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国产电影网站】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让中国电影立起来、走出去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装置视频制作后,寺院蔡艺京

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于9月21日至29日举行,此次电影节的主题是“新时代新国家”,共18个展览单位,300多部电影将为粉丝们献上精彩的视听盛宴。

《长津湖》《兰心大剧院》分别作为开幕影片和闭幕影片与观众见面。本届电影节有什么新特色?电影如何给予大众正面的影响,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如何开创中国电影新局面,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黄会林。

两个特展引导观众关注党史、参与冰雪运动

问:本届北影节开幕电影是红色电影《长津湖》,并且设立了《特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您觉得在今年这有什么特殊意义?在这些影片中您最关注哪一部?

黄会林:今年恰逢我们党百年华诞,这对我们国家、我们民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我们很荣幸地赶上了这个时刻,而北影节也关注到了这一点,今年重点放映的15部影片都有这种背景,其中《永不消逝的电波》开票后所有场次仅十几秒钟就售罄,说明观众关注并希望了解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历史。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险阻,带领人民逐渐走向富强,逐步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全面发展。这段历史,我们在书本上读过,在电视上看过,但大多数年轻人没有亲身经历过,而电影能够给人身临其境的效果,让人能真切感受到先辈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奋勇抗争的革命激情。

对于这批红色电影,我最关注《长津湖》和《上甘岭》。因为我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所以我最看重的是既展示我们党百年历史,同时也描绘我们到朝鲜前线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作品。这两部影片都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长津湖》讲述了东线作战部队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奋勇杀敌扭转战场态势的故事;《上甘岭》则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顽强抵抗敌军的猛烈攻击,守住阵地、打出国威军威的历史,让我回忆起曾经的岁月,也感动于其中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永存的,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问:今年北影节还设立了《特展:冰雪冬奥》,在您看来,冰雪主题的电影对于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建设体育强国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黄会林:北京冬奥会将开启冰雪盛宴,这是继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后又一体育盛事。说起冬奥会,就离不开冰雪运动。体育运动不仅能强壮我们的体质体魄,还可以强化我们的心智,给予我们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

本次特展包括展现冰上运动员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经典老电影《冰上姐妹》,聚焦青少年滑冰的《冰上小虎队》,根据中国女子速滑运动员、世界冠军叶乔波事迹改编的《冰与火》和关注基层冰雪运动教练的《破冰》4部影片,可以让观众们感受我国历代冰雪运动健儿拼搏不屈的意志,增进对冰雪运动的了解。优秀的冰雪主题电影可以让观众看到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富有感染力,可以促使更多人走进冰雪运动赛场。

青年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文艺工作者必须承担新时代的文化责任

问: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北影节的重要一部分。您作为大影节创始人,如何看待中国电影行业的青年力量?青年电影从业者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什么样的新气象?

黄会林:青年电影从业者是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国电影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创办大影节的初衷,就是为中国大学生和中国电影架起一座桥梁,让中国大学生去关注电影,去推进中国电影焕发新的光芒。同时,中国电影也反过来给予青年审美的提升,对真善美的把握和心灵的净化。

这么多年来,我接触到不少青年电影从业者,这批崭露头角的电影人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同时也是经历中国电影技术、市场、产业不断发展、完善的一代。如果说放眼世界、结合传统、研习技术对于老一辈电影人来说,是一种专业化的学习和磨练,那么对现在的青年电影从业者来说更是水到渠成,他们思路开阔、创意勃发、姿态昂扬,对中国电影创作产生了强劲推动力,使中国电影的题材更丰富、风格更多变。

问:您从事文学和电影教育工作有60多年了,在您看来,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如何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

黄会林: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现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文艺工作者应该常到基层采风,体验生活、搜集素材,将自己从生活中汲取的力量和灵感,转化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作出贡献。

另一方面,文艺工作者也面对着很多的诱惑和复杂严峻的挑战。有些文艺工作者为了功名利禄,罔顾法律和道德,突破底线,而且他们对青少年、对我们的下一代将带来负面的导向,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当前,坚决整治文艺领域不良的、负面的因素,提倡创造为人民、讴歌现实、正能量的文艺作品,我非常支持赞成也非常高兴,相信北影节会把这样一种文艺的正向要求体现出来,而这也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

中国电影的新机会植根于本土和时代,要成为电影强国,需要立起来、走出去

问:本届电影节的主题是“新机·新局”,应该怎么解读这两个词?中国电影的新机会在哪里,怎样开创中国电影新局面?

黄会林:“新机”和“新局”非常生动地概括了在新冠疫情对国际交流和电影生态带来深远影响和严峻挑战下,中国电影对迎难而上、打破困局的思考,也是对这个挑战与发展并存的时代的最好回应。在此时举办这样一届具有开阔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电影节,对于在危机中孕育新机,在变局中开创新局具重要意义。

我相信中国电影的新机会、新局面源于本土和时代。中国电影应当找准自己的定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美文化,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消除负面因素,同时洞察时势、乘势而为,勇于捕捉和创造机遇,更好呈现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问:2010 到2020是中国电影发展最快速的十年,银幕数量从6000多块增长到7万块,票房天花板从十几亿涨到了五十多亿。北影节也举办了十届,您对下一个十年的中国电影有什么期待?中国电影如何更好走出去?

黄会林:我期待并且相信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广,越走越有力量。在新时代,中国电影的目标应当是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中国影片的数量虽然增长了不少,但是在质量上仍然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前些年,很多国内电影吸取了国外优秀的电影技巧,但是要想强起来,落脚点必须是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在文化追求、审美提升上汲取本国文化的精华,这样才能够立起来,从而带着鲜明的特色走出去,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风采和魅力。

问:您怎么看“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世界?

黄会林: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需要邀请更多的外国人走进中国、了解中国。我在2011年发起“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邀请外国青年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用全世界都看得懂的影像传播中国形象,这11年一共来了800多位外国青年,拍出的作品都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眼中中国的模样。

记得第一年,有一位美国年轻人观察北京一所盲人学校的孩子学习太极拳的过程,拍了一部纪录片叫《侠》。他发现,盲人学习武术的过程,是老师摆好动作后,孩子们轮流上前触摸老师的招式再学着摆,让他深受震撼。他告诉我,以前以为中国武侠就是打斗,没想到原来精髓是仁义之心,以强助弱,他就这样领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

那一年,还有一位波士顿大学的学生,到北京首都机场后惊讶地问我们,“中国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航站楼?比我们的肯尼迪机场还好。”我奇怪,这不是很稀松平常吗?为何要问这个问题呢?他说他从没来过中国,对中国的印象还是电影《红高粱》里的模样,没想到中国原来如此现代化。

这说明,我们的新电影亟需走出去,同时也需要邀请更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当外国年轻人在中国完成了一部电影作品的时候,他们脑子里的中国完全变样了,还能够真正理解中国文化。一个学生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他会影响他的家庭、朋友、社会,这就是我们这个项目的出发点,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同时,我们也需要把文化自信落实到具体的文化建设、艺术创作和学术创新上,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魅力,将其体现到一部部高质量的文艺作品里。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