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不要一个人抽烟
印度人因为1962年的边境战争结束了中国和印度几千年来的友好关系,从那以后,印度人把中国视为首要敌人。
数十年来,该国不停地整军备战,表面看是为了对付巴铁,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和中方较量,一雪当年战败之耻。尼赫鲁(1889-1964)
印度建国后,从上到下情绪膨胀,用尼赫鲁的话说,全印度的理想就是“做有声有色的大国”。作为大英帝国曾经的属下,印度人认为,他们理所应当继承英国给他们留下的全部家业,包括那条莫名其妙的“麦克马洪线”,然后借助不结盟运动的手段实现其大国梦。
不过,这一梦想在我军的凌厉反击下,成了镜花水月。
当年这场战争,印度的伤亡5倍于中国,所有参战部队均遭到毁灭性重创,兵败如山倒的惨状对印度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尽管印度当局一直致力于开动机器蒙骗国民,但还是无法从战败的阴影中释怀。
当初开战之前,中国刚刚经历了中苏交恶、灾害等难题,国内国际问题成堆,因此战前印度对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充满自信的。但在现实中,印军在战场上出现无法遏制的大溃败,挨了我军结结实实当头一棒,其国民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我军在追击溃逃印军
印军当年面对的是一支建军以来几十年不间断打仗,并且在抗美援朝中和世界第一强国真刀真枪较量过的部队,两军无论从训练水平、作战经验、指挥艺术、武器装备等任何一个方面比较,都不在一个层次,战败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印度人却不这样看,有印度学者认为,中方这一仗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中方利用了尼赫鲁的信任”,采取了“欺诈手段”,对印度不宣而战实施突然袭击。印度人非常委屈地说,他们是世界上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没想到被中国在背后狠狠地捅了一刀。
一些印度学者还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奉行“兵者诡道”、酷爱下围棋的中国人,“欺诈”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西山口大捷后,我军官兵欢呼胜利
正因为这样,印度多年来把中方的和平倡导看作是“欺骗”,他们坚定地认为,中方一方面呼吁安定,一方面稳步加强边境基础建设,还动不动举行军演,就是要等机会再次“欺负”印度。
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力的提升以及和巴铁关系的巩固加深,印度和中国的心理差距越拉越大,对中国的疑虑和担忧越来越强烈,抛出了“威胁论”。按照印媒的说法,“中国军队曾经入侵印度边境领土数百次”,印度民众对此深信不疑。
问题是,中印两国边境至今尚未确定,究竟谁才是入侵者呢?
战争的阴云已经散去了将近60年,但印度人心中的阴云却并未散去,对中国的仇视越来越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印方对民众的错误引导、印军内部的现实利益之争,以及印媒断章取义的扭曲,都是重要原因。
印度官员习惯于利用大众情绪转移国内矛盾,掩盖自身问题。当初印军惨败之后,尼赫鲁的声望降至冰点,民众对这些号称“精英”的当权者产生严重怀疑和不满。这样一来,尼赫鲁自然要千方百计给民众输出大量经过过滤的信息,让印度人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观点,以此掩盖自己是侵略者。
如此,印度民众自然把仇恨集中到中方身上,即便客观理性的人,也担心遭到民众的绑架而闭口不言,毕竟“卖国贼”的名声谁也不愿当,也不敢当。在歇斯底里的外表下,难以掩盖印度国民内心深处的自卑和不安,这一心理使得印度民众根本无法对边界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在克节朗战役中被我军俘获的印度达尔维准将(中)
当然,这正是印方高层最想看到的。
在印度官方,对“中国威胁”渲染最多的就是印国防部。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他们需要夸大威胁,从而引起高层的重视,从而获得更多的预算,花大价钱从全世界买装备,从而从中获利。一旦有人质疑和平年代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立即就会遭到军方的强烈反对。至于那些中印边境的“邦”,更是随时随地叫嚷“威胁”,以此吸引关注,获得倾斜。
对于印媒来说,炒作中国威胁更是一本万利的事。由于印度人对中国的恐惧不安,在印媒攻击中方成了最为保险的办法,以至于一旦有涉及中方的负面事件,印媒就会一哄而上,用最夸张的标题、最煽动的语言博人眼球,这进步加深了民众的误解和仇视。
【1962年10月,几乎所有印度报纸的头条都被中印边境战争的新闻占据。这是10月27日印度快报的头版信息】
两国交锋,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当年我军对印自卫反击,其目的并非要夺回领土,而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教训印方,以确保西藏的安定。
这一目的显然达到了,一仗打出了中印边境远不止三十年的和平。由此可见,和平,很多时候真的是打出来的!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