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2019年女排世界杯颁奖典礼在日本大坂举行,中国队在本届比赛中以11连胜获得冠军。
中国队球员朱婷(前右)获得最有价值球员奖。(新华社/图)2019年女排世界杯,除了中国队能否成功卫冕外,朱婷能否蝉联MVP荣誉也是一大看点。最终中国女排以11连胜的战绩夺冠,朱婷也成功再次拿到MVP奖项。据网易体育统计,这是她个人在各项赛事中的第13个MVP荣誉,她也成为世界杯历史上第一位两连MVP得主,而三次三大赛MVP的成绩也追平了郎平的纪录。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排坛,用“超级明星”形容朱婷也恰如其分。自2013年横空出世以来,朱婷以她极具天赋的排球技艺和稳定的发挥,迅速成长为世界排坛最佳主攻手。在很多媒体和球迷眼中,朱婷已经是“国宝级”运动员。
2018年,在土耳其女排超级联赛决赛前的短暂休息日里,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拜访了朱婷。以下文字节选自2018年5月22日刊于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朱婷 巨星征途》(全文请戳文末的阅读阅文),旧文重发,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超级巨星”的内心世界。
伊斯坦布尔新生活
房门打开,营养师王政把我们迎入朱婷位于伊斯坦布尔的家中。房门口一双巨大的拖鞋首先引起我和摄影师老方的注意。
朱婷从厨房走出来,非常客气地领我们到客厅。在她接近两米的身高面前,我们就像几个霍比特人,不得不仰头与她说话。她似乎感觉到我们内心的压力,很自然地半坐在柜台上。
像伊斯坦布尔人一样,刚坐下来,朱婷便招呼我们喝茶。尽管到土耳其已近两年,她却一直喝不惯土耳其红茶。“要煮好久,煮得特别浓。然后倒半杯茶,再倒半杯白开水,它是兑的。没有国内的好喝。”
与茶一样,她还没有适应土耳其餐。队友们认为土耳其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菜,朱婷不以为然。她认为土餐无非就是烤肉、面包之类,只有Turkish Menemen(与中餐西红柿炒鸡蛋有些相似)对她的口味。
营养师王政(右)专门负责朱婷的饮食,让她能吃到家乡的味道。偶有兴致,朱婷也会下厨做些家乡菜,最擅长的菜是香菇炖鸡和炒土豆丝 图 / 记者 方迎忠
训练和比赛总是紧张而疲惫。休息时,朱婷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这座房子里。2016年到伊斯坦布尔后,每年有差不多50场比赛,还有大量的训练。假期不多,偶尔有,也只是些零碎的时间,难得出去逛。
训练和比赛总是紧张而疲惫。休息时,朱婷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这座房子里
过去在国内打球,过的是集体生活,但在国外职业排球的环境里,队友训练结束之后都有各自的生活,很少交集。“基本上就是去家里坐坐这种。”朱婷说,今年大家了解更深入之后,业余与队友聚会的次数渐渐多了。她有时也会邀请队友到家中享用中餐。
有时候,晚上和队友一起聚会,吃完饭、喝过茶,大家还要继续去玩,她便不参与。“我可能就只能参加第一波,第二波我就不行了。比如,他们去看电影,我也听不懂土耳其语。”
幸运的分岔路口
朱婷1994年出生于河南省一个农村家庭。在周口市郸城县秋渠乡朱大楼村,她一直生长到13岁。从村子出来往东,行不过两公里,便到了安徽省阜阳市地界。
与这片平原上的其他几个县一样,郸城县长期是国家级贫困县,种植庄稼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来源。
朱婷的父母朱安亮和杨雪兰都是农民,朱婷排行老三,出生时家里曾因为超生问题,被罚了款。为了养家,朱安亮农闲之余,在村口开了一家修车铺,帮人修理农用车。“我父亲是修车的,搞电焊。”当我问她父亲的工作时,她快速回答道。
朱婷早熟,话少,很小就开始帮家里干活。朱婷最初的学习成绩一直排在前列,有时候代表学校出去参加考试比赛,到了五年级,成绩开始有些下滑。“就玩着玩着,(成绩)下去了一点。”她回忆,当时家里人闲聊,偶尔也会说,这孩子成绩不好,将来也得出去打工。
幸运的是,她在人生的第一个分叉路口,遇到了排球。
在十岁之前,朱婷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在同龄人中并不显眼。她的三年级班主任高瑞华曾提到,她当时身高与其他学生无异。读高年级以后,她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身高长得很快,就像春笋拔节。到13岁,她已经变成了身高1米78的小巨人。不过,因为营养不良,很瘦。
“我爸妈是高个儿,大姐也偏高。”朱婷的家族基因,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体格。朱婷不再是一个不显眼的小女孩。她进入新班级的第一天,便因为身高,令班主任张心义特别关注。
张心义认为朱婷成绩一般,很难脱颖而出,也浪费了如此突出的身体条件,建议她练体育。他找到朋友杨志义,让他帮忙引路。杨志义是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的体育老师,曾经是一名运动员,参加过全国农民运动会。杨志义通过几个基础体育项目测试朱婷之后,认为她的天赋不可多得,很快联系了周口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夏陆海。和杨志义一样,夏对朱婷的身体条件赞不绝口。
2007年8月初,在张心义的努力下,朱婷参加了周口市体育运动学校组织的夏令营。这个为期四周的夏令营,是为了选拔年轻的体育人才而定期举办的。
进入夏令营之后,朱婷被带到周口体校几个体育场馆测试,由各大项目组轮流挑选。因为身高出众,她首先被送到热门的篮球组,结局是“不行,这孩子太瘦”。之后,她又去了皮划艇项目组。朱婷胳膊长,划艇比其他人有一定的优势,但腿太长了,在狭窄的船上伸展不开。
她先后被各大体育项目的老师看了一圈,最后被排球组选中。那一年,她13岁,开始参加排球训练。在此之前,除了小学体育课,她从来没有参与过正式的运动项目,甚至还不认识排球。
在夏令营里,学员们因为没打过球,一开始只是练身体素质,每天不断地跑步、跳跃。“每天要计时跑400米,1分20秒过关,如果跑不下来,重跑。我当时跑得可慢了,其他人也不快。因为大家都还小,几乎都过不了,最后几个老师在一块商量,说给我们放松点要求,就1分50秒。即使这样,我们也是刚好才跑下来,老累了。”朱婷回忆。
她过去没有体育基础,刚开始训练,还没有适应,每天都觉得特别苦。当时的运动量如今对她来说,其实很小。但那时候,她几乎难以忍受,常常抽筋,浑身都疼,梳个头,胳膊都抬不起来,晚上也睡不好。正值夏天最热的时候,田径场上一棵树也没有,每天顶着太阳跑步。有时候,跑着跑着就哭了起来。
“抱头哭!太累了你知道吗?不光是女孩,男孩也会哭。”最初一段日子,朱婷告诉父亲朱安亮,太累了,真的有点坚持不住了。朱安亮劝她,先坚持,实在不行就别练了,出来跟着姐姐们打工去。朱婷想留在学校,咬咬牙,挺过最初两周的痛苦后,逐渐适应。
8月末,夏令营结束。朱婷在二十多天里展现出来的协调性、灵活性和爆发力等身体方面的天赋,令夏陆海惊叹。因为周口体校排球训练条件有限,夏陆海在夏令营期间已经把朱婷举荐到河南省体校。夏令营一结束,朱婷就进入河南省体校,开始系统的专业排球训练。
横空出世的超级球星
“大家好,我是朱婷,欢迎关注排超全明星赛,助力中国排球,祝中国排球明天更好。”
这句简短的话,朱婷对着手机录了五六遍。她站在“碗净福至”的毛笔字前说台词,王政站在椅子上拿手机帮她拍摄。录最后一遍的时候,她拿过手机,放了一遍视频,觉得自己表达流畅,表情到位,情绪恰当,高兴得右手握着拳头,往胸前一甩,喊了声“耶”。
这是她为首届中国排超全明星赛录制的一段小视频。她已经为中国排球录过不少类似的视频。在过去几年里,朱婷已经成为中国女排的名片,很多人把她与郎平相提并论,甚至给予她更高的评价。
转折始于2013年。在这一年,朱婷横空出世,成为最受关注的球星之一。
2013年4月,郎平出任国家队女子排球队主教练。朱婷的名字出现在当月公布的国家队集训名单中。朱婷首次入选国家队,当时依然寂寂无名。四个月之后,媒体开始称赞郎平“独具慧眼”。
那年6月初,国青队顶替国家队参加瑞士精英赛,在与平均年龄大自己三岁的其他国家队的比赛中,朱婷崭露头角,以105分的得分,荣膺此次赛事最佳得分奖。
半个月后的亚洲青年锦标赛中,18岁的朱婷带领国青队获得冠军,她包揽了最佳得分、最佳扣球以及MVP三项大奖。国际排联官网称她为“不可思议的力量”。
8月,世界女排大奖赛澳门站比赛,郎平给予新人朱婷充分的信任,让她以主力身份出战。刚刚升入国家队的朱婷一战成名。她在三场比赛中均获得全场最高分,带领中国队三战全胜,获得冠军。自此之后,朱婷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赞誉之声铺天盖地。
这一年之前,除了教练和队友,这名13岁才开始接触排球的运动员少有人知。
2007年8月26日,朱婷进入河南省体校,学习排球。学费一年3万。学校分普通班和运动班,零基础的朱婷最初被分到普通班。在河南省体校,朱婷的运动天赋逐渐显露。她还很能吃苦,训练认真,12天后被调往运动班。运动班的学生成绩更好,待遇也要好一些,每个月都有一定的补贴。
她的启蒙教练刘宏认为,朱婷是每个教练都会喜欢的运动员,身体协调性出众。在训练中,朱婷学得快,不偷懒,一直是表现最好的学生。
朱婷受父亲朱安亮的影响很深,认为自己继承了父亲的一些优秀品质,让她的排球生涯受益匪浅。“我父亲一个是做事认真;二是他做生意非常诚信、善良,在十里八村特别受好评。”朱婷说,自己训练的时候很像父亲。“我妈常常说我‘活生生像你爸’,做事风格和我爸很像,脾气也像,什么都像。”
2009年,刘宏多次向河南省女子排球队推荐朱婷。主教练詹海根稍有犹豫后,接收了朱婷。在更大的平台,她开始以火箭般的速度成长。
2010年,朱婷成为河南省女子排球队主力,代表河南队参加全国女排联赛,与成人队员角逐。她当时只有16岁,却已展现出不俗的实力。这一年,国青女排主教练徐建德关注到朱婷,认为她会是“下一个周苏红”,“身体条件和动作都比较好。”2011年1月,在河南队与郎平执教的恒大女排的比赛中,尚显稚嫩的朱婷展现出来的技术水平令郎平印象深刻。同年,朱婷代表国少队参加世界少年女排锦标赛,获得亚军,她总共得了87分。2012年,身高已经超过1米9的朱婷,入选徐建德率领的女排国青队,在当年的的亚青赛上,朱婷成为中国队的核心球员,率队获得冠军,成为赛事MVP。
2016年8月16日,巴西里约奥运会,朱婷在对阵巴西女排的比赛中大力扣杀
2013年成名后,朱婷代表国家队在随后几年里参加了多项世界大赛。她几乎都是表现最好的球员。2014年意大利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国女排获得亚军,朱婷获得最佳得分、最佳主攻单项奖。2015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夺得冠军,朱婷成为MVP。2016年8月,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获奥运冠军,朱婷获得MVP与最佳主攻奖项。朱婷的人气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很多人认为她是这个星球上最好的女排选手。
“原来有人说郎平是60年一遇的选手,我可以这么说,朱婷是100年才出一个的好苗子。”原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主教练陈忠和评道。
2014年女排世锦赛,郎平受访,说:“我不太愿意用朱婷和我来相比,因为时代不同,现在要求运动员能力更高,其实朱婷的进攻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我。”
里约奥运会之后,在郎平的帮助下,朱婷加盟土耳其瓦基弗银行俱乐部,开始留洋之路。
原来是在一个框里——对话朱婷
2018年5月7日,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欧洲女排冠军联赛决赛,瓦基弗银行3-0战胜罗马尼亚布拉日,卫冕欧冠奖杯。朱婷荣膺欧冠最佳主攻,此前她已获得了土耳其超级杯、土耳其杯、土超联赛的冠军
出国打球让眼界变化很大
人物周刊:你到土耳其已经两个赛季了,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比较大的变化?
朱婷:我觉得是眼界。看的东西不一样了,因为这边有很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包括其他队交手的运动员,从他们身上你能学到不一样的打球风格,或者说打球的变化。教练指导的方式也有不同。因为年轻可以去学习、去尝试嘛,如果是好的就拿来自己用。
人物周刊:对于你来说,眼界是最重要的吗?
朱婷:对啊,因为你要看那些东西,很多的打法基本上都是在这里产生的。
人物周刊:原来是在一个框框里?
朱婷:对,因为你看不到的时候,你就只能想这个东西。但你看到之后,你会想更多东西。
人物周刊:你到土耳其之前,期待自己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现在发生的和过去期待的有区别吗?
朱婷:我最开始来的时候,想的是看看其他运动员是怎样一种职业的生活方式,因为我在国内是没有体验过的。想知道从生活到训练再到比赛是怎样一个状态吧。再就是体能方面,其实我之前是不太注重体能的,体能的概念在脑子里也没形成特别大的规格,但来这边之后就发现完全不一样了。
人物周刊:原来没有真正的体能上的概念吗?
朱婷:原来也有,但有归有,你体验不到那种感觉,感受不到,体能对自己的重要性,身体的健康对自己的重要性,尤其对一个运动员来说的重要性。
人物周刊:现在又有很多人开始讨论你的身价。身价会给你很大压力吗?
朱婷:但真正你能得到多少,或者你能实现多少,或者你认为你自己值不值这个价钱,只有你自己心里知道,所以自己心里这杆秤要平衡,我觉得外面怎么说都无所谓的。他们说多少多少,其实我心里想说,你能把你说的这些的钱差价补给我吗?哈哈。很夸张的,因为大家都有这种(想法),其实我都不知道消息从哪儿来的,因为现在的合同还没有开始谈。可能是每次到这种合同快要成型的阶段,大家就选择在这个时候说?
2018年4月26日,土耳其女排联赛决赛第5场,瓦基弗银行3-0战胜伊萨奇巴希,朱婷(中)和主教练古德蒂(Giovanni Guidetti)与中国球迷庆祝夺冠
打球的方式方法那也是后天培养的
人物周刊:你跟其他人相比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训练方式?
朱婷:好像……应该是没有。其实和他们训练的时间也是一样的。比如我们度个假,去玩,他们也是一样的。
人物周刊:不会是你训练时间长一点或者强度大一点?
朱婷:不会,基本大家都很自觉的。
人物周刊:一样的训练时间和方式,却与别人不同,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理解为天赋了?
朱婷:原来话在后面呢,哈哈。
人物周刊:但是,很多人会用“天才”、“天赋”这样的字眼来称赞你,这个东西你会感受到吗?
朱婷:没有。其实我觉得所谓的天赋,也就是外在的吧,身高,身体条件这些。但这也是父母给的。先天性遗传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至于打球的方式方法那也是后天培养的。
人物周刊:除了客观的身体天赋之外,悟性呢?
朱婷:可能会有哈。
人物周刊:你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在这个领域做得不错?
朱婷:没有,没有,其实我觉得可能是这个时间段来说,比其他运动员好一些,但过了这个时间段,我觉得会有一批新的运动员。
人物周刊:拿过这么多冠军之后,会害怕某一天失败吗?
朱婷:不会。我觉得失败的话,要看是怎么样的失败吧。比赛本来就有胜负之说,但如果你连自身都没做好的话,那你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如果自身没问题,真正把自己的东西都发挥出来了的话,还失败了,那就说明技术还不到家,就回去再好好练练。
人物周刊:输了比赛之后会特别责怪自己?
朱婷:打不好的时候都会有的。有些自责,说这种球不应该出现失误的,觉得可以做得更好。
人物周刊:你是那种会容易着急的人吗?
朱婷:着急怎么说,我是分时间段的。比如说你没必要犯错的、要正常人来说零几率(犯错)的(情况),但是你犯错的时候那肯定会。一次两次这样之后,肯定会(着急)。一般来说我是还好,还好。
人物周刊:你的排球生涯一直以来相对比较顺,你对自己有怀疑的时候吗?
朱婷:其实状态一直好也不是特别好。我觉得运动员比较良好的状态好多时候会持续几个月或一年的时间,但也会有一个下滑,这样的话你会反弹得更高。但如果你一直保持着这个状态之后,我觉得不会太好。就等于说,你一直在这个水平线上了。你要看见那些好的运动员下滑之后,再起来的时候,就比之前的状态要好一些。
人物周刊:作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你觉得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
朱婷:首先要有自信,在困难时候主动承担一些责任,我觉得对团体来说,它需要有一种让大家觉得你很亲和,或者在困难时候很相信你,要给你身边的队员有这种感觉。
人物周刊:在你这二十多年的过程中,有谁对你的激发让你印象特别深?
朱婷:我觉得没有太多人激发我。我觉得我能成长得快一些,是因为看到一些好的人去做一些好的事情。比如说郎导,包括我父亲,其实对我影响很大。
人物周刊:怎么说?
朱婷: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一板一眼,也使我在排球上养成一种很仔细的习惯。
2018年5月11日,宁波,中国女排备战世界女排联赛,朱婷( 右) 和郎平教练在场边交流
人物周刊:谁离你的心最近?
朱婷:谁离我的心最近?我觉得分两种。在排球上肯定是郎导。但是在家里的话,应该是我爸。我觉得郎导很懂我,比较了解我的一些想法之类的。比如说吧,我要做一件事情,但这个事情我可能拿不定的时候,你知道吗?有时候郎导可能就跟我说了。就这种,我不说,(郎导)就是作为教练啊,作为一个长辈,最后也会给我提出来。她能从我的感官去看出来。上赛季我没拿到联赛冠军,后来打欧冠的时候,郎导就来了。我从来没跟郎导说,但是肯定新闻都知道了。我就想了半天要不要跟郎导说,还没说呢,郎导就把那消息发过来。
我爸呢,我跟我爸什么都说,因为我们性格很像。对家里其他人,我是属于报喜不报忧的,但是跟我爸可以喜忧都报的。
大家状态不好的时候,需要队长带领队友
人物周刊:成为国家队队长后,身份的转变,会给你带来一些变化吗?
朱婷:会。我从去年开始觉得,要为这个队长承担多一些。很多队友的事情你需要去关怀一下,去问一下,包括一些生活的东西。自己之前是个小队员的时候,有的东西没有去想,都是大队员照顾自己嘛。我其实一直都是跟着葵姐、丽姐,她们带着我的。我做了队长之后,又有一批新的运动员,虽然我们年龄都是差不多的,但是身份在这儿,可能需要承担的东西就会多一些。
人物周刊:身份转变,你会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朱婷:有点,突兀倒没有,就是慢慢去适应这个身份,适应这个身份为我带来的一些职责嘛。
人物周刊:身份的转变会让你对排球运动的认识发生变化吗?
朱婷:会。我觉得在任何一个项目里边,它都需要有一个带头的人嘛,或者说一个能够去给大家安全感的人。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在大家状态不好,或者困难的时候,那么你作为一个队长,我觉得你的职责就需要在这个时候有所发挥,能够带领队员,让自己的姐妹们在这种不好的环境下的时间越短越好,然后争取能回归我们正常的水平和心态。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更新的认识,是我今后需要走的一条道路吧。
身高带来的困扰
人物周刊:你们排球运动员都比较高嘛,会给你生活上带来哪些困扰?
朱婷:有啊,这个太多了啊。明显一个,买衣服就不好买。而且我们看着很瘦,你知道比例,主要是袖子会短。如果买长裤之类的,要买足够长的,它腰就很肥。比如坐飞机,我们要么坐那个安全出口,要么坐那个靠走道之类的,我们腿长啊,真的是不太方便。还有,比赛的时候,我防守,你知道吗?教练老说:“Zhu,Fall down!Fall down!”就是下不去,因为腿太长了。
人物周刊:衣服还是要定制吗?
朱婷:其实没有完全定制,定制太高档了。我们一般的话,都是买一种休闲的衣服,是可以买到的。
人物周刊:你平常会穿裙子吗?
朱婷:裙子没有尝试过,哈哈,没有没有。
人物周刊:如果度假,会选择什么样的地方?
朱婷:我不太喜欢看那种建筑啊之类的。我肯定会去那种风景好的地方,然后找一个民宿住几天。没事睡个自然醒,然后出去逛逛这种。因为太躁了,我们打球,球迷叫的,其实听着,有时候头也会有点晕的感觉。然后你要真是去那地方清静几天,也会有缓冲的感觉。
中国人物类媒体的领导者
提供有格调、有智力的人物读本
记录我们的命运 ·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