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作家刘慈欣长篇小说《三体》的英文译者,拿世界科幻顶尖雨果奖的时间比刘慈欣还要早。
他用纯正的英文写科幻小说,曾在技术宅、律师、翻译家、作家、两个女儿的爸爸等多个身份中自如转换。
日本科幻作家立原透耶甚至眼红地说:“在世界范围,我们不如中国科幻有影响力,是因为日本没有刘宇昆。”
华裔美国作家刘宇昆,被网友戏称为“刘慈欣背后的男人”,如今他的作品正广泛进入大众视野。
酝酿多年的长篇处女作《蒲公英王朝:七王之战》简体中文版最近上市,去年面世的短篇小说集《奇点遗民》囊括了他最得意的22个短篇。
于是更多人发现,仅仅将印象停留在《三体》译者,这对刘宇昆来说显然是极不公平的。
刘慈欣曾评价刘宇昆的文风:“如果每一篇科幻小说都是一首乐曲的话,我发现其他的乐声都渐渐消失并淡出记忆,只有刘宇昆的音乐还在响着,而且在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当我看过所有能够找到的刘宇昆的小说后,终于意识到科幻文学中不仅能有激情与创意,也能有悠远深邃的诗意。刘宇昆的作品,科幻与文学水乳交融,是科幻文学中不可替代的存在……”
由于刘宇昆对中英文的纯熟掌握,成了为数不多能够将中文科幻作品带入西方视野的使者。刘宇昆翻译《三体》历时9个月,前后译了4遍,他回忆道,第一次读完《三体》,兴奋得一晚没睡,书中史诗化布局让他想到亚瑟·克拉克宏大的科幻文体,有古典科幻小说的感觉。“翻译别人的作品就像照顾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责任重大。”
刘慈欣后来说:“在中文与英文这两个遥远的文化星球之间,有一艘飞船将它们连接在了一起,那就是本书的译者刘宇昆。他的译文非常好,几近完美。”
其实,刘宇昆对于《三体》的推动,远不止当译者这么简单。凭在业界的人脉,刘宇昆邀请了美国科幻界众大咖为《三体》“站台”撰写书评,利用每个可能的场合向英语世界推荐《三体》,大大提高了中国科幻小说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1976年出生于兰州的刘宇昆,11岁随父母移民美国。他曾在哈佛大学主修英美文学,辅修计算机编程,毕业后又考取法学院,就职于波士顿大型法律事务所。如今他全职写作、翻译。
刘宇昆在长篇处女作《蒲公英王朝》中构建了由众多岛屿构成的神秘国度达拉群岛。热气球、飞船、潜艇轮番上场,战士乘着风筝战斗。小说将东方古典美学与西方科学精神结合,开创了“丝绸朋克”这一全新科幻概念,将中国古代有趣的工程技术魔幻化、夸张化。
书里有武侠小说那样的闪回式人物介绍,浓墨重彩渲染着和东亚相关的历史元素,比方说丝绸、竹子、纸张、毛笔等。一架用竹子和丝绸搭建的飞艇不断给气囊充气和放气,以此来调节飞行高度,它还可以靠划桨驱动。“为了讲述一个英雄和背叛的故事,我想创造一种新的审美,一些很酷的机械。它们像是古代的活字印刷术、鲁班发明的军事侦察风筝、诸葛亮的木牛流马。”
刘慈欣不吝赞美:“宇昆将东方文化元素融入了科幻想象中,在十分精致的构思和故事中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美感。科幻创意令人震撼的不少,但有诗意让人回味的不多,这是刘宇昆的珍贵之处。”豆瓣网友纷纷打出五颗星。
“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中午都跑回家和我奶奶一起听收音机里的评书。我们两个都对这些夹杂英雄主义和背信弃义的故事着了迷。由此我接触到了《三国演义》并潜移默化地吸收着它的精髓,我学到的很多讲故事技巧都可以追溯到这段经历。”刘宇昆说。
因此,小说中借鉴了《三国演义》里的很多叙事技巧。“不过,《蒲公英王朝》真正的原材料,还是司马迁《史记》。在这部纪传体史书里,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无数历史人物,这和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多人认为小说无用,既不能像科技论文一样传达有用信息,又不能像调查报告一样为我们讲述世界上的趣事。可我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狭隘。小说可能不适合表达事实信息或者表明观点立场,但它的长处在于带给读者情感体验,藉此让他们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接受动摇他们心底初衷的现实。”刘宇昆说,毕竟,人类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了解关于世界的真相,还在于融入世界的感情经历。
刘宇昆发表的短篇小说超过130篇,《奇点遗民》精选了22篇。“写作《生活的负担》时,我正担任商务律师,为一个特别复杂的税务案例提供咨询服务;而《爱的算法》是我担任大学助教后,打算编写自动回复学生邮件问题的程序时构思出来的;硅谷对于“大数据”和“量化自我”有种高高在上的信任,我跟朋友争论了一番之后,便有了《完美匹配》;而《真正的艺术家》是专门应《麻省理工评论》邀请所创作的,当时我还没学会在给定的字数内讲一个故事……”
他认为,科幻小说是关于现代社会的典型文学类型。“我们前所未有地生活在一个科幻的世界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工程以及社会工程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之为人和道德标准的传统定义受到挑战并遭到抛弃。”在刘宇昆看来,虽然科幻文学不是预测未来的尚佳方法,但是通过巨大变革的隐喻,它很好探讨了我们应该如何自省。“一个故事在我意识容器的深处发芽,像杰克的豆茎一样,透过翻译的纯净天空蔓延生长,穿越你们忙碌生活和个人经历的迷雾,与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如魔法水晶一般奇妙的共同体验发生共鸣,最终附着在你意识的巨人城堡之上。”(来源|文汇报 作者|许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