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是该省的省会。汉末三国期间,该地区属于兵团都事部。
据不完全统计,籍贯为太原市的三国名人共有十二人。其中,晋源区八人,尖草坪区四人。首先要介绍的出自同一家族的四位晋源区三国名人,他们来自大名鼎鼎的太原王氏家族,分别名为王昶、王浑、王湛和王沈。王昶,出身名门,少年成名,步入仕途后担任过太子太学、中庶子等职。曹丕称帝后,王昶被晋升为散骑侍郎、洛阳典农中郎将、兖州刺史等职。魏明帝曹睿登基后,王昶转入军界,担任了扬烈将军之职。在此期间,王昶与太尉司马懿关系非常密切。魏帝曹芳即位后,王昶被晋升为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豫州军事。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诛杀曹爽,从此控制了曹魏帝国。王昶又得到了司马懿的重用,继续担任荆州及豫州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一年后,王昶奉命与荆州刺史王基一起向东吴占据的夷陵、江陵发动进攻。王昶连战连捷,先后斩杀东吴大将钟离茂、许旻,缴获物资无数。战后,王昶被晋升为征南大将军,封京陵侯。曹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王昶又参与了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的淮南之战,第二年又在平定诸葛诞叛乱的寿春之战中立下战功,又被晋升为骠骑将军、司空等职。曹魏甘露四年(公元259年),王昶病逝。
王浑和王湛分别为王昶之子。王昶病逝后,王浑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数年后又担任了越骑校尉之职。西晋建国后,王浑历任扬烈将军、徐州刺史、东中郎将、豫州刺史等职,是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开始的伐吴之战的晋军统帅之一,为统一三国作出了重大贡献。王湛的仕途发展不如兄长王浑,担任过秦王文学、太子洗马、尚书郎、汝南内史等职,于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病逝。
最后一位王氏家族成员名叫王沈,是王昶的侄子。王沈早年曾担任过中书门下侍郎、治书侍御史、秘书监、散骑常侍、尚书等职。此后,他又离开京城,担任豫州刺史、镇南将军等职,是西晋的开国元勋。同时,王沈还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著有《魏书》四十四卷及《王处道集》五卷。
第五位晋源区籍名人名叫关靖,是汉末割据势力公孙瓒集团的主要成员,深受公孙瓒的器重。不过,关靖为人奸猾,是一名酷吏。他仰仗有公孙瓒撑腰,在幽州胡作为非,残害正直官吏及平民百姓,最终被袁绍歼灭。
第六和第七位晋源区籍名人是一对叔侄,叔叔名为令狐邵,侄子名为令狐愚。令狐邵早年投靠袁绍,于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被曹操抓获。由于令狐邵的父亲与曹操是旧友,曹操不仅免了令狐邵的死罪,还任命其为军谋掾。不久后,令狐邵被调入丞相府担任主簿之职,数年后又出任弘农郡太守。
令狐邵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得弘农百姓爱戴。魏文帝曹丕登基后,令狐邵回到朝堂,先后担任羽林郎、虎贲中郎将等职,在黄初年间病逝。令狐邵的侄子令狐愚早年步入仕途,担任过大将军长史、兖州刺史等职。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令狐愚与王凌密谋在淮南起兵对抗司马懿,但于事发前在淮南病逝。
第八位晋源区籍名人是一位众所周知的悍将,名叫郝昭。郝昭,字博道,早年加入曹魏军队,历任部曲督、将军等职,曾常年征战于雍州、凉州地区,平定当地爆发的叛乱。郝昭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刻出现在曹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当时,郝昭奉命镇守陈仓,以一千兵力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的近十万大军对抗,力保城池不失,令诸葛亮颜面全无。不过,此战结束后不久,郝昭却突然病逝。
太原市尖草坪区的四位名人均出自著名的郭氏家族,分别为郭淮、郭配、郭镇和郭统。郭淮,字伯济,是曹魏中期名将。诸葛亮北伐期间,身为曹魏雍州刺史的郭淮多次参战,数次击退诸葛亮的进攻。诸葛亮病逝后,郭淮又与名将姜维有过数次较量,堪称姜维的克星。曹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郭淮病逝。郭配、郭镇都是郭淮的弟弟。郭配曾经担任过曹魏城阳郡太守,郭镇官职谒者仆射。郭统是郭淮的儿子,早年步入仕途。西晋建国后,郭统担任过荆州刺史一职,封阳曲侯。
参考书籍:《三国志》、《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