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你想在网上看些不可告人的神秘内容时,你很可能会做这么一个操作。
点开浏览器右上角的三个点,选择“无痕模式”,在这个戴着帽子墨镜的深色界面上,尽情冲浪。
轻轻地来,轻轻地打开*站,悄悄地“我好了”,悄悄地关上浏览器,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但是,你的一举一动,有可能被网站和广告商们,知道得一清二楚。
因为,你这个“无痕模式”,其实一点都不无痕。
前阵子,谷歌就因为这事儿,被告上了法庭。
原因还是我们熟悉的“侵犯用户隐私”,事情是这样的...
多位用户表示,谷歌浏览器在“无痕模式”下,仍然通过隐秘的方式,暗中收集、追踪用户行为。
说好的无痕呢?货不对板,这就很过分。
谷歌在隐私条款中,明确声明,用户可以自行调整隐私设置,选择谷歌收集的信息与其使用方式。
并且,谷歌强调:
注意红框内的说法,这意味着打开私密模式即可停止谷歌对用户行为的跟踪。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也没必要把谷歌告上法庭。
但是,接下来的发现,就非常奇妙了...
用户在无痕模式下,打开网页,在浏览器控制台的活动监控里,仍然能看到谷歌的两项行为分析功能在运行:
谷歌广告和谷歌分析。
谷歌分析可以理解为谷歌版本的站长工具,可以分析自家网站的流量等数据。
谷歌广告则为网站所有者接入广告平台,使用谷歌提供的广告数据追踪等服务。
即使开着无痕模式,使用这两项服务的网站仍然可以通过分析用户行为,精准投放定制化的广告。
在诉状中,原告方表示:
无论用户如何采取保护措施,都无法阻止谷歌跟踪和收集用户访问历史与其他网络活动。
这些暗地里的小操作,违反了美国联邦通信窃听法律,以及加州最新修订的隐私法。
实在是非常坑爹。
愤怒的用户们向谷歌索要高达 50 亿美元的经济赔偿。
由于这是一起集体诉讼,其他“无痕模式”的受害者也可以加入诉讼,分享赔偿。
其实,细想一下,潜在的受害用户非常多。
去年,微软、卡内基美隆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了一项联合研究。
这项研究调查了多达 22000 个*情网站,大多数用户在访问这些网站时都会非常自觉地开启隐私模式。
而其中多达 93% 的*情网站,仍然会追踪并向广告商泄露用户信息。
它们会用这些信息,总结出你的性取向、爱好、口味...
而谷歌,不但不能保证你在网络上真正地“不留痕迹”,还成为广告商的帮凶,背后捅刀子。
防不胜防,简直就是坑爹,一百句粗口呼之欲出。
但是,先打住一下。你去仔细看看页面说明:
从最开始,浏览器所谓的无痕模式,和我们想象中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无痕模式“无痕”的对象,是与你一起,用同一台电脑的另一个人。
典型的使用场景,用女朋友/爸妈/老板的电脑,查找学习资料,又不想被发看到搜索记录。
而我们实际想要的“无痕”的对象,是网站、雇主、学校、运营商这些第三方。
而这些,都在右边那一栏里,恰好是无痕模式不能屏蔽的对象。
不仅仅是谷歌,几乎所有主流的浏览器,提供的类似功能,都不能实现我们想要的效果。
火狐的隐私窗口
微软Edge的InPrivate模式
Safari的无痕浏览
咳咳,各位单身狗们,请听题:“和你一起用电脑你另一个人在哪里?”
如果没有,那开无痕模式无非只是掩耳盗铃。
那么,如果想真正地实现不受任何追踪的真·无痕上网,该怎么做?
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针对性地防止网站收集到一些关键信息就可以。
比如说,在使用无痕模式的同时,使用“do not track”类型的网页插件,针对性地屏蔽网页中的tracker。
不让网站继续提供“个性化”的广告。
也可以直接一步到位,使用多层加密的洋葱路由,从根源上让网页无法获取你的真实信息。
但这些,都会让你的上网体验大打折扣。
包括但不限于,无法保存登录状态、无法记录播放进度,无法重新打开关闭的页面、页面加载速度下降等等。
在现在,想要保持“正常”的上网体验,多少都会被厂商收集信息。
这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事实,可以说是用户与厂商之间一种潜移默化的交易。
你肯定很纳闷,为什么厂商就不能满足用户们,自己做一个官方的真·无痕模式呢?
说到底,还是为了钱。
谷歌的“全家桶”,大部分都可以免费使用,搜索引擎、地图、电子邮件、网盘,还有谷歌浏览器。
不要钱,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做慈善,毕竟,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来自分析机构 statista 的数据显示,谷歌的广告收益年年攀升,在 2019 财年已经达到了 134.8 亿美元。
在 2019 年 Q4 ,仅广告营收就占了总收入的 70.9%。
广告,已经成为了许多科技巨头的命根子。
为了更好地精准投放,就需要通过这些免费服务,大量地收集用户数据。
这并不是什么非常新鲜的商业模式。
但谷歌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你可以在 Chrome 浏览器的广告设置中,看到谷歌根据你的上网习惯整理的用户画像。
事无巨细,机哥看了一眼自己的,简直有一种自己被扒光了的感觉。
无论是年龄段、喜好的游戏、音乐、电影的种类、关注新闻的领域、来自哪里、常吃的食物...
甚至连机哥所处的行业、公司的规模、所持的学历、是否单身、住的房子是租的还是买的、有没有车...
全都被准确地打上了标签,总有点“老大哥在看着你”的感觉。
许多浏览器都有查看并关闭个性化广告的选项,但这于事无补,广告仍然有,只是不“个性”了而已。
所以,回到刚才的问题,为啥不能有真·无痕。
因为谷歌这样的公司们不可能作出这种挥刀自宫的手段,把自己收益的大头咔嚓砍掉。
想让他们主动放弃追踪用户行为?怕不是在做梦。
那我们咋办?一切如常呗...
如果开无痕模式,只是为了上*站的话,没啥好藏着掖着的。