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运动

【留洋的中国青少年球员】河南“女神童”,14岁考上清华,留学美国不回来,如今形势却变了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国家急需人才。众所周知,过去十年来,教育几乎停滞不前,短期内很难恢复。

于是通过办重点班、超常教育班、少年班等,将智力上有优势的人才选拔出来集中培养,希望藉此迅速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

这种精英培养模式沿袭至今,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基础教育和人才观念,也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

1996年,河南新乡10岁的何碧玉同学,经过层层选拔,被河南省超常教育实验班——新乡一中少儿班录取。这个班有三十多名学生,年龄都在十岁左右。他们需要在四年的时间里,学完小学六年级、初中和高中共七年的课程。

不得不承认,人的智商是有很大差异的。1985年出生的何碧玉,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何碧玉的父母都是石油系统的普通职工,她的成长环境与其他同龄孩子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当别的孩子还在学习拼音和算数时,何碧玉已经能够阅读诗文和背诵较长的文章,学习成绩特别突出。

进入实验班四年,何碧玉学完了小学和初高中全部课程并参加高考,以标准分750分的优异成绩,获得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录取。

很多人对这个750分感到疑惑,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750分并不是原始分,而是标准分。当年河南高考标准分的总分为900分,所以何碧玉考了750分,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考了满分。标准分的计算比较复杂,这里就不赘述了。

14岁考上清华,这个成绩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了。2004年,何碧玉从清华生物系毕业后,赴美国留学,2009年获神经科学博士,之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2016年担任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至今没有回国。

现在网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像何碧玉这样的人才,留学之后没有回国,是国家的巨大损失。因而质疑我们的留学政策,指责这些流失的人才没有爱国主义情怀。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就好比农村人家辛苦养大的孩子,读了大学后留在城里跟丈母娘生活在一起,从此很少回来,想起来也有些不是滋味。

派遣优秀人才出国留学,这种事我们在清朝就做过,也有很好的效果,“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相信大家都熟悉。近代很多名人,如鲁迅、钱学森、张光斗、侯德榜等,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

建国后,最初我们的留学政策是国家出钱派遣留学生,学成后必须回国。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很多人出去以后,被外面的世界震撼到了,直接不回来。那时候,国内的情况跟国外的差距太大,有些人宁愿留在国外打黑工,干着刷盘子甚至背死人的活也不愿意回来。

客观地讲,人才流失是我们在当时现实条件下必须付出的代价。将智商超群的孩子筛选出来特别培养,然后送去海外留学。虽然有人才流失的风险,但只要一万个留学生里面有一个钱学森,整体上讲还是划算的。

因为不回来的人太多,后来就干脆放开了,除了公派留学,还可以自费留学,于是就迎来了海外留学的高峰。“清华北大成为美国高校预科班”的说法,就是从那时候起的。

不过,那时候的留学政策,也不排除受到了美国的压力。毕竟美国尝到过这方面的甜头,二战后大量德国优秀人才流入美国,为美国的军事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苏联解体后,东欧也有大量人才流向美国,如今东欧一蹶不振,跟人才流失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现在的情况变了,美国开始限制我们的理工类留学生入境,很显然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已非同往日,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大加强,留学生们回国已经是最好的选择。美国不但很难吸收到我们的优秀人才,反而有丧失科技先发优势的风险,因此变了脸。

当喷子很容易,解决问题很难。要发展,就必须与外面的世界互动,闭关锁国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我们吃过亏。要与外面的世界互动,就得承受人才流失的风险。我们选择了后者,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也收获了很多。

说回何碧玉。何碧玉不回国,主要跟她学的专业有关。“生化环材”历来被认为是四大天坑专业。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实验室在美国,美国在生物科技方面的投入最多,虽然这些年来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物科技研发还在起步阶段,跟美国的差距还很大。何碧玉留在美国,最有利于个人的专业发展。即使她勉强回国,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人才埋没与流失,没有本质的不同。

21世纪,大国间的博弈,主要是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有良好的社会环境,肥沃的成长土壤,不但能确保人才不会流失,还能吸引优秀的人才争相流入。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