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最强大脑》节目中,陈志强完成了“一死一世界”高难度项目,获得了冠军。
16岁的他只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一名普通的高一学生。他这智力真的逆天了?无独有偶,近几年频繁冒出各个智力“大咖”,英国一名11岁男童哈默尔在智商(IQ)测试中考获满分162分;美国3岁女童Alexis Martin智商超过160,据说超过了爱因斯坦了。
前段时间红火的小群体是二次元世界A、B站。现在扒一个老牌的代表人类脑智力顶尖高度的一个“团伙”。可能有人猜到了:
没错,门萨俱乐部。
作为全球最出名的高智商人群俱乐部,门萨给人的神秘感,或许只是源于不了解。
百科给出的解释:
门萨俱乐部拥有10万多名会员,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门萨测试试卷一般有30题,答对23题,换算成智商是148,也就是可以加入门萨俱乐部的标准。门萨测试一般从注意力、观察力、逻辑思维、想象力和记忆力这几个方面出题,这三十道题中分布比例大致相当,你会发现这些题目中有你更为擅长的,也就是哪一方面更为突出。
上道门萨的“入门菜”:下图中间应该是什么形状?
是不是大部分毫无逻辑性下手?正确答案为E选项。别问我为什么,宝宝心里也苦,智商测试不超60
高智商崇拜的黄金年代,似乎突然回归了。
过去几年里,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成了《时代》杂志2010年度人物,和奥巴马、普京、戈尔巴乔夫一起被人以同样的角度仰视。整个评选中,唯一可以挑战扎克伯格的,是另一个极客(IT达人),维基揭秘的创始人、超级黑客阿桑奇(Julian Assange)。
在中国,对高智商的崇拜者们也找到了新图腾。美剧爱好者在几年争执后达成共识,讲述高智商人群故事的情景喜剧《天才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成为了宅男宅女的心水之选,有5万多成员窝在豆瓣小组里讨论剧情。
当男主角谢耳朵(Sheldon Copper)翻翻嘴皮,若无其事地抖出一个个堆砌着专业术语的包袱(“是的,我只是在黑板上研究量子力学而已,这里还乱画了一些弦理论,这里写了个笑话,呵呵,是讽刺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值的。”)时,你似乎能听到互联网上爆发出巨大的背景笑声。一个雄厚的声音隐隐回荡:“女士们,先生们,高智商崇拜的时代到来了!”
门萨,全球最出名的高智商人群俱乐部,其成员入会前必须通过智商测试,合格才能加入。不少神童的智商数值,都是在门萨入会测试中测出的,事实上,也是门萨俱乐部把新神童降临的消息捅给英伦媒体的。
毫无疑问,在新一波高智商崇拜群候症来临时,门萨已经给自己添加了耀眼的光环。可是,它真的有报纸说的那么“崇高”吗?
智商是个敏感词
从名字到宗旨,门萨都避免把高智商人群和其他人群对立起来。这确实是高超的生存智慧。
门萨,目前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成员也最多的高智商社团,1946年在英国牛津成立。其创始人是澳大利亚律师贝里尔(Roland Berrill)和英国科学家兼律师兰斯·韦林(Lancelot Ware)。两位创始人在英国相遇时,发现了共同的兴趣:研究智力测试题。两人编制了不少高难度试题供身边人娱乐,这个举动在天才聚集的牛津城大受欢迎,两人随即决定成立一个社团来研究高智商问题。既然要研究高智商,研究者必然自己先要具有高智商,门萨就此诞生。根据官网数据,65年之后的今天,门萨国际俱乐部已经拥有超过10万的会员,分支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英国和美国人数最多。
门萨的会员没有性别、种族、阶层、职业的限制,但唯一门槛却超高:你必须是个超级聪明的人,才能加入其中。什么叫“超级聪明”呢?答案是,你的智商必须位列人类的前2%。换言之,98%的地球人因为“太笨”而失去了加入门萨的资格。为了筛选出合格的会员,申请者必须通过门萨的智商测试。
智商问题,一直是现代社会的敏感话题之一。最简单的原因是,虽然从逻辑上来说,肯定有50%的人智商低于人类平均值,但实际生活中,敢于承认自己比别人笨的勇者寥寥无几。自19世纪末,英国学者提出量化人类认知能力的想法以来,科学家发明了许多测试来测智力。根据智力测试的一般规则,人类中等智商的数值设为100,95%的人智商介于70到130间,虽然智商有高低之别,但总体还算正常人群,智商超130的人就只有2.5%,这个群体是明显的“高智商人群”,绝大多数人无法企及,低于70,那就难逃“低智商人群”的头衔了。
智商问题的敏感性还在于,这个概念从诞生起就和“人类生而平等”的观念所抵触。20世纪初,美国使用智商测试来甄别移民,智能不足的新移民有可能被送进收容所,甚至被强迫施行绝育手术。一战期间,美国用智商高低来划分新兵等级和岗位,使得智商测试大众化,成为划分社会等级的新标准。
以上两个原因,让高智商俱乐部行事必须极为谨慎。1946年,门萨俱乐部初创之时,这个组织其实就叫做“高智商俱乐部”(High IQ Club)。但可能是为了避免高调惹人记恨的悲剧,两位创始人随后将该组织改名为“门萨”。
Mensa,是拉丁语“圆桌”之意,意思是所有组织成员可以平等进行圆桌对话,没有主次之分,没有权威之别。这个组织将宗旨定为三句极为拗口的话:为人类利益出发,确认、培养以及巩固人类智商;鼓励开发研究人的智力本能、特征和用途;为其会员提供宝贵的智力刺激、交流和发展的机会。
从名字到宗旨,门萨都避免把高智商人群和其他人群对立起来。这确实是高超的生存智慧——不愧高智商之名。
并不神秘的入会测试
杭州的门萨会员Holly,是在上海火车站肯德基餐厅里,花了17分钟做完图形题从而入会的。在全球很多国家,一旦你加入了门萨,就可以收到一张信用卡大小的会员证——这是你比绝大多数人聪明的绝佳证明。
显然多数场合,拥有门萨会员卡很炫很给力,但有时事情也会向愚蠢的方向发展。不过,即使队伍中有这种企图炫耀智力的饥渴男青年,也不影响门萨的号召力,每年依然有数以千计的人报名参加入会测试。
在2004年前后,一家中国出版社引进过一套授权的“门萨俱乐部”图书,其中有一些智力测试题。但实际上,如今的门萨并不编纂智商测试题,他们也是向类似于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管理着TOFEL、GRE等测试)的专业机构购买试题。
一般来说,最常规的智商测试的试题是斯坦福-比奈测试,门萨的日常试题也逃不出这个范围。在这个测试里,人们的逻辑、数学、词汇、图形能力会被一一量化。
全球至少50多个门萨分会可以组织考试,招揽会员。各个分会考试的风格也很不相同,美国分会的考试偏严肃,经常选在某个非主流城市(比如有成员抱怨自己需要去堪萨斯城考试)某学校晚间测试。而菲律宾分会的测试则偏花哨,甚至有些演艺明星加入测试,靓丽的女主播会在会场门口直播采访。
在大中华区,唯一定期组织考试的是门萨香港,目前有超过300个会员。门萨香港每月在中环香港大会堂7楼举办两次考试,考试题目36道,测试者有40分钟答完试题。考试限定14岁以上人士参加(没机会找到港版小神童了),参加测试者需先缴200港元的测试费(21岁以下可以得到优惠价150港元)。
虽然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智商不能提高,但有的人就是喜欢在被拒绝之后,反复参加门萨考试申请入会。研究证实,这个做法其实也有可取之处:首先,虽然智商不会改变,但智商测试的成绩是有统计学误差的,你前几次没通过可能只是运气不好而已;其次,如果你此前参加过智商测定,第二次面对相似的题目时,得分平均提升5或6点。
除了科学道理,还有现实原因:由于各分支正规化程度不同,经常有申请者表示“幸运”地做到了此前做过的测试题。比如在中国,此前基本是一套试题打天下。
另外,其实你不参加门萨组织的任何官方测试或者个人测试,也有机会加入门萨。比如说,门萨美国接受超过200种测试成绩,作为你证明自己属于人类前2%高智商人群的证据,中国学生所熟悉的GRE、SAT、GMAT测试都有幸在列。用这些成绩入会有严格的限制条件,比如只接受1994年5月到2001年9月的GRE成绩,结果必须在1850分以上。不过,如果你申请大学时刚好得过一次高分,躺在以前的功劳簿上多加个头衔,又何乐不为呢?
智力团体的未来
研究者发现多数的所谓高智商团体,根本没有线下活动,只是一些智力偏执者网上的自娱自乐而已。
接着新一波的高智商崇拜,伴随着电视、电影、书刊和互联网的极客造网红运动再起,门萨俱乐部这种智力团体,迎来了扩张的绝佳时机。
以前门萨喜欢打名人牌,选用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当副主席,透露影星朱迪·福斯特是会员这种方法做公关,可效果一般。阿西莫夫不情不愿地当上副主席之后,参与活动热情骤减,还不时对媒体发出抱怨。
在相对“荒蛮”的中国大陆,门萨的扩展也在进行。目前在大陆的门萨活跃会员,已经从前几年的十个左右,缓慢上升到至少30个。在北京的会员张翛翰说,门萨中国已经正式成立,最近刚刚在上海和北京两地举办了年会,在接受总部章程之后就可以开始正常的工作。
就像一些介绍门萨的网文会在末尾顺便提到的:如果智商在132以上,你有机会加入门萨;智商在137以上的可以加入百分之一学社(Top One Percent Society);智商在150以上的有千分之一学社(One-in-a-Thousand Society);对于那些智商在210以上,百万人中才出一个的“稀有人类”,他们属于欧米茄(Omega)精英俱乐部。
但一个悖论随之诞生,如果高智商者需要加入一个有趣的、非精英的社团,为什么要选择门萨呢?加点钱成为欢乐谷终身会员,不是更有趣吗?参加社区活动、网友聚会也可以结交朋友,考个MBA/EMBA结交的人脉,肯定比门萨更多更深入啊。
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一个基本数据提醒了我。全世界60亿人中,智商位列前2%的人,数量达到1.2亿之巨。门萨10万会员和1.2亿相比,完全微不足道。
看来绝大多数聪明人并不在意什么高智商俱乐部,他们依然生活在自己普通人的世界里。
部分调查内容源自《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