瑟夫斯:《犹太古史》,基督教天人社1996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隔壁小王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