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朋友圈的你们,下一件事要认真听,好好学习。
最近与朋友圈相关的纠纷使很多人变得愚蠢。
就是它——
朋友圈骂人被罚 1000 元,这是怎么回事?
作为六号线的小机灵鬼,机哥绝不能断章取义,必须寻根到底,捋清楚整件事的缘由。
机哥顺藤摸瓜,找到源头,是《法制日报》上的文章,《发朋友圈谩骂污辱他人构成名誉侵权》。
看到文字就头晕的,机哥来一个简单的复盘。
「柳某」和「皮某」是微信好友,但是「皮某」在自己的朋友圈,发表了一些不好听的话。
大概就是这样,下图仅为示意。
当天,「柳某」就委托律师给「皮某」发出律师函,要求其删除针对柳某的所有不当言论,并在微信平台公开发布道歉。
那条骂人的朋友圈,确实也很快就删掉。但「柳某」和「皮某」就赔礼道歉的事,未达成统一意见,最终闹上法庭。
结果,就有了开头的,男子朋友圈骂人被罚1000元。
重点来了,法官对于此案的解释。
法官的解释中,有四个重点:“个人情绪”,“主观推断”,“隐私”和“侮辱”。
前两种重点,属于微信高发。很多人的微信聊天和朋友圈,都容易受别人影响,也就是传说中的——被带节奏。举个六号线栗子。
骂人一时爽,然而真实的情况呢,其实是别人把三个车位都买下来了。。这下子尬得不行。
后两个重点,“隐私”和“侮辱”,其实也很常见。微博挂人,朋友圈挂人,比比皆是,什么难看的粗口,都跑出来了。
So,机哥结合实际,来告诉你,朋友圈怎么发才不踩雷。
假新闻
各种假新闻,在朋友圈和微信群经常看到,特别是老年人的养生文章。
《这种水果不吃,患癌的几率高十几倍》,《空调别买这品牌,太可怕了》,《晚上喝白开水的朋友,再不看就晚了》···
诸如此类的实在太多,机哥就不细说了。
嗯哼,虽然很讨厌,但貌似跟违法还有一大段距离吧。
直到机哥在裁决文书网上,看到这么一件案子。
简单来说,A 和 B 都是做燃气灶,A 的妻子在朋友圈转发一篇文章,「B 品牌旗下的燃气灶发生爆炸···」。
重点是,这个“B 品牌的燃气灶发生爆炸”,其实是一个假新闻。
最终,散播假新闻的一方,被罚。
来,机哥敲重点。
首先,假新闻;再者,恶意传播,不正当竞争。绝对是一告一个准。
嗯哼,这就为什么机哥,会经常写文章带你们打假,寻根到底。
一单新闻,经过多人传播后,往往会被“添盐加醋”,恶意篡改,夸大事实,最后传到你耳边,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
所以,盲目跟风的下场,就是这样。
暴露隐私,恶意侮辱
这个,可比假新闻更严重。
恶意辱骂,暴露隐私,即使在朋友圈,即使用分组显示,也是违法的。
机哥绝对不是瞎比比,绝对有前车可鉴,看这个案例:
因为修电脑的费用有争议,在朋友圈辱骂对方,并且曝光照片,手机号码等私隐。
先不论双方谁对谁错,就曝光隐私和辱骂这两项,那绝对是你先吃亏。
没有任何一条法律,支持你随意曝光对方隐私和恶意辱骂。
但考虑已及时删除,初犯,情节不严重,最后就道歉了事。
还有一种更加过分,在朋友圈发对方的不雅照,直接拘留!
不但拘留,还得在朋友圈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看完这些,机友们估计有点怀疑人生吧,我玩个朋友圈,吐槽一哈,都这么限制?
这朋友圈还有啥意思?还不如在绿化带,找个树洞吐苦水来得痛快。
别急,机哥还没说完。看这个。
哟?骂老板就不用负责?这怎么跟上面说的,完全是两码事。
事情简单说一下,被告离职,但是原告一直欠薪,所以就在朋友圈抱怨。
被告这条朋友圈,被前同事和原公司的一些客户看到,So,原告认为被告发的东西,影响其个人的名誉,将其告上法庭。
结果嘛,自然就是原告败诉了。
接下来,法院的判断准则,才是重点。
首先,欠薪是事实,没有捏造的成分,而且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原告的名誉受到影响。
小伙伴 Get 到没?
如果是事实,其实在朋友圈稍微抱怨一番,也没什么不妥。至于那些“发朋友圈”被罚,更多是因为“脏字连篇”辱骂,曝光他人隐私,捏造事实等行为。
如果老板经常让你加班,还不给加班费,尽管吐槽,不会有事,也不用担心被告上法院。
但是嚯,机哥要特别提醒你们,什么狗X,X毛,这种粗口就别发,稳妥点。
机哥在裁判文书网上看到,自从微信朋友圈发布以来,关于朋友圈的名誉纠纷案,已经有 2500 多起,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侵犯隐私,捏造事实。
So,机友们平时发朋友圈时,还是不要太浪。多转发机哥的文章即可,毕竟,你们想说的话,机哥经常帮你们说了。
对了,机哥看完这 2000 多个案例后,还找到一个冷知识,非常实用,这里安利给你们。
机哥在部分机友的朋友圈里,经常看到,你们在帮公司做业务推广。这种事,现在很常见,有人是愿意的,但也有些人,特别不愿意。
凭啥啊,自己的朋友圈,还得给公司做宣传,就像这种。
机哥查了相关的资料,无偿征用员工朋友圈,其实是不合法的。
So,如果再有老板,强制要求必须转发公司推广,你们可以把机哥这篇文章,默默转发到群里。。
机友们还见过什么奇怪的朋友圈操作,可以留言给机哥说说,我来帮你们鉴定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