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说:曾几何时,家家户户都为包含国民品牌“春兰”而自豪,“春兰空调”在80年代末简直是空调的代名词。
在鼎盛时期,仅1996年,“春兰”在河南市场的广告投入就高达1亿多元。足见这一传统家电品牌在当时的财大气粗。而在沉寂了多年之后,春兰再次回归大家的视野。遭遇严寒,春兰“起死回生之路”举步艰难。
在巨头们的空调价格战厮杀下,春兰最终没能守住盈利防线,也加入了亏损家电企业的阵列。
据春兰股份2015半年报显示,1-6月份,春兰空调产品业务的营收约6562.4万元人民币,同比暴跌69.67%,毛利率同比减少21.01%,仅为5.19%。而空调营收占春兰股份1-6月份总营收(12438万元)比重为52.75%,目前仍是春兰最大的营业收入来源。粗略估测,今年前三季度春兰空调的营收大概只有9600万元左右。
而在第三季度财报中,春兰股份重要事项栏频繁出现“主要是销售减少”字样。比如应收账款、营业收入、货币资金等。虽然在最新报告中,春兰股份没有披露空调业务概况,但是从2015年半年报中,可以推测到春兰亏损的关键源头,是公司的核心主营业务:空调销售。
曾经的辉煌史堪称“传奇”。
春兰的传奇史曾经令春兰经销商们引以为傲。上世纪90年代,春兰股份曾与长虹、海尔被称为中国股市的三驾马车,股价在1998年时最高达到64.3元,曾是我国空调行业名符其实的“帮主”。1996年到1998年,春兰空调发展到顶峰,占据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稳居同行业首位。春兰空调甚至卖到了中南海,对于很多老经销商来说,当年卖春兰空调是件又赚钱又长脸的事。
一位春兰空调的经销商介绍曾经的“春兰盛世” 时说道:“2000年以前春兰空调是不愁卖的。1996年前后,想销售春兰空调的人都得在厂外排长队,那时卖一台春兰空调就能赚500元以上。”这对于当时的物价的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这么好的一手牌,为何最终却成为烂牌?我们且来看看,春兰究竟下错了哪步棋?
一、“多元化”发展本意为巩固春兰江山,但没成想,却是春兰败局的开端。
空调业的快速发展让春兰迫不及待地将触角伸进其他领域,意图打造一个“春兰帝国”。
除了主业,春兰股份还与母公司春兰集团共同持股多个产业公司。资料显示,至2005年,春兰股份又先后介入摩托车、洗衣机、冰箱、汽车底盘和压缩机等项目。
尽管涉及业务范围与日俱增,然而这些业务板块的盈利能力却不尽如人意。2002年年报显示,春兰股份持股的江苏春兰摩托车有限公司、江苏春兰动力制造有限公司、江苏春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苏春兰洗涤机械有限公司全部亏损。2007年年报显示,洗衣机与压缩机的营业利润率也均为负数。
从2000年开始,春兰股份的业绩开始走下坡路。2010年ST春兰将巨亏3.4亿元,每天亏损近百万,而2011年1月开春,在董事集体离职、遭遇股东的遗弃等一系列不利消息的传出,再次将春兰推上了风口浪尖。
春兰多元化之路的失败也一度被作为其他企业扩张的反面教材。行业人士分析认为,春兰的多元化扩张,跨度过大,间隔太广;并且缺乏成熟人员和技术储备,因此在短期内无法获得经济效应。多元化的战略步骤固然没错,但产业与产业之间,无相联之处,供血回血不及时,无法达到1+1>2的效果。
二、在渠道为王的年代,背负失信的名声,导致经销商团队土崩瓦解。
熟悉空调行业的人都知道,空调是一个只有渠道没有终端的行业,渠道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春兰空调在产品、质量与售后上不存在严重问题。但是,渠道失策影响了春兰空调的发展。
1997年前后,春兰集团宣布投资10亿元,建设3000家星威连锁店。业内人士称,春兰当时想把终端控制权从经销商那里夺回来,甚至想将星威连锁发展成为家电大连锁,但反而失信于大户经销商。实践证明,这个计划最终没有执行下去,以失败告终。
海尔当时也有此举,但也未能成功。“当时生产企业去做大渠道不符合市场趋势,况且,自建渠道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得不偿失。”业内人士说。自建渠道除了增加成本负担,还“得罪”了经销商。
同时,春兰驻外专卖店销售人员也出现了“吃里爬外”迹象。由于回扣多,在春兰驻外销售人员中有的人帮着海尔、美的卖空调,把自己手里的客户拱手相让,出现暗箱操作。此后,春兰空调销售受影响,驻外人员工资缩减,“吃里爬外”情况更加恶劣及严重。
有报道称,当时业绩不佳的春兰股份转而向经销商索要利润,原先承诺的返利也没能兑现,而格力电器却趁机增加对经销商返利,最终,春兰空调的经销大户全部倒戈,这也成就了格力在空调业的霸业。
三、遭遇强敌围攻,无回击之力,成绕不开的结。
随着格力、美的等紧随其后的空调企业的崛起,春兰负面受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本该放手一博的春兰却因“注意力不够集中”渐渐被珠海的格力电器超越。
另一方面,由于MBO计划被中央叫停,春兰产权不清晰的弊端以及大企业病日益显现,使得春兰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时间后,陷入业务青黄不接期,亏损无法逃避。
爱暖通小结:曾经的家电巨头,现已沦为二、三线的小体量厂家。在现今三足鼎力的稳固现状,春兰想收回城池,已是难上加难。错失了空调蓝海的时机,一步走错,满盘皆输。从兴盛到亏损,春兰正逐步被空调巨头们分解蚕食。而春兰的兴衰史亦值得传统暖通企业思考,并引以为戒。
更多新鲜、热辣干货,喂饱你!
尽在爱上暖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