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运动

【2013如何把球员的脸型】史上最「人性化」的中网落幕,中国网球季热度依旧|体育新营销

体育产业生态系统www.eco

再次,中国网络在黄金周期间取得了巨大成功,票房流量爆满。这可能意味着网球文化和市场在中国真正成熟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文/ 葛 思文

编辑/ 殷 豪男

随着十一长假的结束,中网的热潮也逐渐褪去,但即将在上海开打的大师赛迅速接班,中国网球季的盛宴还将持续。

从9月5日开打的大连公开赛,到11月6号的珠海精英赛结束,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有十余项网球赛事在中国打响。其中女子赛事有广州国际赛,武汉超5赛,北京皇冠赛,珠海小年终;男子赛事则包含成都250赛,深圳250赛,北京500赛,上海1000赛……

可以说,从数量上说,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全球承办网球顶级赛事第二多的国家。

那么,这些在中国扎堆的网球赛事,实际的运营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重点以国庆小长假收官的中国网球公开赛为例,剖析一下网球运动在中国推广的营销之道。

火爆中网,国庆加班“吸金”

据生态圈了解,尽管相比于去年缺失了德约科维奇和穆雷两个高人气选手,中网依然获得了和去年持平的上座率以及票房,而且保证了至少2800万人民币的盈利。

中网火爆的售票场景

十余年的根植,让中网这顶招牌已经在中国体育圈深入人心,甩掉了过去依赖一两个个大牌撑场面的帽子。同时,中网也培养了真正一批国内专业的网球参与者和爱好者,推动中国的网球文化渐渐成长。

选择国庆假期办赛,已经让中网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2017年,中网一举完成42家赞助商、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商业规模。1个首席、3个钻石、7个白金的主赞助商阵容让国内其他网球赛事运营商羡慕不已。

据了解,中网的首席赞助费最低标准为3000万元人民币,钻石1500万元以上,白金则800万元起步。另外,合作伙伴和供应商还要分别为赛事提供最低300万和80万人民币的赞助,其吸金实力可见一斑。

不过,中网如今能够打造出火爆的球市并能吸引到顶级的赞助商,也经历了多年的培养和酝酿,并非一路坦途。

“后奥运时代”的中网迎来腾飞

2004年是中网开打的元年,但前几年的赛事运营一直不冷不热。不过经过资源整合和运营改善,中网在2009年迎来了质的飞跃。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网球的出色表现,让ATP/WTA坚定了开拓亚洲市场的想法。自此,中网女子赛事升级为全球四站之一的WTA皇冠明珠赛,级别仅次于四大满贯赛;而男子赛事则从ATP 250赛晋升为ATP 500赛,成为国内男子中仅此于上海大师赛级别的最高等级男子赛事。

2008年,郑洁/晏紫在家门口拿到一枚女双铜牌

随着级别上升,中网更从南三环迁至北五环林萃桥边曾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网球比赛的国家网球中心。2011年,中网硬件再次迎来升级,可容纳1.5万名观众、带有双层包厢和可闭合顶棚的钻石球场接替莲花球场,成为全新中央球场并沿用至今。

在赛事举办的第10个年头的2013年,中网终于实现盈亏平衡。此后,中网在利润方面呈现增长趋势,2014至2016年,中网公司已经连续三年保持盈利,据中网CEO段钢透露,2016年的盈利规模大约是人民币2800万元。

而根据今年决赛前组委会发布的运营数据,2017年的盈利情况与去年基本持平。今年的观赛人次约18.9万人次,票务销售良好。门票之外,截至倒数第二个比赛日,餐饮和纪念品消费收入也已经达到人民币652万元,超过2016年全赛期的总额470万元,足见中网如今的品牌效应。

提到温网你会想到温布尔顿,提到美网你会想到纽约法拉盛,而现在,提到中网能让更多国外朋友脱口而出“Beijing”和“Diamond Court”也彰显了一个网球赛事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中网办赛的成功,无疑也给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媒体曝光量。本次比赛,超过395名记者,26家外媒的庞大报道阵容让中网成了许多国外友人了解北京的窗口。

钻石球场外部

史上最“人性化”的一届中网

作为职业化程度最高的个人体育运动,网球赛事想要赢得运动员的口碑,无疑是主办方最棘手的问题。

根据生态圈记者的实地考察,今年中网的“人性化”服务可谓事无巨细。主办方对运动员活动区进行了全面升级:世界一流的健身房、超豪华的球员休息室、专业营养的球员食堂,台球桌、VR互动区、吧台……无一不让人体会到组委会在细节上的用心。

更亮眼的是,本次中网还有伦敦时装周赞助商TONI&GUY(汤尼英盖)提供的美发服务和InNail提供的美甲服务。TONI&GUY在中网球员区特意设置了迷你沙龙,多位中国区创意总监驻守,根据不同球员的脸型、职业特点与自身气质,定制造型;而在女子顶级赛事提供美甲服务,使得莎娃、拉德万斯卡等名将都成为座上常客。

中网参赛球员享受美甲服务

不用说巡回赛和顶级赛,甚至是在知名的四大满贯赛事中,球员也很难享受这样的待遇。

逐渐成长的中国网球文化

硬件完善,只是提升中网品质的外在因素。软件的隐形实力提升,才是影响赛事水平,与反映中国网球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根据中网组委会发布的数据,本届比赛现场观众数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但几个现象值得注意。例如:本届比赛外场观众数量减少但中央场球迷数量大幅增加。这已经表明,很多人来中网已经不是单纯意义的过节凑凑热闹,而就是奔着欣赏高水平选手的比赛。以生态圈记者的观察,中网男单半决赛开赛已近晚上9点半,钻石球场仍有8成观众安静的坐在位子上观看这场青春对话。

再比如,本届中网来自外地的观众数量,已经超过了北京本地的观众数量。这一现象也说明,中网的影响力早已不再局限于北京附近。这不仅给主办地带来了很多隐形消费的提升,更使得国内的体育旅游产业又将涌现一个鲜活的案例。

生态圈记者在和现场球迷的聊天中也了解到,很多老球迷几乎年年来中网观赛,最大的感受是如今中网人文素质的提高。

网球,作为一项对观众素质要求很高的运动,球迷的情绪和表达很有可能对球员在比赛中的表现产生影响。双方更多的需要正向互动,而不是不合时宜的加油声让球员心烦意乱。过去,中国球迷在网球观赛礼仪上往往让人诟病,比赛中诸如不恰当助威等情形,曾引得裁判和球员一致的劝诫和呼吁。

但近两年,场边的不文明行为已基本绝迹,球迷素养的成长速度让人吃惊。从组委会,球童到球迷,所有关注网球喜爱网球的人都在共同进步,而诸如餐饮差,球童培训不够,线审不专业等过去常常被吐槽的瑕疵,如今也已经逐一被主办方解决。

经过十多年来网球市场的培养和成长,中国如今已经有了一批基数很大的网球迷和业余参与者。记者在前几天和一位初为人父的朋友的交谈中,也惊讶地得知,他准备让刚满4岁的女儿接受网球学校的培训。相信,这也是很多看着费德勒、萨芬、休伊特长大的80后与90后父母共同的愿景。

当他们的孩子长大时,中国网球人才井喷的时刻,必将真正来临。

体育产业生态圈www.eco原创稿件,欢迎转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寻求转载请添加圈哥微信(ID:tiyuchanyeco)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