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工人日报
十年只是“水道水”
杨志文和同事们正在现场研究施工方案。
今年40岁的杨志文是同事们眼中公认的“能量超人”。
他的手机上常年设有两个闹铃:一个是早晨6时30分,用来叫醒自己开始一天的工作;另一个是深夜零时30分,用来提醒自己休息。近10年,他的作息习惯始终没变,一直保持着超“燃”的工作状态。
10年间,另一件不曾改变的事情是,他每天都会与水打交道。
杨志文现任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小清河复航工程施工一标项目经理,参加工作18年来,他辗转全国各地,先后参建了云南祥临公路、山西太长高速公路、山西中部引黄工程等多项大型工程,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项目经理,并获得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从大山褶皱走向小清河畔,10年间,他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引水:
黄河水淌进千家万户
在沟壑纵横的山脉之间,逶迤绵延的北川河依偎着孝文山湍流而过,滋养着质朴淳善的一方儿女。就在这大山的褶皱里,杨志文一待就是8年。
杨志文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提起山西,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煤,但在杨志文的故乡——晋西北山区,百姓们最渴望的却是水。
彼时,担任中铁二十五局山西中部引黄工程12标项目经理的杨志文一直希望能为“守着黄河却被干旱困扰”的家乡百姓做点事情。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以“两横十纵、六河连通”为框架的山西省大水网建设应运而生,中部引黄工程成为山西大水网四大骨干工程之一。工程隧洞建设长507.56公里,隧洞平均埋深300米,最大埋深700米,是目前国内平均埋深最大的引水隧道。
没有一丝阳光,阴暗潮湿、冷风刺骨、机器嘈杂……2011年至2019年的8年里,杨志文几乎每天都要下井,在地下二三百米的隧洞内查看现场施工进展情况。
“井下温度比地面低20摄氏度左右,大夏天也要穿厚衣服进来,很多人都会感到关节疼痛。”尽管工作条件艰苦,杨志文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依然近乎偏执,哪怕钢筋间距相差一毫米,也必须返工整改。
最终,杨志文带领团队顺利完成了14.58公里、平均埋深320米的隧道建设,创造了全线单月单作业面完成衬砌施工540米的“引黄速度”,“不屈不挠、不畏艰险”的“引黄精神”有了新注脚。
2018年12月29日,对晋西北百姓来说是个值得欢庆的好日子。他们翘首以盼的山西中部引黄工程迎来首台机组上水,在地下数百米深处,黄河水将沿隧洞和渠道顺流而下,淌进千家万户,灌溉万亩农田。
兴水:
小清河畔焕发新生
济南,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因水得名,也因水而兴。
空中俯瞰拓宽修整后的小清河,途经济南、滨州、淄博、东营、潍坊五市,宛如一条五彩斑斓的玉带,更显雄伟壮丽。
从空中回到地面,在济南章丘区小清河复航工程施工现场,运输车辆来回穿梭,挖机臂左右开工,将沉积已久的淤泥挖出水面,甩到岸边晾晒……在机械设备的轰鸣声中,杨志文正与现场施工人员商量如何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效率。
历史上,小清河曾是运输海盐的黄金水道。从数百年前的水运兴盛,再到20世纪九十年代的搁浅没落,如今,作为山东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小清河复航在即。
2019年11月,刚刚完成山西中部引黄工程建设任务的杨志文,带领团队加入小清河复航工程,从一场水利工程建设“马拉松”转战复航工程的“百米赛”。
杨志文告诉记者,小清河复航工程对施工时间和效率有着更高要求:按计划,小清河复航工程将于2021年主汛期前完成复航段河道扩挖及堤防加固,2022年全线竣工通航。
小清河复航工程全线施工要完成约1400万土方的开挖任务,土方总量相当于10个大明湖,而杨志文所负责标段的任务量几乎占了将近一半。除去恶劣天气影响,整个团队平均每天要完成10万土方开挖任务。
“时间紧任务重。”杨志文隐约露出些许焦急的神色,他决心把时间用到极致。
他带领项目管理人员科学详细制定了工程时间节点清单、每日任务清单,挂图作战。尽管由于施工现场河道狭窄、河水深浅不同、附近农田村落较多,开挖、运输、弃渣等环节面临不小困难,但伴随着一项项节点任务顺利完成,杨志文已然心中有数。
5月30日,随着最后一道闸门和启闭机安装完成,小清河复航工程首道节制闸建成投用,提前近1个月完成工期目标,为小清河早日直通大海摁下加速键,“引黄精神”在小清河畔再次闪耀光芒。
站在小清河岸边,看着沉寂多时的河道焕发新生,杨志文脑海中时常浮现这样一幅画面:霞光熹微,两岸绿树掩映,千吨轮船行驶在宽阔清澈的小清河水面,沿岸老百姓可从村口码头乘船出海……
若水:
工程人的工地人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守施工一线,工程人恰恰最需要如水这般质朴低调、甘于奉献的品行。
虽然嘴上经常挂着“条件苦”“真心累”的口头禅,但当被问道“为什么不离开”,杨志文操着浓浓的晋北口音坚定地说:“怕苦咱还当什么共产党员。”
杨志文带领的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二十七八岁,面对艰苦的施工环境,他们中有不少人都曾有过心理波动,甚至也有人选择转行。
曾有年轻同事问杨志文,像他这样坚守在施工一线,10年与水打交道会不会觉得无趣。
“工程建设总是与水泥、钢筋为伴,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但这却是一位年轻工程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不能坚持下来,贪图一时的舒适,也就自己切断了后续的发展之路。”杨志文坦言,近10年,每年只能回家探亲一次,两个孩子出生时都没在妻子身边,错过了孩子们的成长,连年迈的母亲生病也是最后一个知道的……言语间,充满对家人的愧疚。
从大山褶皱到小清河畔,他把这份情感更多的倾注在自己的团队成员身上,用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人。
“工作的特殊性让我们远离家庭,无法尽孝,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既然能在一个项目部,就是缘分,我们是一个大家庭。”项目部工区技术负责人孟浩对杨志文的这段话记忆犹新。
为了给施工人员枯燥乏味的工作增添乐趣,杨志文每逢节日便带着大家写春联,每月举办生日会、开展“反向探亲”活动,他还把项目部的员工宿舍设计成了田园风格,取名“清河居”。
(受访者供图 制图:陈子蕴)
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