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qq赞不了别人的说说】我发的说说 你为什么不点赞

解说员:郭秋菊

有一天开始学习PS,怀着调皮的心情和自己的照片和偶像李红P在一起,然后把照片发送到空间,贴上了自恋的解释性文章。“好像很合适。

”于是就引来很多人的围观,有的起哄大呼“在一起,在一起···”;有的还若有其事地说“听说最近力宏要当爸爸了,老实说,是不是你干的、”;有的对此还提出诚恳的建议;“当小三吧···”我的好友大概180多个,结果当天的访问量达到240多次,甚至过了两三天之后还有人断断续续的在说说下点赞、留言、 与此相比,我们也开了新闻评论课。老师要求每两周必须上交一篇文章,当然也出于培养个人专业素养,于是积极寻找新闻点写了第一篇评论——《进军诺奖,中国人不能丧失自信心》。挖空心思,剖析利弊,把自己写的“义愤填膺”,之后上传到空间,一方面希望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好友,达到写作的基本目的,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博采众长,多多提出建议,欢迎批评指正。

每次深夜写文章,写完之后关掉电脑睡去,一觉醒来,文章能吸引到好友前来阅读,便是最有价值的事。可是那次写完评论之后,第二天醒来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只有一两位特别热爱写作的好友在文章下面留下自己的看法,浏览的人数也寥寥无几。

后来,看到很励志的短视频、或者可读性很强的文章转载到空间,甚至还很恳切建议大家看看,依然,想象中的传播效果还是没有收到。

于是,渐渐的我发现了一种现象:越是具有可以拿来八卦的“说说”越能吸引人前来围观,而那些即使带有励志性质的信息则少有人问津。比如说“XX,我喜欢你。?”立马会有人问:“谁啊?”;如果说“今天在图书馆看了一段话,很受震撼、”几乎没有人会问你:“什么话?拿出来分享一下呗?”

深刻挖掘这种现象背后的意义,会发现,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娱乐化。越正面的、催人奋进的信息反而使人不屑一顾。难道真如白岩松所说:“理想,成了一个被嘲笑的词汇。”?

梁漱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提到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然而当代中国,大家都不知道为何显得格外着急,甚至失去了耐性,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后来变成短信、博客,到现在已是微博,沟通与交流都变得一短再短,后来很多人都只看标题,就有了“标题党”,再后来,连标题也没有耐心去看。那么,下一步呢?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水平将越来越好,然而,我们的内心似乎也越来越浮躁,浮躁的只关注“有看点”、“能炒作”的信息,于是大量低俗文化得以传播,信息传播越来越迎合低级审美趣味。

在互联网时代里,青年支撑它的主力军,也决定着网络文化环境的塑造,如果“娱乐化”、“低俗化”成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却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那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未来将会怎样?

刚刚结束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互联网作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就要做到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

把互联网空间的治理列入依法治国的行程,无容置疑,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净化网络环境的效果,但如何净化网民的内心?法律的出现,也反映出我们解决问题时的无奈,因为个人呼吁已经无济于事,只有拿起法律强制执行。执行只是通过外力强作用与内心,如何通过内在动力而转化为外在自觉执行,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正如,如果有一天法律规定我们每人一天读一本书,被捆绑起来读完后还会记得从书中学到什么吗?恐怕边读边骂的状态更增加了国民原有的戾气。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每一个个人,构成了社会,只有每个人平静下来,认真的去筛选能治愈浮躁的“鸡汤”,看完之后,发自内心的动手点一个“赞”,然后虔诚的推荐给你周围的人,网络不良之风就会不治而愈,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好,民族脊梁就会越来越坚挺!

那么,让你、我、他从现在做起,从认真读完一片优秀的文章、认真的点个“赞”开始!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