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斌 张秀杰
2020年服贸会室外临时场馆北端鸟瞰效果示意图 (图 中国商报)
9月上旬,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将在北京举办。自2012年首届服贸会举办以来,八年间,服贸会已发展成为全球服务贸易领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展会和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龙头展会,与广交会、进博会共同成长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三大展会。
这三大展会在侧重内容和特点上各有不同。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参会商最多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展会,被誉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在中国外贸结构的优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博会主要服务于国内进口需求,聚焦国内消费升级,为各国开展贸易、加强合作开辟新渠道,是当前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
服贸会是全球服务贸易领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展会,致力于增强我国服务业开放,补足服务贸易结构性短板,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今年服贸会将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举办,最大的特点是“云上展厅”大范围的使用,这对疫情时期服贸会的宣传无疑起到了更好的助推作用。“云上展厅”以3D展厅、平面展厅、展商直播等方式呈现了服贸会的全貌,观众和展商可以提前了解各展厅的商品情况,通过直播的方式与展商互动,为广大中外企业开展贸易合作开辟了超越时空限制的新路径。更重要的是,针对疫情防控问题,“云上展厅”为服贸会的举办形式起到了有力的补充作用,为处于疫情高风险地区的企业提供合适参与形式的选择。
在空间上,三大展会逐步形成了“南广交”“中进博”“北服贸”地理格局。在三大展会的发展历程中,广交会成立最早(创办于1957年),其次是服贸会(原京交会,创办于2012年),最晚的是进博会(创办于2018年)。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历程中的重要节点,这体现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演变:从重视出口到进出口并重、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国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受到冲击,国际市场上货物、人员的流动受到限制。在全球疫情防控的背景下,2020年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依然举办,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两个重要的积极信号:
2020年服贸会“迎宾门”安装现场 (图 中国商报)
一是中国继续改革开放的决心不变,任何外部势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阻挡不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中国对外开放的主动性越来越强,步伐只会越来越快,力度只会越来越大。当前中国对外开放逐渐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型,由边境开放转向边境内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在经济全球化中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继续坚持扩大开放是维护多边主义体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将以实际行动做好全球化的“塑造者”角色。
二是树立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积极应对当前逆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发展是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国始终提倡建设开放合作、创新、共享的世界经济,通过利用和开放超大的国内市场,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构建更加平衡的国际秩序,这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同时,中国率先走出疫情阴影、国内经济秩序迅速恢复的事实再次表明,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和稳定的投资环境,有能力维护产业链安全的稳定。
2020年服贸会室外临时场馆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明确提出了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服贸会、广交会、进博会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三大展会,对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促进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基础。在国际经济深度衰退和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需求不足、供应链不稳定等问题,中国的国际经济循环因此面临着被动局面。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鼓励出口和扩大进口并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的新特征在三大展会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这说明三大展会是中国与国际经济相联系的重要窗口,且其成交规模大、对全球客商吸引力强,改善了疲软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是应对逆全球化思潮的一大创新措施。
另外,高质量产品、金融服务、教育服务、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的开放与交流有利于吸引全球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入驻,形成集约高效的新兴产业链集群,也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对外进行投资创新活动,促进形成中外产业链合作在国际上双向互动的良好循环,加快中国价值链向中高端的升级步伐。
2019年服贸会会场(图 服贸会微博)
第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内大循环的要求。在需求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在供给端,国内供给侧改革在“去产能”“去杠杆”等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目前经济社会仍然存在一些“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阻碍了国内经济的循环。对于企业而言,三大展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交流、对接平台和载体,是市场上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的自由充分流动。但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国际产业合作不仅仅是企业的对接,对一国创新能力、产业链稳定性和制度软实力等因素具有较高要求,因此对国家而言,三大展会是中国必须进一步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的“策马鞭”,也是中国补足产业升级短板、强化创新能力弱项等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于释放国内需求潜力、促进消费升级和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进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
来源:中国贸易报
更多精彩详见《一带一路报道(中英文)》↓↓↓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51-1788/F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6-2886
邮发代号:62-625
联系电话:(028)85471528 86529118
邮箱:thebeltandroadrpt@163.com
声明:1.凡来源为“一带一路报道”的作品,版权属于“一带一路报道”杂志社,任何第三方转载均应注明“来源:一带一路报道”;2.转载其他媒体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刊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任何第三方转载时须保留“来源”;3.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我刊联系,核实后将依照相关规定支付稿酬;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我刊联系,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编辑:李卉嫔
审核:彭纳
主编:邓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