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这篇文章是牛河从懒熊独家开始的。
懒熊只做原创,请尊重版权,支持(转发、推广)那些认真坚持做事的家伙。(懒熊微信公众账号是:lanxionglanqiu)牛河简介:篮球媒体人,一个对好的文本写作有极致追求者。他说,“篮球于我算是超越比赛本身的存在,其魅力与震撼更多得是带给人们最纯粹的快乐。美好的是篮球和时光,而我只是转述者。”
从打印机墨砚下的刻板数字,到现代触屏的滚动数轴,NBA数据统计不断在为球员们做出改变。或许在你眼里,数据只是N个阿拉伯数字的排列几何,但对数据分析师而言,它是篮球形影不离的另一半,它是球员在球场上竞技水平的主要映射。
如何防守詹姆斯?科比为何痴迷录像?林书豪疯狂时为什么被质疑?数据冰冷,却从不撒谎,却准确无误。
史前只统计得分
篮球场上的数据统计,得追溯到上古元年的BAA时代。1896年,世界上第一个篮球组织NBL(全国篮球联赛)成立,不知篮球是何物的观众,在场边好奇地看着场上10名穿紧身短裤的男人,围绕着一个皮球团团转。当时,篮球比赛规则并不完善,更没多少数据统计可言,人们还在好奇:篮球是一项怎样的运动?
1939年前,也只有两项数据在每场比赛后由评论解说员进行统计,分别是每名球员的罚中球数以及他们的投篮命中数。根据这两项统计,球员们能知道各自在球场上取下了多少分数,但也仅此而已。
随后到了1939年的赛季,NBL开始有人用打字机手动纪录每个人的投篮和罚球,教练们因此能够计算出每名球员的投篮命中率以及罚球命中率,对于篮球运动本身,这是一项重大突破。球员们能够根据印在白纸上的几个百分比,得知自己在哪些地方的投篮需要提高,这也有了后来的针对性训练,以及技术的提升。
再往后一年,NBL开始加入犯规这项统计。原因很简单,场上10个人却只有一个球,争抢在所难免,若没有犯规统计,篮球比赛最后有可能会变成球员之间的角斗场。
1946年,BAA(全美篮球协会,NBA前身)突破性地引进了助攻这一概念。助攻的统计如此重要,以至于最后BAA联盟不复存在时,这项数据统计依然保留着,并成为当今篮球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数据。
1949年,BAA收购NBL,并改名为NBA,两个联盟所施行的数据统计也一并沿袭下来,但当时的数据统计仍然有限,所对应的,是球员们古板的篮球技巧和僵硬的球场折返跑。
那段时间,万事草创,NBA一片萧条景象。联盟只有十一支球队,没有专机,没有电视直播,没有球鞋广告,一个赛季打60场比赛,许多球队和冰球队共用球场,场地湿滑,篮筐歪斜,球体不规则,甚至都不圆。大屏幕和大数据自然无从谈起,第一个赛季,没人统计篮板,也没人统计抢断。
1950-51赛季,数据统计产生了一个伟大的变化:篮板球开始计入统计。不过,NBA依然没有电脑,所有统计全靠手写。但至少,雏形已经有了。再往后的一个赛季,联盟开始统计每名球员在场上的比赛时间。
推动者ABA
在那个黑白照片为主流的时代,篮球并不受人欢迎,一开始只是为填补NHL休赛期的场馆使用空白。数据统计也只是零星地被用于球员身上,但整个篮球数据系统的框架,已在大致的数据库里略显雏形。
上世纪50到60年代,NBA球队的数据统计水平也参差不齐。例如,1959年总决赛,波士顿花园主场只统计了得分、投中球、罚球数和犯规,可是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队主场就在第三场提供了投篮数、投中数、罚球数、罚中数、犯规数和得分数等相对完备的数据。也有一些非官方的数据统计,如1959年总决赛,虽然官方没有列明,但私下统计却显示,拉塞尔四场比赛打了186分钟、连续三场篮板超过30个、连续四场都有20以上的篮板球,贝勒四场比赛投篮合计出手102次等等。
1959年张伯伦与拉塞尔两大相遇时,根据某媒体当年的现场报道:张伯伦开场第一球祭出擅长的翻身后仰,被拉塞尔一帽震飞,全场下来,一对一攻,张伯伦只投中四球,但是,他还是利用下快攻、前场篮板补进、罚球、顺下后接球扣篮拿到30分,全场38分——而这在官方数据单里是找不到的。
又比如,1967年总决赛,已经有了较完备的统计体系:精确到每个球员的投篮数、投中数、罚球数、罚中数、篮板球、助攻、犯规、得分,而且数据都有了周密统计。所以我们知道,总决赛第一场,瑟蒙德得到24分和31篮板,其中投篮20投10中,里克·巴里43投15中得37分、8篮板和7助攻,而对面张伯伦是8投6中得到16分、33篮板和10助攻。
1967年总决赛还有一些细节数据值得玩味。比如第四场,张伯伦得到10分、27篮板和8助攻,而且非官方统计称他还盖了15个帽,另一项非官方统计是:当时巴里59个持球回合,只有11次传球。
60年代的数据统计堪称“乱中求发展”,而当时的NBA联赛,也是一片混乱迹象,毒品、性和假球问题腐蚀着联盟,不同场馆不同球队有着参差不齐的技术统计。但乱中出新,各种各样的数据统计更像是每个球队分析师的智慧结晶。
数据统计的另一个巨大突破来自ABA联盟,这个1967年成立的篮球联盟不仅给现代NBA贡献了4支球队,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篮球比赛本身的发展。三分球最先在1967年的ABA普及,那时NBA并不接受这一规则,当时的篮球主流打法是篮下的射球,直到1979年,NBA才引进三分球。
ABA还在1972年设定了两项史无前例的数据统计——抢断和盖帽,NBA在随后一年也将这两项技术统计加入官方数据库,并在该年新进了进攻篮板这一项统计。4年后,NBA开始计算每名球员的失误。
ABA的存在,不仅给了NBA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更难能可贵的是,ABA不断拉动着NBA在数据统计上进行着革命性的发展。三分球加入之后,现代篮球的数据统计也基本成了型。
创新者霍林格
1986-87赛季开始,NBA每场比赛都有了完备的、准确的个人技术统计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记者们在播报新闻时都喜欢这样描述:“自从1986-87赛季有统计以来,这是第N个球员单场打出以下数据……”
换句话说,NBA数据统计,自1951年的略显雏形,1973年的基本完备,到80年代的体系成熟,最后到1986-87赛季开始完成细化。而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以及大数据的标新,NBA的数据统计也逐渐进入了现代统计的精密时代。
2012年当耐克运动鞋推出可以跟踪弹跳、跑动距离等数据的篮球鞋后,许多人都开始相信,数据能让你更了解自己。
2003年,迈克尔·刘易斯出版了《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里面大篇幅讲述了数据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同时,著名棒球作者比尔·詹姆斯、北卡前教练弗兰克·麦奎利等,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也就在这年,NBA也推出各大进阶数据网站,开始提供细化数据。例如一个球员完成进攻的方式(跳投、近距离进攻、罚球等)、在场与否对球队的具体影响、关键时刻的表现等。
前ESPN数据专家、现任灰熊副总裁的约翰·霍林格,在过去20年中一直在致力于篮球数据发掘,他首创了PER值——Player Efficiency Rating(球员效率值),来统计一个球员的综合效率。这比起NBA原先推行过的EFF制度——得分+篮板+助攻+盖帽+抢断-犯规-失误——要靠谱得多。
伴随着霍林格在ESPN长期从事专栏写作和篮球数据研究的工作,越来越多的技术分析家开始提供每个球员的投篮细节、传球去向等等。大数据已成为管理界的时尚元素,在这方面,NBA可谓大数据的鼻祖,同时也是大数据的最好践行者。
大数据有大价值
从1980年代起,NBA就开始使用数据管理技术,所有球员得分、篮板、助攻、盖帽、抢断、失误、犯规等一系列场上数据均被统计在列。NBA详实而细致的数据统计,不仅可以提供单个球员的查询工作,还可以对比两名球员,包括两人对位攻防时的表现,例如詹姆斯场均能得28分,杜兰特为27分,但当两人相遇时,杜兰特场均能得到30分,詹姆斯只有24分。
经过近30年的积累和完善,NBA的数据统计和管理更为成熟丰富,还能提供包括场上效率、得分区域等分析。例如2012年席卷联盟的林书豪,在爆发期间一直被专家诟病的一点,就是失误太多。这正是来自强大的数据统计,他的助攻失误比仅为2.0,也就是说每送出两个助攻就要伴随一次失误,而顶级后卫保罗的助攻失误比为4.6,超出林书豪一倍,显然更为出色。
数据统计还发现,詹姆斯在篮筐的左侧运球时,多选择投篮,而当他位于篮筐右侧时,进攻方式则主要为突破上篮。这样的数据统计可以告诉防守者,当詹姆斯位于篮筐左侧时,可以选择紧身贴防他,封住他投篮即可,因为他不会从左侧突破;而当詹姆斯来到篮筐右侧时,则不能贴身紧逼,这样容易被他一步过掉甩在身后,这时好的防守者都会选择远离詹姆斯两步,因为他不会选择跳投,无需留有封盖的选择,空出足够的距离,反而能防备他突破。
这样细致缜密的数据判断,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专业的分析师来操作,而21世纪的科技将这一切变为可能。人们通过扩大大数据算法、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和新视觉呈现方法的设计,来把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让教练甚至普通的观众能看得懂,最后帮助优秀的团队获取胜利。
史无前例的进阶统计给了篮球这项运动一个新的定义。根据对联盟各支球队的调查,30支球队中有15支聘请了至少一位球队数据分析师,他们将在比赛日上、选秀大会上和交易决定上提出重要的建议。数据分析对于球队战绩的影响也已体现。在花精力进行数据分析的15支球队里,他们的平均胜率达到59.3%,而没有进行分析工作的球队,则只有40.7%的平均胜率。
数据的科学就在于,也许一次比赛是偶然发挥,但如果把大量的比赛汇总,基本能反应一名球员的全面状况。当然,如此丰富的数据统计,自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以湖人队为例,他们的首席录像分析师克里斯·博达肯和助手的办公室就位于主帅办公室旁,办公桌上摆有8台数字录像机、5台笔记本电脑和18台刻录机。
两个人要为湖人教练和球员准备一切他们可能需要的录像资料。例如科比,他喜欢看他的防守人的比赛集锦。每场比赛前,录像师都会用搜集好科比对手前几场比赛的资料,做成大约8到12分钟的光盘交给他。科比还不会只要一名球员的录像,凡是有可能防守到的对象,他都会让录像师剪辑一段出来。
“这是比赛计划,”科比说,“上场以后,你得确保对手的每个动作你都见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赛习惯。”
在NBA的球员里,科比是最迷比赛录像的球员之一。在NBA赛季中,他会随身携带一部便携式DVD,十英寸大的屏幕,在赛前赛后只要有时间,科比就会时不时地盯紧屏幕,看录像贯穿了他的整个比赛准备活动。
而后来弹弓体育公司(Catapult Sport)的GPS技术,更是帮助现役球员在预防伤病的问题上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其在球员运动过程中纪录流水线式的数据模型,在球员身体开始超负荷运转时就有所反应:球员的姿势变形,弱化的身体部位变得易受伤害,自己开始感受到疲劳等等。当球员体能透支的时候,各种软组织伤病,例如腿筋拉伤、腹部撕裂和腰部痉挛就会频发。
“我们一直在记录各种信息,”现任猛龙队的运动科学负责人麦克奇尼说,“对我来说最有趣的部分,就是识别移动故障的能力。比如我可以量化球员往左或者往右移动的能力,根据他们移动的敏锐性,来判断他们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往特定方向移动。在一些案例中,会出现一侧占据决定性优势的情况。”
科技的介入,让篮球这项体育运动在更被观众们所熟知的同时,将篮球运动员们的身体机能与篮球技艺拔升到了另一个高度。人们不仅能在赛场上以3D的全新角度观赏NBA,球员们也能通过技术革新来更细致地提升自己的篮球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