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扰码】为大家分析轰炸导航常识,看后很涨知识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11月17日,俄罗斯军机在空中对叙利亚境内的恐怖团伙伊斯兰国(IS)进行猛烈打击,使飞行次数增加了一倍。

同时,俄空天部队在叙利亚的行动加大了空袭力度,轰炸行动动用了战略轰炸机图-160、图95MS和图-22M3从空中对叙利亚境内“伊斯兰国”设施进行猛烈打击并命中任务前侦查到的所有目标。耐人寻味的是如果俄罗斯要从空军基地起飞去叙利亚轰炸ISIS最短最常规的路线是只要起飞,然后在俄罗斯自己领空飞行,进入里海上空然后经过伊朗领空进入叙利亚投弹即可。(蓝线所示路径。)然而俄罗斯起飞的两架满载弹药的TU160却绕了欧洲一圈的超长路线(红线所示:从俄罗斯出发经挪威的海岸线绕过英国北海随后南下掠过直布罗陀海峡,飞到地中海上空投下了巡航蛋,再从里海飞回之前的出发基地。)究竟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俄罗斯现在面临的国际压力巨大,而俄罗斯的底线决定了俄罗斯面对美国为首的西方战略挤压只有全力反击,俄罗斯的“堡垒精神”再次显现。普京这次命令大批轰炸机前往地中海轰炸ISI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的反应。是一种亮肌肉和决心给对手看的威慑行为。要知道上一次美军同时出动几十架战略轰炸机作战已经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这次轰炸编队(TU160,TU95,TU22M3)长途跋涉并完成精确命中目标的任务到底意味着俄罗斯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呢?这个能力的作用有多大呢?在最近的日子笔者将逐一为大家分析

(一)导航篇

作为战斗机也罢,轰炸机也罢,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要求就是有效飞行。轰炸一般分为战略轰炸和战术轰炸两类,尽管俄罗斯这次执行的是一次战术轰炸任务,但是从其执行任务的过程来看无疑是进行了一次战略飞行轰炸任务。显然高效稳定的导航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我们就先聊聊支撑轰炸任务的导航系统吧!

美国是战略空军的创始者,也是进攻性空军的典型。海湾战争是现代空军势力的标杆。美国当前拥有B52H,B1B(实际上),B2三种战略轰炸机。

B-52H,作为B52最新改进型号 轰炸机航空电子设备中期寿命改进(AMI)任务计划始于1999年下半年直到2004年3月完成整个计划。AMI设备2005年5月开始装机,2008年在所有B52H飞机上安装完毕。AMI计划的产生缘于2000年初美空军制定的飞行规划,该规划建议,空军应为B52精确飞行引入一种新的攻击性航空电子系统。AMI是一次关键性的改进,是专门为升级B52H的攻击性航空电子系统而设计的,改进内容中包括改进惯导系统,新的惯导系统将采用F-117隐身战斗机上所采用的激光陀螺来取代原来的静电陀螺,新系统的军用编号为AN/ASN-136.改进工作还包括安装GPS接收机并同双重惯导系统相组合。在这之前,通行做法都采取的是无线电导航系统(罗兰系统)和塔康导航系统配合惯性导航系统来完成导航任务。但是由于受到基地,电磁环境以及长途跋涉造成的陀螺漂移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完成精确轰炸,只能地毯式粗放投弹,轰炸效率低下。

塔康导航系统

塔康系统距离测量机理与二次雷达工作原理相同,机载设备发射询问脉冲对信号,地面信标接收到询问信号后,经过一个固定延迟后,向机载设备发射应答脉冲对信号;机载设备接收到信标发射的信号后,经过识别,选择出自己的测距应答脉冲,并测量询问脉冲与应答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利用这个时间间隔,计算出机载设备与信标台之间的距离;塔康系统的方位测量可以采用极坐标系下的三角函数方式计算。以塔康信标所在地O为原点,建立一个极坐标系:Ox为起始轴,方向图函数P(θ)=1+Acosθ形似一个心脏。将天线以15Hz的频率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函数P(θ)可表示为:P(θ)=1+Acos(θ+ωt)

旋转心脏形的顶点旋转面对正东方时,即相对于偏北方位角90度时,塔康信标台发射一簇主基准群脉冲;从正东开始,每旋转45度,塔康信标台发射一簇基准群脉冲。飞行器在信标台作用范围内能够收到随时间变化的正弦波信号以及主辅基准群,主辅基准群的出现时间相对于正弦波零相位点的时差和飞行器的方位角直接相关,因此飞行器能够唯一确定自身方位。塔康导航系统属于近程无线电导航系统,主要为作用范围内的飞行器提供距离信息和方位信息。方位信息主要依赖于基准群定时信息,对定时点做干扰能够破坏方位导航信息。

罗兰-C无线电导航系统

罗兰(LORAN:LOng RAnge Navigation)是远程导航词头缩写的音译。根据作用距离和信号体制的不同,有罗兰A、罗兰B、罗兰C和罗兰D。目前,罗兰C的应用最为广泛。需要说明的是,在罗兰刚出现的时候,比当时所有的无线电导航手段作用距离都远,人们高兴的将它称为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但卫星导航系统出现后,它已经不是最“远程”的了,但名字仍然沿用以前的。罗兰C是一种陆基、低频、脉冲相位导航体制的中远程精密无线电导航系统。其工作频率是100kHz,较低的频率允许地波沿地球表面曲面传播较远的距离,多脉冲允许接收机把天波与地波区分开来。

罗兰C基本组成分为四大部分:地面设施、用户设备、传播媒介和应用方法。它的作用距离大,覆盖面广,导航、定位精度高,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地面设施包括形成台链的一组发射台、工作区监测站和台链控制中心。一个台链由若干发射台组成,其中一个发射台为主台(图中A点),其余各台为副台(图中B、C点)。发射台发射无线电导航信号,工作区监测站和台链控制中心则监测和控制信号,使信号满足系统要求。用户设备指各种导航接收机,用户利用它们可以接收来自发射台的导航信号,进而获取他们需要的各种定位和导航信息。传播媒介指无线电导航信号由发射台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经过的地球表面和大气条件,包括可能受到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干扰。应用方法包括为获取定位信息所采用的几何体制、使用信号形式以及接收机的信号处理技术等。罗兰C是一种双曲无线电导航系统,在工作区内如(P点)接收罗兰台链A、B的两个发射台的信号达到时间差(ΔD1),乘以电波传播速度,可换算为距两个台的距离差值。具有相同距离差的点的轨迹是以发射台为焦点的一条双曲线。可把用户位置确定到地球表面上某一条以两个发射台为焦点的双曲线上。再利用另外两个发射台A、C的时间差(ΔD2),可把位置确定到另外一条双曲线上。这样,用户的位置就确定到双曲线的两个交点上,根据对位置的大致估计可排除其中的一个,这样,留下的一个交点即为用户位置。 罗兰C不能确定高度,只能提供二维导航。应用领域包括:飞机航线导航、终端导航和非精密进场的航空应用、陆上载体定位和车辆自动调度管理方面的陆地应用、海上和空中交通管制应用、高精度区域差分应用、精密授时和与其它导航系统组合应用等。目前使用的罗兰C导航系统作用距离可达2000公里,定位精度优于300米。

从1945年到1974年,罗兰仅由美、苏两个大国掌握,苏联建立了类似于罗兰C的恰卡(Chayka)导航系统,后加拿大加入美国的罗兰C应用体系,八十年代中期国际航空界正式启用罗兰C,随后欧盟建立了多个罗兰C台链,日本、韩国、我国、印度也都相继建了台链。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建成了30多个罗兰C台链。在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中,罗兰C的用户是最多的,大多数是用于航海,也用作航空和陆上导航。虽然GPS的问世对罗兰C的应用有较大影响,但罗兰C具有它的独到之处,不可能完全被GPS所取代;若把罗兰C与GPS组合使用,则将在覆盖范围、实用性、完善性等方面得到改善。:罗兰C采用100 kHz单一的低频,该频率传播距离远、稳定性好,使罗兰C具有作用距离远的优点。但罗兰C无法覆盖全球。

美国对罗兰C系统的长期需求评估是通过FAA 来进行的。FAA 向国会提出了2000万美元的2001 年度的财政预算要求, 参众两院实际拨款2500 万美元。这种需求评估应该是基于两点: 一是罗兰C能否在技术性能和系统功能上成为GPS 的真正备用系统; 二是在GPS 由于人为干扰不能满足民用用户的某些需求的情况下, 能否提供技术支持。根据1999 年FRP 所提供的信息, 至1999 年北美罗兰C 系统的海上用户为50 多万,陆上用户3 万多, 航空用户为10 万多。从技术可用性方面而言, 罗兰C系统在授时方面能提供至少1 微秒的定时精度和较高的校频精度,可以满足需要高精度时间和频率信息的用户要求; 在导航方面, 它能满足海上用户的导航要求, 而陆上用户可采用的导航参考系较多, 所以罗兰C能否在航空领域被更多用户接受和认可, 就成为长期需求评估的主要方面。 在2001 年, 美国相关政府部门将同相关大学测定在满足可用性、准确度、完善性和连续性的技术要求的情况下, 经过改造后的罗兰C提供飞行着陆服务的能力。这个测试和相关的研究工作是以工程项目的形式来组织的。共有10 个单位参与了该项目。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罗兰C导航系统不会因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广泛应用而淡出,相反由于卫星导航系统是星基导航, 而卫星距地面较高, 卫星发射信号功率受到限制等因素, 使得卫星导航信号微弱, 易被干扰。正是由于星基无线电导航和陆基无线电导航各有其优缺点, 并且各自独立, 因此, 研究罗兰C 和卫星导航的优势互补以及它们的组合应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例如通过卫星导航系统对地面基站进行授时的这种伪随机码扩频技术的应用是提高目前广泛使用的罗兰C无线电导航系统性能的有效技术途径。几种导航技术组合,能取长补短。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

在六十年代中期,美国海军提出了“Timation”计划,美国空军提出了621B计划,并付之实施。但在发射了数颗实验卫星和进行了大量实验后发现各自都还存在一些大的缺陷。所以在此背景下,1973年美国国防部决定发展各军种都能使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并指定由空军牵头研制.在项目的实施中,参加的单位有美国空军、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运输队、国防地图测绘局、国防预研计划局,以及一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澳大利亚。历时20多年,耗资数百亿美元,于1994年3月10日,24颗工作卫星全部进入预定轨道,GPS系统全面投入正常运行,技术性能达到了预期目的,其中粗码(C/A码)的定位精度到达20m,远远超过设计指标。GPS是现代科学的结晶,它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

GPS全球定位系统由空间系统、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其空间系统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份卫星组成,分布在20200千米高的6个轨道平面上,运行周期12小时。地球上任何地方任一时刻都能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地面控制系统负责卫星的测轨和运行控制。用户系统为各种用途的GPS 接收机,通过接收卫星广播信号来获取位置信息,该系统用户数量可以是无限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为军事目的而建立的。1983年一架民用飞机在空中因被误以为是敌军飞机而遭击落后,美国承诺GPS免费开放供民间使用。美国为军用和民用安排了不同的频段,并分别广播了P码和C/A码两种不同精度的位置信息。美国军用GPS精度可达1米,而民用GPS理论精度只有10米左右。特别地,美国在90代中期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在民用卫星信号上加入了SA (Selective Availability),进行人为扰码,这使得一般民用GPS接收机的精度只有100米左右。2000年5月2日,SA干扰被取消,全球的民用GPS接收机的定位精度在一夜之间提高了许多,大部分的情况下可以获得10米左右的定位精度。

美国之所以停止执行SA政策,是由于美国军方现已开发出新技术,可以随时降低对美国存在威胁地区的民用GPS精度,所以这种高精度的GPS技术才得以向全球免费开放使用。受应用需求的刺激,民用GPS技术蓬勃发展,出现了DGPS(差分GPS)、WAAS(地面广播站型态的修正技术)等技术,进一步提高民用GPS的应用精度。2005年,美国开始发射新一代GPS卫星,开始提供第二个民用波段。未来还将提供第三,第四民用波段。随着可用波段的增加,新卫星陆续使用,GPS定位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都比过去更理想,这必将大大拓展GPS应用与消费需求。此外新卫星也提供更优秀的军用支持能力,但是这只对美国军方及其盟友有益。这使得世界其他大国不得不自行发展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随着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中国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相继组网成功已经呈现出四足鼎立的局面。

“格洛纳斯”GLONASS是前苏联从8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与美国GPS系统相类似的卫星定位系统,覆盖范围包括全部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间,也由卫星星座、地面监测控制站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虽然“格洛纳斯”系统的第一颗卫星早在1982年就已发射成功,但受苏联解体影响,整个系统发展缓慢。直到1995年,俄罗斯耗资30多亿美元,才完成了GLONASS导航卫星星座的组网工作。此卫星网络由俄罗斯国防部控制。GLONASS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原理和方案都与GPS类似,不过,其24颗卫星分布在3个轨道平面上,这3个轨道平面两两相隔120°,同平面内的卫星之间相隔45°。每颗卫星都在19100千米高、64.8°倾角的轨道上运行,轨道周期为11小时15分钟。地面控制部分全部都在俄罗斯领土境内。俄罗斯自称,多功能的GLONASS系统定位精度可达1米,速度误差仅为15厘米/秒。如果需要,该系统还可用来为精确打击武器制导。俄罗斯对GLONASS系统采用了军民合用、不加密的开放政策。GLONASS一开始就没有加SA干扰,所以其民用精度优于加SA的GPS。不过,GLONASS应用普及情况则远不及GPS,这主要是俄罗斯并没有开发民用市场。另外,GLONASS卫星平均在轨寿命较短,由于俄罗斯航天局经费困难,无力补网,导致轨道卫星不能独立组网,只能与GPS联合使用。致使实用精度大大下降。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对俄罗斯产生了相当大的震动,迫使俄罗斯领导层再次对太空的军事用途重视起来。普京总统曾强调,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俄罗斯应该使用本国的“格鲁纳斯”系统,而非美国的GPS或者是欧洲的“伽利略”导航系统。俄罗斯正在着手GLONASS系统的现代化改进工作,新一代“GLONASS-M”型导航卫星已陆续投入发射,开始使用。日前俄罗斯官方宣布,从2007年起,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格洛纳斯”将全面启动民用商业服务计划,“格洛纳斯”系统为俄罗斯公民提供不限制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将有助于促进民用卫星导航市场的发展。为“格洛纳斯”带来新的生机,军转民计划有望使GLONASS获得新的生机。2005年,“格洛纳斯”系统实际在轨卫星达17颗,到2007年底,“格洛纳斯”系统将覆盖整个俄罗斯,届时该系统卫星总数将增加到18颗;而到2009年末,该系统卫星总数将增加到24颗,真正实现全球定位导航。GLONASS系统将具备与美国GPS系统相抗衡的实力。

组合导航

B1B是一种用于高速,低高度突防任务的轰炸机,其也拥有较小的雷达横截面。冷战结束以后,作为消减战略武器的一项,B1B不再承担核作战任务,因此美国的B1B现在不属于战略核武器。B1B采用NAS-21星光-惯性导航系统,当战场上空云层覆盖率高达95%时,该系统仍然能高效率的工作。NAS-21可与多普勒、塔康、GPS、地面成像雷达、高度表以及导弹系统相衔接。在完成空中或地面对准后,星光-惯性的定位精度为10小时内优于305米;无星光跟踪时的纯惯性精度则是1852米。另外更先进的具有抗辐射能力的NAS-27星光-惯性系统也在研制中……。

组合导航技术是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航系统所提供的导航信息,通过融合处理获取最佳导航信息的导航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组合导航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现代控制理论、数据处理技术、最优估计等为组合导航技术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处理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合成孔径雷达(SAR)、天文导航系统(CNS)、惯性导航系统(INS)等导航技术则为组合导航 技术提供了多样的组合方式。纯惯性导航系统由于存在陀螺漂移等误差因素,其导航误差随时间积累。虽然近年来惯性器件和系统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在高精度、远程、长航时的导航应用中,惯导系统仍然需要外部信息源来校正其随时间增长的误差。星光导航系统属于环境敏感导航系统,利用对星体的观测,根据星体在天空中固有的运动规律来确定飞行载体在空间的运动参数。星光导航的突出优点是自主性强、隐蔽性好、精度高、无姿态累积误差等。惯性/星光组合导航系统将星光导航与惯性导航组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利用星敏感器提供的高精度姿态信息对惯导系统进行校正,并对惯性器件的漂移进行补偿,从而实现高精度导航,特别适用于远程、长航时的飞行器,如长航时无人机、超/高超声速飞行器、空天往返飞行器、近地空间飞行器等应用领域。对于飞行器机动发射尤其是水下发射,惯性/星光组合导航系统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在机动发射或水下发射时,由于作战条件的限制,初始定位瞄准难以精确,也难以确切知道发射点的位置,这些因素将给导航系统带来初始条件误差,如初始定位误差、初始调平误差、初始瞄准误差等。采用惯性/星光组合导航系统,可在发射前进行快速粗略对准与调平,在飞行中再利用星敏感器进行修正,如再与发射时间联系起来,就能确定出发射点的经纬度,由于惯性/星光组合系统具有这种优点,特别适用于机动发射或水下发射的远程巡航或者弹道导弹。 对于远程弹道导弹,惯性/星光组合导航系统不仅可以用于弹头分离后的中段导航,还可用于再入段的末制导来修正风的影响。 惯性/星光组合导航系统也特别适用于跨海飞行的飞行器。对于跨海飞行的飞行器,海上往往缺乏特征明显的导航参照物,而星光导航系统是利用星体的天然辐射作为导航的信息源,特别适用于海上定位。 惯性/星光组合导航作为一种新兴的组合导航技术,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得到了飞速发展。该技术以其特有的优越性必将在导航领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星敏感器是以恒星为参照系,以星空为工作对象的高精度空间姿态测量装置,是精度最高的天体敏感器。对于惯性/星光组合导航系统而言,星敏感器的技术水平是制约其发展与应用的关键。星敏感器的研究发展与应用已历经半个多世纪,随着新材料、新器件的出现和工艺技术的进步,高精度、低功耗、低成本、应用领域日益广泛的新型星敏感器不断推出。星敏感器的空间适用性好,传统上多用于卫星的定姿。因此空间飞行器用星敏感器技术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代表了这一技术的最高水平。

基于CCD图像传感器的星敏感器。 电荷耦合器件(CCD)体积小、质量轻、功耗低、耐冲击、可靠性高、像元尺寸及位置固定、对磁场不敏感,特别适合空间应用需要。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率先研发出基于CCD的星敏感器后,CCD一直作为主流的图像传感器应用于星敏感器。 德国耶那(Jena2Optronik)公司的第一款星敏感器是ASTRO1,于1984年研制成功,并于1989年应用于MIR(和平)空间 站上。除了美、德以外法国的SODERN公司、丹麦技术大学 (DTU)、意大利伽利略公司、美 国Ball公司、英国萨里(SSTL)公司、俄国空间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在星敏感器研发领域都处于领先的地位。前些日子我国也报道了高精度CCD传感器的巨大突破,这将有着非凡的意义。

基于CMOSAPS的星敏感器。 有源型CMOS图像传感器,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JPL)研发的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与CCD星敏感器相比,APS星敏感器具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为: 1)较宽的视场(20°×20° )。大的视场有更多的较亮的导航星,星敏感器星等阈值可以降低、光学部分的质量减轻、导航星表的容量减少。 2)采用CMOSAPS图像传感器。CMOS图像传感器把光敏阵列、驱动和控制电路、模拟信号处理电路、存储器、A/D转换器、全数字接口电路等完全集成在一起,实现单芯片数字成像系统,并且是单电压电源供电,它具有极低的功耗、数据可重复性 读出方式,减少了系统噪声。 3)CMOSAPS图像传感器具有随机窗口读取能力,这种能力简化了接口,使系统小型化。 4)单片ASIC(特殊用途集成电路)集成了星敏感器所有功能,芯片集成了I2C总线接口、快速的像心提取逻辑、微处理器、存储器等等,使星敏感器的体积减小、功耗降低。5)CMOSAPS星敏感器硬件系统得以简化,避免了电荷转移效率的限制,具有更好的抗辐射能力。 6)由于像元结构集成了多个功能晶体管的原因,CMOS图像传感器暗电流、固定模式噪声和响应不均匀性较高,并且较低的填充率直接影响亚像元插分精度。 为了研制更小型、更低功耗 的星敏感器产品,国际上的主要星敏感器供应商都在积极研究基于CMOS图像传感器的星敏感器及其相关技术,并已经取得实用化的成果。

导航仿真系统(NavigationSimulationSystem,NSS)

B2是一款可携带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隐身战略轰炸机

B2导航子系统NSS,是一种复杂的多传感器系统,它包括调谐转子陀螺惯导系统,激光陀螺惯导系统和星光-惯性导航系统,以及来自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的位置和辅助。NSS还能用GPS信息修正。此外还结合了一种进一步提高NSS性能的重力补偿算法。B2 NSS的设计满足用户对精确,远程、自主导航的需求,即远程轰炸机任务要求在一个长周期内提供精确导航信息。在这点上B2和B52,B1B一样,它们都要求低漂移率的系统,惯性系统都将周期性地用雷达的速度和位置来修正。但是由于B2需要突防敌人的领土,所以它不希望由于雷达修正而辐射射频能量,为此NSS包含有一个星光跟踪器,它极大地改进了长期未被修正的导航精度。在B2任务的武器投放阶段,星光跟踪器显著地减少或消除了对雷达修正的需求。

卫星导航系统涵盖空间部分、运行控制部分和用户终端部分,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及其内部接口关系异常复杂,涉及多学科专业领域知识,是一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有必要利用现代计算机仿真与实验技术,建立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卫星导航系统工作原理及运行机制的系统模型,集成现有的各种卫星导航系统分析支持工具与设备,构建导航仿真系统,产生和复现卫星导航系统行为、功能和性能,以支持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论证与分析工作。 NSS支持定位测速授时体制实验、地球静止轨道(GEO) 精密定轨实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中轨地球轨道(IGSO/MEO)精密定轨实验、电离层仿真评估实验、钟差预报评估实验、对流层仿真评估实验、时间同步体制验证实验等诸多实验任务。各实验任务的实现软件由不同领域的不同科研单位开发。各单位采用的编程语言不尽相同,用户界面风格各异,若不采用某种方法集成各个软件模块,实验分析人员不得不频繁地在各个软件之间切换。因此适合NSS的软件集成方法,为实验分析人员提供一致的新建实验向导、实验配置环境、仿真运行管理服务、仿真结果分析与可视化显示功能,是仿真实验系统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打击ISIS的军事行动逐渐加大,ISIS终会被消灭。然而俄罗斯所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压力却并不会随之消除。事情如何发展人们很难预测,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普京必然会用敌人对待自己的同等方式去回击敌人。当下俄罗斯已经向世界宣布了美国人能做到的,俄罗斯人也能做到……。(文/奋斗小马)

| 鼎 | 盛 | 论 | 坛 |

更多精彩原创作品请关注鼎盛论坛微信公众号:top81bbs

长按下方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和扫扫二维码也可关注鼎盛论坛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