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七雄中,韩国属于弱国。山东六国韩国是熙城国,本来只是后国,后来被称为国王。
韩国并没有出现一个比较出色的国君,在七雄争霸中属于被动地位。韩武子
韩武子,姬姓,韩氏,名万,谥武,所以称韩武子。韩武子是战国七雄韩国的先祖,但是韩武子并非周王册封的诸侯,只是韩国的开国君王。
韩武子是晋穆侯之孙,曲沃桓叔次子,曲沃庄伯之弟,曲沃武公(晋武公)的叔父。韩武子为曲沃武公驾车,曲沃武公继位晋侯后将韩地封给韩武子做封邑,于是韩武子的后人以韩为氏。
韩景侯
韩景侯,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公元前408年-公元前400年在位。
韩景侯是真正意义上韩国的第一位国君。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虔与赵烈侯赵籍、魏文侯魏斯为诸侯 ,韩虔正式建立韩国,是为韩景侯。
韩烈侯
韩烈侯
韩烈侯,姬姓,韩氏,名取,韩景侯之子,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在位。
韩烈侯在位时韩国政令不一,韩烈侯继续主张其父韩景侯的以“术”治国的政策,推行改革、监督官员,取得一定的效果。
韩文侯
韩文侯,姬姓,名猷。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77年在位。
韩文侯进攻郑国、宋国、齐国,胜。俘虏宋国国君。
韩哀侯
韩哀侯,本名韩氏。韩文侯之子,公元前376年 -公元 前374年在位。
韩国国力经过三代君王改革,在韩文侯和韩哀侯时逐渐强盛,韩哀侯二年灭亡郑国,迁都新郑。
韩共侯
韩共侯,又做韩懿侯。姬姓,韩氏,名若山。韩哀侯之子。公元前374年-公元前363年。
韩共侯联合赵国伐魏,攻克魏国国都,然后与赵国意见不合连夜撤军。
韩昭侯
韩昭侯,姬姓,韩氏,名武。公元前363年—公元前333年在位。
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继续改革,以“术”治国。多次被秦所败。
韩宣惠王
韩宣惠王
韩宣惠王,又称韩宣王。姬姓,韩氏,名康,韩昭侯之子。公元前332年-公元前312年在位。
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323年正式称王。
韩国依附于秦。
韩襄王
韩襄王,姬姓,韩氏,名仓。公元前312年-公元前296年在位。
韩襄王时期,数次被秦所伐。农业与手工业发展快速。
韩厘王
韩厘王,姬姓,韩氏,名咎,是韩襄王之子。公元前295年-公元前273年在位。
韩襄王太子婴死后,韩咎与公子虮虱争夺太子之位。公子虮虱在秦为质子,苏代设计让公子虮虱无法回到韩国,于是韩咎立为太子。
韩厘王二年派公孙喜率周朝、魏国军队伐秦,被秦所败。
韩国之后数次被秦所伐,韩国割地求和。
韩厘王助秦伐齐,齐大败。
秦国伐魏,韩国救援魏国,被秦打败,被杀4万兵士。
韩厘王
韩桓惠王
韩桓惠王,本名韩然。公元前272年-公元前239年在位。
秦将白起攻韩,占据野王(地名)。
韩废王
韩废王,姬姓,韩氏,名安,又称韩王安。公元前239年 - 公元前230年在位。
韩国到了韩王安时已经时战国七雄中最小的一个诸侯国,韩国经历秦国多年讨伐,韩王安对秦国又惧又怕。秦国围攻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调回李牧大破秦军,韩王安惊喜。经谋臣建议,韩王安倒向赵国。
公元前230年,秦国派遣内史腾率军攻韩,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秦国以韩地建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
被秦国改国为郡后,韩王安被软禁,韩国贵族在新郑造反,秦平叛后,杀韩王安以绝后患。
葉史评曰:
韩国乃是三家分晋后产生的诸侯国,经过十几代国君韩国依旧没有能完成改革,始终摆脱不了政令不一的混乱现象。韩国的国君缺少雄才大略之辈,国力的强盛得益于改革之后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但是农业与手工业属于轻工业,对处于争霸局面的战国混战并不能快速的提高韩国军队的战斗力。
除了国君之外,韩国也没有太多出名的贤相,正式被记载的有影响韩国发展的韩相仅有申不害。地小、势弱、重工业不发达、缺少雄主、贤相等一系列原因让韩国的变法失败,只能成为强大诸侯国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