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负鼠——负鼠和老鼠有什么区别…

在2011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意外地造就了一位炙手可热的明星,一只名叫海蒂的对眼负鼠。

海蒂成功预言了奥斯卡影帝和影后,从而成为继北极熊克努特(长得可爱)、章鱼哥保罗(预测足球)之后,又一位来自德国的动物偶像。

克努特、保罗、海蒂。图源:google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对眼负鼠”这个物种,海蒂的对眼只是饮食不当,脂肪堆积造成的。

负鼠并不属于鼠类

众所周知,雌性袋鼠都长有前开的育儿袋,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而负鼠,是唯一一种生活在美洲的有袋类动物。

目前已知的负鼠种类有67种,体型差异较大,个头小的跟老鼠差不多,大的超过家猫。它们有着与老鼠一样突出的小尖嘴,耳朵小而薄。有些负鼠长有一条软鞭似的长尾巴,能够缠握树枝。

小袋鼠缠握树枝。图源:animalia-life

雌性负鼠虽然长有育儿袋,但是,小负鼠在离开妈妈之前,并不是一直呆在育儿袋里。刚生下来的小负鼠和蜜蜂一般大,它们会在母亲的育儿袋内生活,当育儿袋内的营养卵黄消耗完后,它们会爬到母亲的背上继续成长,大约4~5个月后离开母亲,独自生活。

雌性负鼠驮着幼崽。图源:animalcontrolsandiego

负鼠常常夜间外出,捕食昆虫、蜗牛以及鸟类,也吃一些植物性食物。负鼠是一种生存在食物链底端的动物,对它们来说,任何高大的动物都有可能是天敌。

尽管如此,负鼠的存活率依旧居高不下。大约200~300万年前,美洲的有袋类动物大都灭绝了,只有负鼠成为不死族,还稳稳地在地球上走过了7000万年的历史。

除了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品类繁多外,它们的装死技能也功不可没。

装死界的巨星

每当捕食者对负鼠穷追不舍时,负鼠就会突然倒地“死掉”,眼睛紧闭,伸出舌头,流着口水。如果这种戏剧性的“死亡”还不足以迷惑对方的话,它们会从肛门分泌一种带着恶臭的黄色液体,让捕食者恶心至极,认定这不是自己要寻找的美味,故而离去。不久,负鼠“复活”,开心且从容地离开。

负鼠装死。图源:Teded

对于负鼠的装死,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们发现,由于负鼠受到攻击,过于紧张,进入了“假死状态”,一些生命体征会暂时全无,但是大脑皮层依旧很活跃,这个过程里,负鼠一直等待机会逃跑。

能做出这么逼真的装死举动,按常理说,负鼠应该有很高的智商,可事实却恰恰相反,负鼠的智商低得可怜。

低智商的装死高手

科学家曾用电脑来计算哺乳动物的智商,人作为智商最高的哺乳动物,大约为7.5,和负鼠一样生活在美洲的浣熊能达到1.4,而负鼠的最高智商却只能达到0.57,如此看来,负鼠的智商仅仅只有浣熊的三分之一。智商这么低,它们是如何学会这么逼真的装死表演的呢?其实,这种表演是负鼠与生俱来的天赋,纯属遗传,并非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

在负鼠受到威胁或攻击时,它们体内会迅速分泌出一种麻醉物质,这种麻醉物质会麻痹负鼠的大脑,使它进入一种“假死状态”。待捕食者离开后,它们会在一段时间内恢复正常,然后迅速逃走。这就是防御能力很差的负鼠可以在危机四伏的大自然中生存下去的秘密。

其实,装死并非负鼠的特定技能,从狐猴到蜥蜴,从蚂蚁到两栖动物,从鲨鱼到鸡,数以百计的动物都会用装死这种生存战略。

各种装死。图源:Teded

动物装死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

科学家把装死称为Tonic Immobility(假死状态),这个词源自于古希腊的死神桑纳托斯,简称TI。

TI发生的机理会因物种及情况而异。发出恶臭和采用怪异姿势是常见的装死手段,而有些动物则不同,它们会牺牲周围的伙伴,比如,当猫追来时,若其他同类都在疯狂逃窜,定住不动的小鹌鹑反而比较有机会活下来。

说到猫,猫科母亲能叼起小猫的头背,造成另一种不动的状态,叫做“夹式催眠”,这么做既能让小猫保持安静,且很容易带着走。

鹌鹑定住,猫的“夹式催眠”。图源:Teded

在这些戏剧性演出背后的大部分生理机制,来自副交感神经系统,能控制休息及消化等。在负鼠体内,副交感神经系统会造成他们的心跳率下降到几乎只有一半,呼吸减少三分之一,体能下降超过摄氏半度,可持续一小时之久。

神经递质多巴胺也有所贡献,低多巴胺的拟古盗(一种甲虫),比高多巴胺的拟古盗更常装死。只要阻挡多巴胺接收器,就能延迟这种症状。

但要维持死亡诈术并不容易,表演者要经常评估它们的环境,寻找线索,知道何时起身是安全的。以鸡为例,他们能感受到猎食者的目光是否在他们身上。研究者知道这一点,是因为它们在实验中使用毛绒玩具鹰,当绒毛玩具鹰移开它们的视线时,身为目标的鸡从“紧张症”状态恢复的速度比较快。

鸡的装死。图源:Teded

也有些动物把TI用在防御以外的用途。比如,当雨麗魚感到有点饿时,它会沉到湖底,躺着一动也不动,因为外表天然色看起来脏脏的,他看起来就像腐尸一样。如果有小型腐尸动物来查看,这只没死的骗子就会立马攻击。

有些动物甚至为了性活动装死。雄盗蛛会用蜘蛛丝包裹昆虫当礼物,希望能追到雌盗蛛。但众所皆知,雌盗蛛会吃掉前来求爱的雄盗蛛,当雌盗蛛在狼吞虎咽吃点心时,雄盗蛛会先装死,然后小心的复苏过来,就会更有机会交配成功。

盗蛛装死交配。图源:Teded

TI对于动物来说是个优势,除非别人知道这个秘密。

加州虎鲸会把年幼的大白鲨翻过来,造成TI,时间长到让无法动弹的鲨鱼因为无法移动而无法呼吸,最终窒息。人类也可以把鲨鱼翻到TI,抚摸鲨鱼对电很敏感的鼻部,轻柔地将它翻过来,研究者可以造成长达15分钟的TI,这时间足以插入一些标签,甚至还能进行手术。然而,还是存在风险,TI可能会阻碍呼吸,造成血糖过高,可能导致死亡。所以只有在必要时才会用这种方式。

鲨鱼进入TI。图源:Teded

人类也会发生TI,在暴力攻击的过程中会因为恐惧而静止不动。然而,相比于其他动物,负鼠才是装死界的明星演员,但对于人类来说,负鼠并不是那么受欢迎。

可否利用基因驱动技术消灭负鼠

2016年,新西兰总理John Key大胆宣布了一项计划:到2050年消灭所有的老鼠、负鼠、白鼬及其它五种外来捕食者。这些入侵物种不仅对新西兰的动植物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新西兰原本没有负鼠等哺乳类动物,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老鼠、负鼠和白鼬等动物也来到了这片净土,它们大肆捕杀本地鸟类。据统计,每年有2500万只本土鸟类死于这些外来捕食者。不仅如此,新西兰作为畜牧业大国,负鼠携带的牛结核病毒对牛群、鹿来带极大的威胁。

一只可爱的负鼠。图源:sohu

数十年来,限制这些入侵捕食者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然而,近年来兴起的基因驱动技术正走向风口浪尖,虽说目前这一技术仅处于实验室阶段,但不少科学家希望能将它应用于控制(甚至消灭)那些携带疾病的昆虫、以及其他有危害的生物体。

所谓基因驱动是指特定基因有偏向性地遗传给下一代的一种自然现象。借助被誉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研发出了人工“基因驱动”系统,是一种人为地改变有性生殖遗传规则的基因构建技术,能将某一特定性状的遗传几率从50%提高到100%。

正常情况下,生物体有50%的机会将基因传给后代(左)。基因驱动(右)将自己复制粘贴到双亲本的染色体上

利用基因驱动消除那些不想要的物种,虽说这种操作很是诱人,但风险也与之并存。一来是害怕其成为有着侵入性,并伴随其他意想不到的有害因子在自然界传播;另一个挑战来自自然界本身,一系列的研究已表明,生物体对基因驱动的抗性可能使它们无法在自然环境下生存很久。

研究发现,哪怕是最基本的基因驱动,哪怕面对着进化抗性,它仍可能具有侵入性。研究员Charleston Noble解释到:“侵入性意味着,即便只有少数基因驱动的生物混入到一个的大野生群体,驱动因子都可以在该种群和邻近种群中进行传播。”

Esvelt是最早一批介绍如何使用CRISPR来完成基因驱动的人,他说:“制造一个标准的,能自我繁殖的基于CRISPR的基因驱动系统,可能等同于创造一个新的高侵入性物种,它或许可以传播到任何适宜的生态系统中,甚至导致生态变化。”

到目前为止,基因驱动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离现场实地测试还有一定距离,人们也还尚不清楚驱动在自然环境中能表现出怎样的面貌。科学家很清楚基因驱动的潜力,只是目前这些系统还无法被安全的实施。具体还需要多久?Gemmell 根据他们对果蝇的实验结果推测,或许还需3到5年。但这只是从科学的角度得出的评估,我们还需考虑,基因驱动能否在三五年后通过社会、伦理和法律的认可。

那么,若干年后,世界是否还会存在负鼠?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