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trustgo、TrustGod?

邓锋:

作为创业者,邓锋在硅谷创办的NetScreen曾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05年邓锋回国创办北极光创投,开始专注于早期投资,投资领域主要包括TMT,医疗健康和先进技术。从事投资多年,邓锋一直看好技术的力量,并在中国风险投资不断注重科技的趋势中处于潮头。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从被人遗忘到站上风口,to B的转身让人惊艳。2014年,O2O风行全国;2015年to B异军突起,即便是资本寒冬的到来,也没能阻挡to B领域的升温趋势。

据“寻找中国创客”不完全统计,2015年9月、10月、11月的to B领域投资数量分别是13起、17起和23起。就在几天前,钢铁B2B平台找钢网宣布,获得超过10亿元战略投资,行业独角兽的意味越来越明显。

然而与国外相比,中国to B企业的生存环境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北极光创投创始人、董事总经理邓锋认为,采购灰色利益链阻碍了to B企业的技术发展。

风险投资

不会介入企业运营

新京报:红孩子之争,有人认为你干预了红孩子的管理?

邓锋:风险投资永远不可能参与公司的运营,一个投资机构可能要投资几百家公司,从时间精力上都不可能去介入创业公司的运营,那样对投资人也不是效率最优,创始人成功我才能赚钱。

新京报:团队出现分歧,你要怎么去调解?

邓锋:投资方遇到团队内部打架很正常。我们希望创始人自己解决,这是最好的方法。但如果出现恶劣情况,比如创始人卷钱跑了,我就必须介入,因为要维护投资人的利益。比较幸运的是,我投的公司里还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当战略出问题的时候,还是要他们自己解决。因为风投不可能比他们在行业战略上更清楚,我从来没想过代替CEO来运营公司。

新京报:有没有遇到创始人无法搞定,要你出手的情况?

邓锋:红孩子的创始人在战略策略上有巨大的分歧,包括要不要做电商等,CEO不但跟创始人闹矛盾了,还有大批员工要走,而且是关键员工,这时候只能我们站出来。

新京报:之前你投的移动安全公司Trustgo要卖掉,你也没干预?

邓锋:创业者想卖公司,我们也没办法,因为我不可能替创始人去运营一家公司。Trustgo在一年的时间里给我赚来6倍回报,但是我希望他做的更大,但创业者认为淘到第一桶金,想要兑现,我能理解他对财富的心动。他卖掉公司,也是希望第二次赌个更大的,他第二次创业我们也又投了。

新京报:但是有的投资人可能会非常强势,甚至要求创业者签对赌协议。

邓锋:投资人是弱势群体,是做服务的,就如同饭馆里的服务员,通常不会强势。企业家做好了,我们才能赚到钱。投资人跟创业者是合伙人的关系,大家都希望提供价值。

最冷的时候

可能会出现好公司

新京报:从2015年到2016年,你认为创投界改变了什么?

邓锋:股市经历了巨大的震荡,也影响到了一级市场的风投。上半年估值特别高,大家都往里涌,企业很好融资,一年能融三四次。下半年的时候,突然市场降温,估值也比之前低了,有的企业融资变得困难,投资人也没有原来积极了。

新京报:融不到钱的企业会死掉吗?

邓锋:总理提了创新创业以后,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互联网to C领域,出现了很多的创业公司、很多天使投资人、众创空间。在市场热的情况下,很多自身条件不够好的企业也能融到钱;但在市场降温回归理性后,这样的企业就不再能融到钱,也就更容易死掉。在市场和大环境热的时候投资的公司未必是好公司,反而在市场最冷的时候投资的公司可能是好公司。

新京报:最好的公司会在最冷的时候出现?

邓锋:也不见得会在最冷的时候出现,就是在那个时候更有机会打败竞争对手,变得更好。

未来十年

to B发展的黄金期

新京报:你很早就关注B to B领域的创业机会,今年市场有新的变化吗?

邓锋:其实市场真正发生转变是2013年、2014年间,无线互联网加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的。如今这个市场空间依然巨大,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云计算等to B领域的科技创新增加了。

新京报:你说未来十年都是to B发展的黄金期,依据是什么?

邓锋:首先看现状,中国企业IT软件的花费占GDP的总量是很低的,美国的比例是8%左右,中国只有1%多一点,有很大成长空间。其次从市场数据来看,整个行业增长速度也很快。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新京报:to B要有大发展,要满足那些条件?

邓锋:有很多东西要改善,要有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教育方式的革新,还有商业环境的改善。比如to B产品采购过程中灰色的利益链条导致产品购买与产品质量好坏、技术是否先进无关,阻碍了技术的创新。

新京报:北极光将投资重点从TMT扩展到清洁技术等领域,为什么?

邓锋:与我个人和团队基因相关,北极光更熟悉做与科技相关度比较高的投资,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基因检测和软硬件、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等。

新京报:这两个领域受国家政策影响比较大,你如何看待这一点?

邓锋:政府决策是长期战略性的,市场有自己的节奏,是否成熟还要看市场情况。国家政策的作用很难说,即使国家政策确定了,但是市场何时爆发依然很难确定。比如说环保,国家虽然有政策,但是它的发展需要步骤,中间有那么多子行业,我们要看子行业的发展情况。市场对我们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政府的决策。不过也会考虑政策的变动,政策对投资时间点的判断是有影响的,有政策补贴,就可能更早投资。

成功率

不足以评价投资人

新京报:作为从硅谷归来的投资人,你觉得中国创业环境跟硅谷有何差异?

邓锋:首先中美两国在生态环境上有很大的差异。在美国,工业和校园的距离很短,而中国两者之间的围墙却很厚,两方都不是特别了解对方的需求和资源,不知道从何下手。其次,在中国,往往不知道大学和企业该如何分知识产权,如何把教授变成企业家。其实教授是不用变成企业家的,这在美国有很好的案例。当然,中国的创业也有许多好的外部环境。比如说中国政府对高新技术的支持,而且政策也在慢慢改变。

科技是美国过去三十年的风险投资中最主要的部分。而今后,中国的VC会越来越与科技创新结合,由科技创新带来的投资机会会越来越多。

新京报:你是否认为技术创新比商业模式创新更重要?

邓锋:二者其实没有谁比谁更重要,创新我认为有几个模式: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用户体验创新。颠覆性的模式创新仍然会受到关注,就像滴滴打车。商业模式创新在短时间内可以做到赢者通吃,比如淘宝、滴滴。而科技创新要更漫长,迭代性很强,不会轻松颠覆整个行业。比如说锂电池,储电能力不可能超过上一代5到10倍,超过30%就已经是很大的创新了。但科技创新更容易建立竞争壁垒。未来,科技创新的机会会多于商业模式创新。

新京报:如何考核投资人,看成功率吗?

邓锋:投资如果看成功率的话是错的。不同的投资风格决定看的东西不一样,大多数人觉得比特币的投资失败率巨高,但是碰到一个做成的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所以不能以成功率来评判投资人,投资成功概率高也不见得最后回报高。

同题问答:

新京报:目前,你最看重的前沿技术是什么?

邓锋:一个是人工智能,一个是健康医疗技术,包括DNA测序等技术。

新京报:2015年世界范围内,你最敬佩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是谁?他们做了什么事情打动了你?

邓锋:我很钦佩马云。他不是靠一个产品,而是从文化、制度、组织、战略这些方面来做CEO,这使他的企业的可持续性很强,能走的更长远。

新京报:你认为2016年的创投风口在哪?

邓锋:我不在意创投风口,退出的风口比投资的风口更重要。资本市场哪块热,我就从哪块退出。明年哪个行业热,我投的公司退出时获利能高点,这个对我来说更重要。

新京报:如果脱离你现在从事的工作,你最想做什么事情?

邓锋:我有很多兴趣,我在学校有兼职,也喜欢做公益,旅游我也喜欢,非要让我聚焦到一个兴趣上,我做不到。

向造梦师致敬:

再过几天,又是一年过去了。

在传统的农村,农民们已经结束了一年的忙碌。他们盘起腿,开始盘算2015年的收成:这一年,洒下了多少种子,施了多少肥,又收获了多少粮食。

在“寻找中国创客”项目组看来,投资机构们,从事着跟农民一样的工作。精挑细选以后,投资机构给予创业项目施以肥料,洒水灌溉,呵护庄稼的成长。

小米的雷军,在前不久的发布会上,回想起了他24年前进京的场景。雷军说,他经过13个小时的颠簸,一个人从武汉来到北京,“走在北京站的广场,不由得四顾茫然”。

后来的创业,让雷军从一位“茫然”的年轻人,成为中国互联网“教父”级的企业家——在这个时代,创业无疑是年轻人改变命运、遇见财富的最大捷径;那句“有梦想就会有奇迹”的歌词,无比适用于诠释互联网创业的意义。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87后的创业者。他其貌不扬,甚至有点邋遢,表达也不清晰。我边采访边怀疑,如此一个平凡的人,创业会成功吗?而今年下半年,我打开他的网站时看到,他的项目拿到了两家机构的投资,估值也极为可观。

这个过程中,投资机构扮演着“造梦师”的角色。

一个普通的青年,有了创意和想法,就可能得到机构的资金和帮助,无关乎外表,无关乎学历。机构投出的每一笔资金,都是在成就一个年轻人的明天,投资中国的未来与希望。

当然,投资机构并不是慈善家,逐利仍是他们的诉求。最近几年,投资创业的高回报,已为世人津津乐道。阿里巴巴和京东的上市,为它们背后早期的投资人赚回何止百倍的回报;2015年上半年,一些上市公司并购案中,投资机构的高溢价退出,更是蔚为壮观。

不必羡慕和嫉妒投资机构的光鲜与“豪气”。丰沃的收益,是对他们勤奋、执着工作的最好回报。

过去一年中,“寻找中国创客”接触采访了接近百家投资机构,也收到了近百位投资经理的投稿。我们从中看到了他们对待工作、对待创业者的态度。

“不拼爹、只拼命。”一位投资经理曾说,他由于工作忙碌而休息过少,一度面瘫。还有的投资经理说,他们对待创业者,就像是在挑选结婚对象,“像追女孩子一样追求创业者”。

踏实的态度、优秀的特质,筑起了一个投资机构成功的基石。我们欣喜地看到,更多更为优秀的人,正在涌入投资领域,比如张泉灵,比如任泉。流水不腐,“八方豪杰”竞相风流,投资行业的繁荣必将持续下去。

上周,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向12家投资机构颁发了“2015年度新锐投资机构”,以表达我们的敬意。

面对庞大而优秀的投资人,我们深知,这些还远远不够。

因此,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选择了12位年度投资人,集中进行了采写报道,并统一推出,展现他们的投资风格,策略和愿景,希望能给创业者带来一些启发,给2016年的创投市场带来一些憧憬。

他们分别是晨兴资本刘芹,真格基金王强,深创投孙东升,蓝驰创投陈维广,富鼎和基金王启富,北极光创投邓锋,紫牛基金张泉灵,联想乐基金贺志强,愉悦资本刘二海,华创资本熊伟铭,峰瑞资本李丰,凯鹏华盈周炜。

新京报记者曾庆雪 刘素宏

摄影 王嘉宁

编辑 闫妍

● ● ●

关注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

加入创客家族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