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运动

【足球经理2017 球员capa】他为北京拍下66张美图,却死在日军集中营

20世纪20年代英国作家毛姆看完北京风景电影后,感慨地说,这些作品“记录了风云变幻时期北京最后的辉煌”。

然而,它们的拍摄者却一度淹没在历史尘埃中,不为世人所知。他就是英国风光摄影大家唐纳德·曼尼。

1899年,唐纳德·曼尼来到上海,任上海屈臣氏大药房的董事经理。早期的摄影师往往需要自己购买药品配制显定影液,而这些药品在当时都由药房经销。曼尼供职的屈臣氏大药房也经销照相器材及照相药水,工作上的便利为唐纳德·曼尼提供了研究摄影的良好条件。

孔庙牌楼

牌楼又称牌坊,是挂有牌匾的建筑物。外国人通常认为,牌楼是具有纪念意义的拱门,但实际上牌楼大多呈方形,并无曲线结构。照片中所示牌楼名为“孔庙牌楼”,是专为教育而设立的。不过称其为“孔庙”似乎不太妥当,因为这座牌楼实际上位于国子监太学门内,并非真正的孔庙之中。后来中国人称其为琉璃牌坊以示区分。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这座牌楼除基座为白色大理石之外,其他部分全由砖石堆砌而成。其表面一部分以红色泥灰装饰,一部分用彩色琉璃瓦贴面,这些琉璃瓦的颜色以黄色、绿色和蓝色为主。牌楼正反两面的横额均为乾隆皇帝御题。

北海

北海公园是一座以北海为中心的皇家园林。园内御河桥横跨北海和中海,又称金鳌玉蝀桥。御河桥的东端即照片中所示之处是通往琼华岛的积翠堆云桥。第161页照片展示的是积翠堆云桥另一端的景象,桥头牌楼上高悬“堆云”二字。

琼华岛上的白塔是清朝顺治皇帝于1651年应进京觐见的达赖喇嘛之请修建的,塔内藏有舍利。

安定门大街

安定门是北京内城北垣东门。英法联军曾于1860年侵占该门,但当时城门下的景象与照片中截然不同。现在,安定门大街被两条两尺深的砖沟分成三部分,中间三分之一的路面铺上了碎石,供摩托车、黄包车、轿车等车辆通行。而两旁余下的路面仍保持原样,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供马车和骆驼通行照片中道路两侧的建筑排列杂乱,外观破烂,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壮观。

商铺

可能不久之后,北京的商铺就会设立玻璃橱窗,不过现在它们大多还是保留了旧样式。如照片所示,商铺采光不佳,室内光线昏暗,不易判断商品质量好坏,人们更喜欢在室外阳光下挑选货物。商铺门窗装饰精美,铺前陈列的货物却粗糙不堪,两相对比,给人一种境况愈下的感觉。

骆驼

双峰驼是蒙古地区到华北货物运输最常用的牲畜。虽然它们动作愚笨,外观不雅,却为北京增添了几许异域风情。遗憾的是,随着现代运输工具的普及,它们渐渐退居沙漠,在北京很难再看到它们的身影。

万佛寺

中国有许多座万佛寺,照片中的这座位于皇城西北角北海公园五龙亭北侧。墙上贴有黄色瓷砖,每一块瓷砖中央都另开一处壁龛,内设一尊佛像。

永定门

永定门是外城南垣正中那道城门,“永定”寓“永远安定”之意。在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城门和瓮城城门之间的这一道月墙。照片中,人们推着车蹚过城墙角不远处的小溪,由此可见,它深不过数英尺。不过从溪边滩涂上的堤岸来看,丰水期此处水流颇大,水势汹涌,足以漫堤。

德胜门

德胜门(有时也写作得胜门)和安定门同为内城北垣上的城门。“德胜”并不仅仅是“取得胜利”的意思,而是“以德取胜”之意。从这张照片上我们可以发现,当地手推车十分常见。

天坛

天坛并不仅仅指照片上的这座建筑,同时还代指其所属的整座建筑群。

照片上的三层汉白玉祭坛名为祈谷坛,下层直径达250英尺(76.20米)。坛上的建筑名为祈年殿,三重屋檐上均覆蓝色琉璃瓦片。

1889年,祈年殿曾毁于雷火,不久按原制重建。“中华民国”宪法起草委员会曾在此召开会议,制定宪法草案,但该委员会不久便被袁世凯解散。

北京是曼尼最早尝试着用镜头去记录的城市。古老而高大的城墙、壮观的皇家园林、碧云寺的僧侣,甚至街边的商铺和扬起阵阵烟尘的驼队,吸引着他寻找最好的构图角度和光影,一次次按下快门,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或震撼或新奇有趣的影像。初版于1920年的《北京美观》摄影画册收录了66张曼尼的作品,内容包括颐和园、碧云寺、北海、孔庙、戒台寺等风景名胜以及当时北京的市井生活场面,是难得一见的呈现当时北京景象的大型摄影画册。该画册初版仅印制1000本,出版后大受欢迎,随后多次再版。

曼尼的画册在制作上十分考究,封面常常采用彩色织锦,内页所有照片都手工粘贴在预留的空白页上。他偏爱凹版和珂罗版印刷,但也不拒绝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印刷,如采用手绘印刷以突出照片的木纹及织纹、采用呈现铜版画和雕版画视觉效果的方法。在他的众多画册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北京美观》堪称老北京大型摄影画册中的经典。

居庸关

居庸关靠近长城,与南口相距不过几英里。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曾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其名由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成吉思汗大败金兵,便是由此处入主中原。

照片中为居庸关云台。这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城门,而是由汉白玉筑成的拱形门洞。云台建成于元朝至正五年(1345年),可能是为了纪念蒙古灭金入关,也可能是为了宣扬喇嘛教。

云台门洞洞壁两侧除了刻有精美的浮雕之外,还有梵、藏、蒙、维吾尔、西夏、汉等六语题词。

晴天永定门沿线街景

华北地区日照充足,时有扬尘,北京便饱受扬尘之苦。照片中车辙处不是沙砾,而是尘土,风轻轻一吹,尘土便铺天盖地。街上通行的马车接踵而至,前一辆马车留下的车辙不久便会被另一辆马车踏平。驱车策马的车夫一日路程可达30英里(48.28千米)。到了晚上,他们还得时不时起来喂马。

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长廊位于昆明湖畔一座大理石楼台后面,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山水彩画。漫步其间,远可观湖面风光,近可品廊间画趣。

午餐

这是一处位于街边的饭摊,周围摆着几张板凳专供客人歇脚。正午时分,苦力和车夫会来这里稍作歇息,有时喝一碗热粥或热茶,有时则吃一碗面。他们坐在崭新的板凳上,脚边躺着一根扁担、两个箩筐。身后的墙上写有“仁丹”二字,这种广告随处可见。

平则门

平则门(即阜成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中部。照片所示并非其正门,而是门外半圆形的瓮城门洞,故而未见皇家威严气派,而是显得破败失修。照片中,蒙着头巾、赤裸上身的车夫正耐心地赶着骡车穿过门洞。

城郊街景

城门外道路两旁随处可见饭摊或饭店。马车车夫或赶骡的人通常会在这里稍作休息,吃些东西或者喝上一碗粥。

城内的街道虽然铺有石砖,但路面却十分坎坷。过了桥就是土路,路况明显好转。尽管接下来道路上尘土飞扬,但可以免受颠簸之苦,马车上的旅客想必十分高兴。

街头

街上那些自由行走的妇女没有裹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汉族妇女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善。这张照片是在内城,也就是满城拍摄的,照片中的妇女很可能是满族人,她们从来没有裹脚的陋习。

从煤山望京城

这张照片摄于煤山,镜头朝向前门。视线从下往上,掠过皇宫建筑群,我们可在照片上方依稀看到前门的轮廓。从照片中我们还发现,除了皇宫的宫殿和宫门之外,北京绝大部分建筑都是单层建筑。

休息时段

这张照片反映了北京人民的日常生活。干活间隙,人们围坐一团,稍作歇息。他们坐的这种板凳在华北地区最为常见。休息时,苦力们将干活时脱下的外套随意披在肩上。照片正中背对镜头坐着的这个人身穿羊皮袍子,系着腰带。他对面站着的那位胡子花白,眉头紧皱,手持一杆烟枪,正是典型的北京老大爷形象。他的烟枪里基本上没放几根烟丝,不过是过过嘴瘾罢了。在我们看来,照片上的这些人可能渺小如蝼蚁,但实际上他们的生活却比我们更值得与外人说道,至少他们自得其乐。

长途奔波

照片右上方城门上的角楼看起来摇摇欲坠,一侧还架着支柱。照片右下方的脚夫蓬头垢面,长途奔波却无人陪伴,终日只能靠计算脚程聊以解乏。骄阳之下,他一个人领着六头装满货物的骆驼从城门脚下走过,扬起一路灰尘。在华北还有无数像他这样的人。他们世世代代在路上工作,在路上生活。

老北京的街道

这是典型的老北京街道。街上没有铺碎石,道路两侧没有开凿水沟,也没有安装电灯。在这张照片上,我们终于看到传说中的“北京马车”。这是华北人民最常用的出行工具。

前门

1900年,前门包括其大门和瓮城城门均毁于大火。此后,该门又经几度重修。因此,照片上前门毫无其他城门的衰颓之象,形制完整如新。城门之上是四排箭窗。窗内四周镶有木质窗框,中间开一圆孔。这些窗口应该都安装了透明玻璃,不过看上去更像是架设炮台的孔洞。在被焚毁之前,这些箭窗处架设的便是炮台。

街头残阳

黄昏时分,夕阳西下,街头斜影渐长。照片上的这两座木牌楼并没有纪念意义,仅用于装点街景。它们都是三间四柱式结构,两侧均设有戗柱。照片中,街上已经铺上了碎石,两侧各有一条很深的砖沟。

作为20世纪上半叶的摄影家,曼尼摄影技术精湛,坚守着传统的湿版摄影工艺,他的作品是20世纪初极具个人风格的画意摄影佳作。他不拘于某些特定的拍摄对象,但十分注重拍摄角度和画面效果。他的镜头下,既有晨雾、湖泊、江河、风光,也有桥梁、街市、胡同,甚至是灰尘漫天的篷车队。拍摄时,他十分注意光影、阴影的质感与层次,喜好侧逆光。他的作品呈现出朦胧而细腻的独特美感,有些照片还蕴含着国画特有的情趣,可以作为中国文人画意摄影的参照物,进而帮助我们去感受东西方摄影文化的差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上海租界,加大对英美等所谓敌国侨民的管理,并于1943年设立上海集中营。曼尼于1943年3月进入龙华集中营,恶劣的条件导致年近70的他健康情况恶化,随后被转移到医院治疗,不幸于1944年1月去世。

北海牌楼和积翠堆云桥

北海积翠堆云桥,这张照片拍摄自琼华岛,照片上的牌楼虽然仅起装饰作用,不具备什么纪念意义,却是一座典型的木牌楼。

西直门

西直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北侧。这座城门算不上宏伟壮观,却令人印象深刻。其上所开窗口可能是古时供架设炮台之需。从照片上,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城垣的整体构造,还能清楚地看出每块城砖的大小。由于年久失修,城垣上不乏裂缝,其间杂草丛生。

城门脚下的路面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此时,一辆载满货物的马车正从这里经过。马笼头上的缰绳很长,赶上下雨天车轮陷入淤泥之中动弹不得的时候,马匹可以在较远的地方寻到落脚点,不至于和马车一同陷进泥泞之中。

商铺

这是北京的一处商铺,铺前悬挂着几块牌匾。中国人一看这些牌匾,便会像外国人看到三个金球就知道那是典当行一样,立马清楚这家商铺售卖哪些货物。照片中的商铺并没有把货物陈列在门前的行人道上,所以外国人完全不知道店里卖什么。然而,这张照片的重点并不在此,而在于其门窗装饰。商铺的门窗上没有镶嵌玻璃,而是糊了一层薄薄的门窗纸。

鼓楼

鼓楼位于北京内城北端,始建于元朝(1272年)。那时,鼓楼位于大都中心。此楼高约99英尺(30.18米),南北宽约99英尺(30.18米)。上层为木质结构,下层为砖砌城台。鼓楼上有一面大鼓用于夜间报更。此外,鼓楼还设有漏刻。漏刻由上下四个壶构成,水流从最上面的壶依次流下,最终流入最下方的壶,击响那里的铜铙发声报时。

1941年4月16日出版的《北华捷报》(North-China Herald)评论道:“曼尼以中国的大好河山和人物风貌为题材拍摄了大量优美的照片,中国亏欠他太多。”由于政治的更迭和时间的流逝,曼尼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为历史所遗忘。

好在包括大英图书馆在内的欧美各大机构收藏有他留下的不朽作品和影集。1972年,科内尔·卡帕(Cornell Capa)在《长城之后:1870年至今的中国影像》一书中提到:“虽然唐纳德·曼尼没能以一名杰出摄影师的身份载入历史,但是他拍摄的影像仍是那么引人入胜。”内奥米·罗森布拉姆(Naomi Rosenblum)显然也认可科内尔·卡帕的观点,在1984年出版的《世界摄影史》一书中,他写道:唐纳德·曼尼用“画意派摄影风格拍摄中国的风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今年4月《西洋镜》系列丛书重新出版这部曾获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提名作品、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大英图书馆图片展压轴作品《西洋镜:一个英国风光摄影大师镜头下的中国》。

文 | 车亮

图 | 《西洋镜:一个英国风光摄影大师镜头下的中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

原创新媒体制作人员:黄加佳

来源:微信公众号 “北京日报 旧京图说”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