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求人办事总会说“走个后门”就能办成事,现在的概念可以说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谋求达到某种个人目的。
为什么说“走后门”呢?宋徽宗以蔡京为相。蔡京拼命贬谪和排斥旧吏,并规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因此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一次朝廷设宴,艺人们在宴间演出了这样一幕: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间的,即被令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因是哲宗年间出家的,立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皆为旧时钱文,如何处置?”这个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这便是“走后门”的由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大隋朝承袭汉制,官府衙门都是坐北朝南。如果职位高到可携带家眷上任,官员的妻儿老小通常都安置在衙门后宅。平素公务往来,客人走得全是前门,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自家晚辈才走后门入内。几百年后,贪佞之风大行,“走后门”一词也由此而来。
也有一种说法“走后门”原为褒义,典故与包公有关。传说包公上任开封府尹后,很久没有百姓来告状。后来,他偶然发现其原因:官府大门守卫森严,守门官吏还要索要贿赂才让人进门,这就是所谓“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包公处罚了守门官吏,并决定打开后门,让百姓随意出入告状。由此衍生了“方便之门”和“走后门”两个说法,但“走后门”的意义后来发生了重大变更,不再是原来的好事了。
承德避暑山庄也有走后门之说,而且确有后门设置。在皇帝办公的正殿北侧就有一后门与后宫相连,据说皇帝要与哪位妃子佳人临幸,都是采取翻牌制,就是把每位佳人的名字写在牌子上,皇帝翻倒谁太监就叫谁。那些嫔妃佳人都想得到皇帝的临幸,于是都不遗余力地贿赂太监,谁给的多谁的东西值钱,太监就会在皇帝临幸的时候给予延长时间。由此走后门便衍生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