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乃地球的极寒之地,曾经测得的最低气温为零下68摄氏度,已被记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
我们的印象里,北极地区应该是冰天雪地,寒风呼啸,哈喇子都会被冻住。
但现在的情况变成了这样。
这张图片拍摄于2020年6月19日,显示了西伯利亚地区的地面温度,你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些颜色所代表的温度。
还有这样。
这还是我们记忆中的北极吗?先淡定下情绪,更加严重的还在后面。
6月20日的时候,俄罗斯北极小镇Verkhoyansk达到了创纪录的38摄氏度的气温。
从最低的零下68摄氏度到今天最高的38摄氏度,北极圈的温度波动幅度达到了106摄氏度。这对一个人来说已经是严重的生病了。
对于北极来说也同样是病得不轻。
不过生活在小镇上的人们现在过着这样的惬意生活。
对于民众来说,温度升高貌似更加适宜生存,可以享受低纬度人们的生活。
但是对于科学家来说,却充满了担忧和恐慌。因为北极现在的情况不仅仅是高温。
还有更加棘手的事情正在发生,你看:
北极上空烟雾缭绕,那可不是云,红色的点意味着北极着火了!野火发生在今年的五月,我们也尽力在灭火,出动了直升机,但是...
总的来说有点螳臂挡车的意思,专家估计火势会一直蔓延到8月底,甚至是10月。其实在西伯利亚地区每年的6月到10月都很有可能会发生火灾。
这对于科学家来说已经是常事,但今年的大火格外的引入注意和担忧。
因为今年的野火明显提前了,而且愈演愈烈,甚至是蔓延到了以前从未发生火灾的偏远地区,仅5月份大火就席卷了500万英亩的土地。
仅仅上个月这场大火向大气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就达到了5900万吨,这一数字打破了去年6月创下的最高5300万吨的记录。
野火的提前也让专家估计,去年的大火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熄灭,燃烧的余烬在地下度过了冬天,随着今天春天的到来,表面冻土层的融化,火又死灰复燃。
因为每次发生大火的时候,不仅仅是在燃烧表面的植被,地面也被炙烤,高温会顺着地表燃烧到冻土层下的泥炭层,在这里会保留火种,来年继续烧。这种火一般被称为“僵尸火”。
在煤矿工作的人,就能知道,这种火可以在煤层深处缓慢的蔓延,你根本看不到。
这说明啥?北极太热了!冻土层已经被大面积、以及大深度的被融化,看似到了冬天表层的土被冻住了,但深层的依然很温暖,甚至可以保留火种。
这也意味着,现在就算是寒冷的冬天,某些地方深层的冻土再也冻不住了。
以前北极的气温低的时候,冻土层从上到下被冻得死死的,一到冬季燃烧的余烬就会被熄灭,现在看来是不行了。
目前的北极处在了这样一个尴尬的恶性循环中,首先由人类造成的全球气温升高导致了北极变暖的速度要比我们预计的要快得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地球上的温度平均每10年增长0.18摄氏度。但是在俄罗斯,每十年增加0.47摄氏度。
而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每十年增加0.69摄氏度,所以俄罗斯的科学家也自嘲说:在这方面,我们领先于整个地球。
你看,从今年1月到5月,西伯利亚比平均气温就高出了8摄氏度。在6月夏至,更是创造了极限的38摄氏度高温。
闷热的天气融化了大量的永冻土,这是一层非常重要的冻土,广泛分布在极地地区。不仅降低了永冻土抑制火灾的能力。
它还会对基础设施造成重大破坏,因为在西伯利亚有很多的设施就建造在冻土层之上。
例如:今年夏初,超过2万吨柴油泄漏到了一条北极河流中,原因是燃料箱正位于不稳定的永久冻土层上,冻土的融化导致了燃料箱破裂。
除此之外,永冻土解冻最令人担忧的是,其中冻结了大约1.46万亿到1.6万亿公吨的有机碳,这是目前大气中碳含量的两倍多。
冻土层中还有大量的甲烷,这种气体的温室效应强度是二氧化碳的28倍。如果这些气体被释放出来,可能会达到人类无法干预的气候临界点。
全球变暖导致冻土融化,火灾加剧,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增加,而温室气体排放是气温升高的首要原因。
这种噩梦般的反馈循环不仅对北极地区,而且对整个地球都会造成可怕的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们认为北极是最重要的潜在气候“引爆点”之一,需要密切关注。
北极的情况目前就是整个地球的缩影,牵一发而动全身,谁能保证北极发生事对全球的气候都没有影响,肯定有!
不过就算是科学家目前也不清楚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不是喊着玩的,这是人类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事。
除了温室气体,还有大量的微生物被禁锢在了冻土层中,我们知道细菌和病毒在地球上出现、进化的时间,以及分布的范围、数量要比现存的任何生物都要早、要广、要多。
它们其实才是地球的主人,人类目前对病毒这种“生命体”知之甚少,只发现、认识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历史上唯一被我们战胜的病毒只有天花一种。
如果大量的冻土被融化,释放出了一些未知的远古病毒,这些病毒就会因为野生动物被带到目前的生物圈中。
你想想后果,你细品,这些病毒很可能会让现今的生物付出惨重的代价,包括人类自己。
2020年这场火灾熄灭以后,可能会被正式宣布为“迄今为止北极森林大火最严重的一年”,不过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十年里,这一纪录将会被不断地刷新。
有些事情真的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