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改变自己很难。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是因为习惯。就像物体会按照惯性进行运动一样,我们的生活和行为也会按照旧有的习惯日复一日持续下去,除非有足够的外力去改变它。二是因为执行力不够,也就是知而不行。你获得了一个新知,却没有去践行,还是保持旧有的行为模式。
知行合一可谓千古难题,知而不行乃人之常情。吸烟者,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很难戒掉烟,甚至不想去戒烟。几年前流行一句经典的话:懂得许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践行会如此之难?为什么获得新知之后却难以快速践行?
这也往往让心理咨询师感到困惑。在一些心理咨询师看来,你来做咨询,就是为了寻求改变。我给你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和计划,你去做就行了,去做了就会有所改变。可是,为什么你没有去做呢?
为什么新的认知难以快速生效呢?心理咨询师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就会产生挫败感。
心理咨询师往往在潜意识里,把来访者当成一张白纸,这是错误的。来访者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深厚、杂乱和负面的心理背景来做咨询的。如果是一张白纸,那么你提供的新认知,就会深刻而鲜明地印刻上去,产生极大的效果;反之,如果是一张涂满了深厚、杂乱的颜色和笔迹的纸张,你画上去的痕迹,就会深深地淹没在这样的背景当中。
一个新的认知,就是一个(或一份)模因。模因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道金斯提出,人类文化的进化和生物进化类似,也存在复制、变异和选择等特征;在生物进化里,这些“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基因(gene),在文化进化中也应该有类似的基本单位,道金斯把这种“文化基因”叫做模因(meme)。
《牛津英语词典》对模因的定义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解释道:“模因类似作为遗传因子的基因,为文化的衍生因子,也经由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的过程而演化。”
与基因一样,模因也是“自私”的。模因的“目标”就是自我复制。它们之间高度竞争,相互排挤,希望自己的副本越来越多,它们试图占据每一个大脑、每一本书以及每一个可以装载信息的载体。
心理咨询师把一个新的认知传递给来访者的大脑时,是把一个新的模因丢到装载了无数模因的海洋里,它需要和其他大量模因竞争并且从中胜出,才能获得来访者思想和行为的主导权。可想而知这是有多难。
所以,一个新的认知难以得到执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新认知被淹没在旧认知的海洋里,没有得到特别的权重,缺乏优先执行的绿色通道,这是知而不行的根本原因。
在我们的日常经验里,常常经历这种事情。比如,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在全民刷社交媒体的时代,则是收集资料如山倒,阅读资料如抽丝。试问,你收藏了多少书、文章和电影,还没有阅读、观看?你攒了多少课程,还没有学习?当我们看到一本好书,并没有及时去阅读,而是放入收藏列表,期待有朝一日能够排到它。我们并没有赋予新信息更高的权重,以便可以优先执行。我们任由根深蒂固的旧模式继续运行,新的信息掩埋在让你安心的待办列表里。
为什么懂得那么多道理,生活却没有改变,其实道理是一样的。你获得了一个新知,却只不过是在你大脑的模因海洋里丢进一个新的模因,然后任其自生自灭。
洗脑者(如传销、邪教)知道这个原理,他们不但给受害者灌输新理念,而且要求受害者放弃旧理念;他们在短时间内持续、大量、重复地灌输相同的内容,让这份新的模因在受害者的大脑里扎根,压倒其他的模因,从而控制他们的大脑。
心理咨询师当然不应该以洗脑的方式去做咨询,但至少应该理解,来访者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他的遗传,他的经历,他的心理背景,他的大脑里那些你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着的无数模因。心理疗法也是在对模因进行工作。精神分析试图通过对童年经历的阐释,让来访者与大脑中的消极模因和解;认知疗法则更加强势,通过在来访者大脑里建立全新的“反思模因”来监控和管理其他模因。
作为普通人,如果你想自我改变,又觉得很难,如果你也被知而不行的毛病所困扰,请你审视自己的大脑。要改变自己,你需要学会放弃许多旧有的模因,即那些旧有的思想、观念、认知、想法,把自己清零,保持空杯心态,才能更好地吸收和应用新知;你需要把学到的新知即刻应用起来,赋予其最高的执行权重,而不是把它放入待办列表(“我已知道”列表),束之高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