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见证了洪山区惯性的变迁。
闫军 摄“我的家在遵化洪山口,一出家门就能看见长城。我从小在长城脚下长大。长城,这古老而宏伟的建筑,早已融入了我的生活。”遵化市小厂乡洪山口九年一贯制学校八(一)班学生张子玉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写到。
巍峨的万里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对于张子玉同学,以及祖祖辈辈生活在洪山口村的村民来说,长城,更多了一份不可磨灭的血脉乡情,长城脚下是他们热爱的家乡。
驾车从遵化市区出发,行驶约25公里,我们到达位于长城沿线的洪山口村,村子所在地就是古时洪山口关的关城。
“洪山口关是长城上的一个要隘,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足迹遍布这里的山山水水,当年29军刘若明部曾经依靠长城阻击日寇,清太祖皇太极也曾以这里为突破口,马踏边城,直逼北京。”洪山口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柴继志告诉我们,“过去也有人把洪山口的关城叫做‘纱帽城’,因为旧时的洪山口像个‘品’字,如同旧时官员的乌纱帽。”
保存比较完好的敌楼。闫军 摄
洪山口关,北与兴隆县接壤,东临迁西洒河,是遵化境内古长城的起点,也是遵化段保存最完整的长城遗址。洪山口关四面群山环绕,关口在两山之间,形成了一道险峻的天然关隘,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史料记载,这段长城修建于战国时的燕国,历代多次修葺,现存多为明代长城。
柴继志是洪山口村人,对洪山口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做过许多深入研究。据他介绍,明代洪山口的关城内外建有多处庙宇殿阁,城内有真武阁、古戏楼、鱼鳞街、旱桥等建筑。现在村中还能看到残存的城墙、真武阁残迹、建城石碑等遗址、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保存完整、至今仍在使用的洪山口古戏楼。
在村中心,我们见到了这座古戏楼,其为砖木结构,坐南面北,戏楼中间有隔扇,将楼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分为砖砌戏台,前台口左右2根明柱;南半部分为后台,后台东侧有券门,出入门上首分别写有“阳春”“白雪”字样,其上正中悬挂一幅匾额,上写“永庆升平”4个大字,东、西侧墙上分别建有1米直径的圆孔窗。据介绍,洪山口古戏楼始建于唐代,明代改建,一般的戏楼月台为4根明柱左右排列,洪山口戏楼的明柱则为前后排列,别致新颖,颇具古韵。2001年2月,洪山口古戏楼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存完好的洪山口古戏楼。闫军 摄
戏楼的隔扇上画着四大美人图和梅兰竹菊四君子图,画面色彩鲜艳。柴继志说,这些画是后来画上去的,戏楼上原先也有字画,画的是山水花鸟和与戏文典故相关的内容。他依稀记得有岳母刺字、张良捡鞋等典故。柴继志幼年时常在戏楼上玩耍,也曾指着墙上的字画,让老人讲故事、教他识字。
“听村里老人说,关于古戏楼的修建,有一段‘楼压龙’的传说。”柴继志说,“相传朝廷钦差站在洪山口举目观望,古长城上空烟雾缭绕,恰似一条巨龙游动,且看不清城中景色。朝廷怀疑此城要出真龙天子。为了压住此龙,才在洪山口修了三座楼,暗喻南山是龙头,北山是龙尾,城中心修座戏楼,代表的就是金銮殿。”
明媚的阳光下,古老的戏楼穿越历史百年,至今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风彩,驻足台前,仿佛还能听见昔日的锣鼓喧天、绕梁之音。
如今,洪山口古戏楼依然为村民表演节目所用。逢年过节,村里的小剧团和老年协会经常在这里演出,古戏楼所在的空场,成为了村中最热闹、喜庆的活动场所。
在洪山口村南,仍看得见旧时关城城墙的残迹。眼下,村民们正齐心协力,在城墙附近建设一座山体公园。
据村干部柴继礼介绍,这里原本是一处杂草丛生的山丘。去年,洪山口村积极响应建设美丽村庄的号召,因村制宜,依山而为,谋划建设山体公园,村民们对此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150名党员群众捐款5万余元,120名村民义务出工出力。
“为了节省资金,公园的设计图纸是我们自己画的,大伙儿一起动手平整土地,栽植花草,花坡和步道上铺设的石头是我们从附近河滩上一块块搬过来的,村里老党员王福棉今年已经83岁高龄了,也跟大伙儿一块儿干活。这种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精神让人非常感动。”柴继礼说。
眼下,山体公园已基本完成公园环山步道、围山花坡、瞭望景观台的建设,山体公园很快就会成为村民们一处新的活动场所,更是洪山口村一处美丽新景观。
洪山口村有百年历史的老宅。闫军 摄
站在公园山顶向四周望去,群山环绕之中是洁净靓丽的新农村,一排排崭新的红瓦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山体公园正北方,一座被村民称为“北楼”的长城敌楼默默地驻守在山坡上,目睹着关城的时代变迁。
“洪山口村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有山地村庄特有的怡人气候和漫山遍野甘甜的板栗,更有像长城一样坚韧、纯朴的村民。”柴继礼动情地说,“洪山口村人盼望着美丽乡村的幸福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欢迎更多朋友来我们家乡做客,了解洪山口,感受洪山口,一起为洪山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