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环境部门成为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管部门,二者的协同管控便成了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12月20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经济研究院,能源基金会、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共同举办的“新环境下的国家碳市场:回顾与展望”媒体研讨会上,环境部环规院主任葛察忠在“环境管理与碳市场”主题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表示,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可以将有限的行政资源配置到更需要的地方,还可以减少行政成本,同时提高环境管理效率。
(环境部环规院主任葛察忠发言)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项目主任、高级分析师杨鹂表示,协同应该体现在法律制度等宏观层面上,还要体现在监管执法等微观层面。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项目主任、高级分析师杨鹂发言)
“碳交易从本质来说就是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手段,也算是一个环境管理手段。碳交易有四个核心组成部分,就是总量控制、指标管理、市场交易,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监督管理和行政监督。” 杨鹂说。
而法律制度上,葛察忠表示,目前没有关于协同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对于协同需求是否迫切也需要跟踪评估。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处长张丽欣则从监测角度分析表示,在日常工作中,有很多电力企业提到,目前在线监测在中国电力行业已经非常普遍了,过去是政府管控脱硫设施运行的手段,目前CEMS(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已经发展到可以用它来执法,说明数据非常可靠。是否可以在现有的常规污染物的CEMS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二氧化碳的探头,实现二氧化碳的MR(测量、报告)的动作?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处长张丽欣发言)
而从环境经济政策角度考虑,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研究员许文表示,碳市场和环境税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状态下比较弱。“在现行的状态下看,反倒是分析对污染物内部的环保税与排污权交易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碳排放中间的碳交易甚至于碳税之间的关系反倒显得更为突出。”许文说。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研究员许文发言)
此外,葛察忠还提到了认识障碍。虽然大气司和气候司都在一个部委,但在不同司局,需要思想认识的统一。
北大国发院教授、副院长徐晋涛则表示,气候变化领域缺乏顶层设计。“中国缺乏顶层设计,作决策的时候经常是部门利益主导,超越国家利益。在气候变化和排污权控制上,这个特点非常明显。”徐晋涛说。
(北大国发院教授、副院长徐晋涛发言)
有这么多障碍,二者如何协同?葛察忠建议,是否可以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将大气司、气候司等相关部门都纳进去,建立一个跨司的协调委员会。如果要提升协调能力,可以由分管部长来牵头。
葛察忠还表示,要加强规划统领,把两套系统的目标和指标、任务都给落实进去。另外还需要制度设计,包括交易的平台、交易的跟踪机制、披露机制等方面也应该考虑。
在环境经济政策方面,环境税、排污收费将环境成本内部化,而且目前都还远低于企业的边际治理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政策,可促进企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而且不同政策的目的和用途也不一样,可以有它们自己的生态空间。
“体制改革为协同提供一种制度安排,提供一种可能性,提供前景,下一步是要逐步推进,争取最终实现,同时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葛察忠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